APP下载

科学技术助推传统武术转型的若干思考

2014-08-15鸿

武术研究 2014年2期
关键词:传统武术武术文化

李 鸿

(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体育中心,浙江 嘉兴 314408)

1 引言

从人类社会发展史来看,科技和文化分别作为“显性”和“隐性”的两种生产力,创造着巨大的物质力量和激发着巨大的精神力量。虽然二者在发挥潜能时,其在意识层面和实践层面上呈现部分差异,但又蕴藏着“相生相伴”、“如影随形”的链带关系。“造纸术的发明,为人类提供了经济、便利的书写材料,掀起了一场人类文字载体的革命;活字印刷技术的发明,带来图书生产方式的革命,加快了文化的传播;电子技术的发明,对视听产品产生了巨大影响,使视听产品生产成为万兴未艾的产业;网络技术、通信技术、数字技术对文化生产方式带来的革命性影响,使互联网等新媒体成为具有巨大发展前景的新型产业。”[1]数字技术对文化生存和生产方式的青睐,实现了人类文明的又一次飞跃。这次文化革命的到来正在推动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和焕发着传统文化的青春魅力。

传统武术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它是相对于现代武术而提出的下位概念,传统武术是指那些基本上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理论根基,很少或没有受到西方体育文化思想影响的武术。由于受到当时历史的局限,其文化传承和技术增值的方式仅仅靠个体在师徒传承或家族式的代际传承中进行生产。它所赖以相对封闭的环境和条件与现今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所创造的社会背景相比已经“物是人非”,传统武术的自身优化和时代淘汰几乎每时每刻都在细无声的上演着。然而随着社会的现代转型,“生产力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工业化、机械化、规模化的生产方式被起用,特别是数字技术及新媒体出现之后,不仅文化的生产方式、储存方式、表现方式发生了变化,文化的传承方式、传播方式、体验方式也发生了变化”[2]。高新科技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火车头,它在“文化艺术领域——从内容到形式、从生产方式到传播方式——必将得以广泛应用,必将极大地促进文化艺术生产的发展和创新”[3]。高新科技为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契机,使得部分传统文化获得新生命的先机,为人类所接受。直面此景,作为具有传统文化内质的传统武术如何借助科技手段实现现代转型,便成为我们研究的意义所在。

2 利用科技手段建立传统武术的文化资源数据库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结构和思想意识都发生了巨大变革,现代媒体的极速发展和高度发达催化着信息社会的进程。信息社会的“突如其来”,使得通俗文化和异域文化尽得先机,而唯独中国传统文化虽“近在咫尺”,却“远在天涯”。换句话讲,通俗文化和异域文化不用进化和调适就能在信息社会畅通无阻,而中国传统文化靠传承而进化才能与信息社会得以调适。在这漫长的调适过程中,一个现实的危险信号摆在人们面前,一个依靠以人为载体的活态文化即传统武术,由于传承链条的脆弱,往往出现“人亡技息”,即便传承人守住了武林的最后一个山头,却因后继无人,遗憾九泉。

“祖宗的东西不能丢”,这是传统武术前辈力竭声嘶的呐喊。原国家体委曾在1983年至1986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献拳经拳谱、献兵器实物、献功法技艺”的传统武术挖掘整理工作。这项浩大的工程,学者给予了这样的评价,“首先,挖整工作囿于表面;其次对挖整出来的材料未能进行起码的系统整理;另外似乎并未对当前武术运动的实践产生多大的实际意义”。[4]笔者认为,挖掘和整理只是传统武术现代转型的开头,后续是个持续不断的历史性工程。当然要留得住“祖宗的东西”需要以“抢救”、“保存”、“保护”、“传承”的链条式进行。抢救和保存传统武术拳种,这其中包括文字资料的整理、出版,挖掘已失传的拳种流派,以及为老拳师进行录像,建立中国武术音像资料库。对于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如文献典籍、铭文碑刻、习练场所、服饰兵器等,除了采取建博物馆和原貌保存外,还可以利用三维立体扫描技术建设数字博物馆。同时,高仿、复制、修复、修补、温控、保湿等技术的不断提高也是静态的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更上一个新台阶。而那些非物质的如道德体系、传承模式、功法体系、习练方法、技理技法等利用现代数字影像技术对民间拳师进行全程拍摄记录,对这些进行影像记录,不仅有利于传统武术的文化保存也有利于后人观摩学习。

