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因材施教法在古典舞教学中的运用
2014-08-15刘锡斌
刘锡斌
(广东舞蹈学校 广东 广州 510075)
中专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有一定的文化基础,但很薄弱,具备一定的技术水平,但水平较低。“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但不可忽视的是“名师出高徒”。中专的古典舞教学是艺术的传授,教师要以最大的爱心和耐心,帮助他们突破瓶颈,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同时又要对照教学计划和实践,发现其中有可能导致问题的环节,随时改进。
一、“因材施教”法的理论阐述与经典案例。
何为“因材施教”?百度百科解释为:“因材施教是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这是现代的解释,实际上,“因材施教”这种教学方法古已有之。《论语·为政》中曾记载,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日:“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朱熹为《论语·为政》注释,引用宋代程颐的说法:“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
二、根据学生的基本条件与专业理论知识水平,划分中专古典舞专业学生的层次。
从不同角度划分,中专古典舞专业学生的类别是不同的。根据古典舞教学的基本特点,我们按照将学生主要划分为四类:一是基本条件较差,专业基础薄弱。中专生多数都是初中毕业生,进入艺术学校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文化课成绩太差,升学基本无望,为了将来能够有一技之长,不得不进入中专学习,他们对古典舞专业知识知之甚少,学习基本是零起点,这是最难培养的学生。二是基本具备古典舞所必需的身体条件,有一定古典舞基础理论,但由于文化课基础薄弱,在对舞蹈的理解能力等方面较为困难,他们的提升空间可大可小。除了需要教师的指导外,更重要的是看自身的努力程度。三是身体条件好,有些甚至跟随舞蹈专业老师学习古典舞多年,不仅技术完善,而且表演到位,只是受文化课的限制,不得已而选择中专院校,但此类学生所占比例却很少。这类学生不仅能要提升他们的古典舞舞台表演能力,更需提高他们的专业理论水平,使其在升学与就业的选择空间更大。四是有一些身体条件很一般的学生,就是喜欢古典舞这个专业。
这四类的划分是粗线条的,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身体条件、接受能力、性格爱好、文化修养、艺术气质、心理特征,舞台经验等,做具体分析,而这一切不是主观臆断,而是应该在充分调研和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和总结出来的。
三、因材施教法在中专古典舞教学中的运用
担任古典舞教学多年,我一直坚持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反思、不断总结经验,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和工作实施方案,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热爱所学的专业。
第一类学生,我在教学之初,就与学生进行沟通,说明情况,讲明道理,交待清楚教学计划,让他们认清自身条件的优劣,懂得“基础”的重要性,避免他们出现自暴自弃或者我行我素的逆反心理与抵触情绪。在教学过程中,我从基础训练开始,耐心细致地讲解,不厌其烦地训练,师生互动,氛围融洽,改变学生入校之前那种“急功近利”的学习方法和思想方法,使他们能在学习过程中静下心来,踏实、努力、刻苦用功。这种“交心交朋友”的教学模式既沿用了传统教学的老办法,又不会使学生因专业水平较低、提高速度较慢,而失去自尊心,失去学习的动力,甚至产生厌学或退学现象。
针对第二类学生,我以提高舞蹈水平为教学目标,讲求舞蹈的专业化,引导他们向较高的一个层次发展,充分发挥他们舞台表演优势,量身定做一些训练,全面提高舞台表演能力。
第三类学生在中专艺术学校比较少见。基本上是因为家庭条件等原因限制,不得已才报考中专,他们的潜力很大,只要适度挖掘,深度开发,未来发展前景很好。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把这类学生定位在理论水平与技术能力双提高上,以演员的标准来培养他们,让他们大量涉猎各类作品。
第四类学生,我们首先要能够理解学生,依照“有教无类”的教学指导原则,就该认识到:学生的身体条件一般,并不代表他不适合学习古典舞,这就要看教师对他们学习的定位。
舞蹈技能的学习因心理、生理、性格的影响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古典舞教学必须根据这些差异施以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问题要用不同的教学手段解决,这不仅要求教师有扎实的舞蹈知识和技能基础,而且要求教师有运用多方面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