3 利用大众媒介传播传统武术,打造文化品牌

大众媒介是指在信息传播途径上专门收集、复制及传播信息的机构,大家所熟知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均属大众媒介的范畴。如今,大众媒介充斥着人类生活的全部时间和空间,规模之大,信息之密,几乎网络了人们的一切视觉和听觉器官。近些年,《百家讲坛》、《文化中国》、《国宝档案》、《中国记忆》、《舌尖上的中国》、《探索发现》等,这些为人熟知的文化类节目品牌的兴起,就是大众传媒与学者群体携手合作、共同满足大众群体精神文化需求的时代产物。传统文化借助大众传媒的整合和推广,不仅获得了第二次生命,还焕发了“青春时”的魅力。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面对琳琅满目的异域文化和本土文化,选择的标准就是好感度和忠诚度,即文化的品牌。“品牌是世界上最值钱的不动产,是消费者脑中的一个角落”[5],这一语道破了品牌的价值和本质。在现代多元文化竞争中,塑造自身的文化品牌越来越成为文化发展的核心力量。任何文化都具有一定的民族性,任何文化产品都是民族文化的具体体现。文化品牌作为具有独特标识的文化产品,对于一个国家来讲,其文化品牌的多少及其影响力的大小,反映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的强弱。众所周知,最具彰显中国传统文化内质的传统武术,它的文化形态蕴藏于行云流水的身体运动中,是通过身体的运动来阐释文化与触及智慧。借助大众媒介,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不仅有利于传统武术的现代转型,而且有利于传统武术的现代发展。中国武术“不论其文化内涵的‘中华性’,还是其国际化的‘普及度’,以及实施过程的‘可操作性’,都应该具有其他文化形态难以比拟的优势。在众多中华文化形态中,相较于书法、中医、戏曲等传统文化而言,中国武术的世界认知度、影响力和感召力可谓独步天下”[6]。传统武术所蕴含的的中国传统文化资源浩如烟海,如果将“博大精深”的文化资源通过创意打造成文化品牌,其社会效益不可估量。打造武术的文化品牌,“它不仅有物化的产品,还有无形的资源,它应该包括‘赛事品牌,拳种品牌,名人品牌,影视品牌,大师品牌,演艺品牌’等”[7]。

4 利用现代科技改变传统武术的文化业态,促使传统武术走进大众文化生活

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使得人们获得生活必需品所付出的劳动时间相对减少。闲暇时间的增多,使社会公众对于娱乐性、消费性、休闲性、消遣性和益智性的文化需求也日益高涨。文化需求是社会经济发展下人类社会生活的精神现象,它是人类自身发展的必然表现形态,是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标志。“当今人类的需求早已从生理需求为主导的时代转化为以心理需求和精神需求为主导的时代”。[8]特别是在发达国家,“人们收入的80%都投入到文化消费而非物质消费,人们用80%的钱来满足自己情感和精神方面的需求”[9],这就是文化消费。而对于文化需求刺激文化消费,有学者一语道破玄机,即“文化的本质,是能够给人类带来尊严、神圣和伟大”[10]。文化需求正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普遍需要,并且文化需求量的大小和文化需求品位的高低,已经成为一定文化区域现代化程度高低的标志,因此文化市场交易应用而生。

南非前总统曼德拉的经典名言高度概括了体育文化的魅力,即“体育拥有改变世界的力量”。体育产业是当今全球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每年为世界带来100亿美元的收益。就体育的本质而言,是一种生活方式,当体育商品被当成生活方式而消费时,体育开始了其市场化的进程,因此,大众通过文化市场来挑选所需的体育消费。而传统武术作为聚集中国智慧的民族传统体育,在当代发展主要以武侠影视剧、功夫舞台剧、竞技武术赛事等文化业态为主,对传统武术挺进市场还处于滞后状态。众所周知,参与性是实现传统武术走进大众生活方式的主要途径。根据马斯洛的五个需求观点来看,武术满足了大众对文化需求的层次性,即循序渐进、由低层次到高层次逐步递升。具体来讲,通过参与武术习练的过程,逐步满足了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按照传统武术自身来讲,是实现“武以成人”的终极教化,它所遵循的三层次(笔者认为是健康、娱乐、智慧),是传统武术成为大众的生活方式的必然所在,是一种过程性的文化浸润。因为健康是人类对自身反思与调适的永恒追求,同时通过观赏竞技来实现心理与情感的慰藉。再者,生活就是一种经历,在这个历程中,有许多物质的体验,也有许多精神体验,通过武术具体的动作,肢体的运转,意念的活动,体验到了抽象的文化要素。对于健康的追求,健身房成为人们的另一生活场域,健身性的文化消费活动成为潮流;对于娱乐的追求,竞技观赏和交流技艺成为直接或间接参与的自我观照和自我释放,来保持精神的愉悦和健康;对于智慧的追求,传统武术蕴含的传统哲学思想观,解析了小到自身,大到自然宇宙的运化规律和生存规律。

基于以上,传统武术在体育产业大兴盛时期,由于停留在原有的文化业态上,而没有充分凸显武术与当代人们生活方式的张力,不利于传统武术的当代发展。因此,改变传统武术的文化业态,积极挺进文化市场,挺进大众日常性的活动中是现代转型的重中之重。这主要体现在武术商品、武术精神、武术明星、武术赛事等方面的开发上,并运用卡通、影视、游戏、动漫、网络、数字媒体等现代科技手段进行转换,以便更好地呈现传统武术的多样性,让武术与现代生活方式紧密联系起来。

5 利用现代科技创造新的文化体验方式,拓展传统武术的呈现与接受方式

文化传播方式经历了农耕时期的口传身授、工业时期的批量印刷到现代的数字化生产,在历史进程中传播方式不同,所创造的文化模式也不尽相同。如在农耕时期以口传文化为主导,工业时期以印刷文化为主导,现代社会以视觉文化为主导。文化模式不同给予人们对文化体验各有差异。在后现代,卡通、影视、游戏等视觉性的图像文化已经改变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细嚼慢咽”。视觉文化动用了人们所有的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感官参与,从而满足了感官刺激和精神愉悦的内外在需求。在此背景下,人们对美学的认识越来越注重感性的美和外观愉悦的美。

然而,传统的武术表演在今天之所以缺少吸引力就在于所呈现方式与体验方式过于单一,互动性差,缺乏趣味和韵味,刺激不起人们欣赏的欲望。“过去的武术表演基本上是‘干货’,只有表演,没有故事情节,没有背景,观众只是看个热闹”[11]。而与此相反,通过设计唯美的服装与拳种风格的匹配、动作与音乐的融合、大型山地实景的渲染,综合了视觉与听觉给人以视觉享受和感官冲击。如《风中少林》、《武林时空》、《行云流水》、《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的成功上映,无不论证着武术在当代艺术化是符合大众审美化生存的社会需求。这正如学者所说,“武术的艺术性、技击性、健身性是武术本身所具有的多元属性,只是在不同时代发展各有偏重,艺术性应是当代的个性和强力的外显”[12]。不管是通过武侠影视剧来使武术精神与艺术魅力相互辉映,还是通过音乐、舞台背景诸多科技元素融合在一起,整合视觉、听觉展现给观众一个演艺中国故事的功夫剧,抑或是竞技武术的动过编排借助于音乐的抑扬顿挫来增强武术的观赏性和艺术表现力,等等,这些都是通过艺术的表现形式,使人们接受异质文化,从而对中国武术进行理解和瞭望。

在视觉文化引领传统文化转型的时代,武术的艺术性开发还需要武术界、影视界、艺术界、文化界等多部门的交叉联合,并利用高新科技手段,集思广益,将传统武术所蕴含的文化内质通过当代的艺术表现形式诠释出来,借助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向大众呈现多元的体验形式。在对传统武术进行艺术化创作时,要有充分的文化自觉意识,要杜绝低劣、庸俗的作品。武术的艺术化是传统武术在中国社会转型期武术艺术属性的凸显,所以不能只关注经济效益,要注重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的宣扬。不能为了艺术而艺术的将传统武术异化为经济、娱乐的附庸,这不仅偏离了武术发展的原点,而且更为严重地误读了武术。在以视觉文化为主导的文化转型时代,武术的艺术性必将诉诸于科技手段来拓展发展空间,实现现代转型。

6 小结

文化与科技的每一次融合,都将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飞跃。在当今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发展模式中,科学技术燎原了传统文化的星星之火,推动了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和现代文化的业态创新。传统武术作为一种古老的民族文化遗存,其内涵厚重和色彩丰富为世界所瞩目。然而,再古老的民族文化也要随着社会的进程进行自然和人为的内外在优化,这样才能彰显出极强的生命力和强大的适应性。在现代化和全球化浪潮中,文化变迁是不可阻挡的,传统武术转型也是历史使然。在紧随科技助推社会转型时期,也连锁性的给传统武术的现代转型提供契机。美学家克罗齐曾说过“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当生活的发展逐渐需要时,死的历史就会复活,过去史就变成现在的”。因此,用科技助推传统武术的现代转型,将会为古老的民族文化遗存注入青春活力,使之在新的时代获得新的生命。

[1]廖桌娴,唐光斌.对加速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思考[N].湖南日报,2013-2-15.

[2]汪振军. 用科技助推传统文化转型 [N]. 人民日报,2013-7-26.

[3]新华文摘杂志编辑社.新华文摘精华本(文化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1-48.

[4]周伟良.中国武术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32.

[5]王 钧.文化品牌传播[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9.

[6]王 岗.中国武术:走向世界的文化品牌[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2-20.

[7]冉学东,王 岗.对中国武术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新思考[J].体育科学,2012(1):71-87.

[8]曹世潮.文化营销战略[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6:121.

[9]王 钧.文化品牌传播[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84.

[10]袁跃兴.我们需要怎样的娱乐美学[N].人民日报,2013-9.

[11]王国志.中国武术发展的艺术化路径与对策[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4):12-16.

[12]马文国,邱丕相.当代武术的艺术化解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1):5-8.

猜你喜欢

传统武术武术文化
传统武术怎么了?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谁远谁近?
武术
万籁声的传统武术观
传统武术与傩的传承与发展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