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优惠政策对高科技企业生产率的作用
2014-08-14刘强
刘强
【摘 要】本文对国内南方某市45家高科技企业的面板数据进行短面板回归,并针对不同规模企业分析研究了高科技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和技术开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对企业生产率的作用。在此基础上,运用pvar模型,分析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五年来对企业生产率冲击的演变过程。
【关键词】高科技企业;生产率;税优惠政策
一、数据与模型
1.数据说明
本文收集的数据为2009-2013年间,45家享受所得税优惠政策企业的财务信息。税收政策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实际操作中得以不断推广、完善,享受税收优惠政策企业数量逐年增加,而且由于企业自身发展的影响,同一企业也可能在某些年份无法享受政策优惠。因而选取了所有样本中2009-2013年五年间数据较为齐全的45家企业为研究对象。对个别遗漏的企业财务、生产数据运用插值模型进行补全,即使用拉格朗日三次插值模型,以时间为权数运用已有四年的数据推测出遗漏数据已达到补全的效果。目前每年获得高科技企业资格且享受所得税优惠政策的企业数逐年增加,但近五年来,能够稳定获得政策支持的企业并不多,其中五年能连续获得rat资格的企业只为27家。为了简化估计过程,本文所用的数据中,企业所得税、rat、inv、企业营业收入、企业管理费用和营业费用、企业固定资本、企业职工工资这些数据单位都是万元。
2.模型设定
本文采用ces生产函数模型作为基本模型,引入关于企业的税收政策来进行实证分析。基本假设为企业的生产规模报酬不变,且企业会选择生产函数上资本和劳动的边际产量等与这两种生产要素边际成本的最佳点从事生产活动。基本模型:
在这里我们可以将ω*Lit和r * Kit当作企业在劳动及资本上所付出的成本,可以视为前定变量。对等式两边求对数可得:
lnyit=lnA-(1/ρ) lnδ+lnkit-(1/ρ)ln(ω/r *Lit/Kit+ 1) (5)
其中lnδ可视为常数。
生产函数中的技术进步是一个综合指标,不仅包含科学技术或工艺水平,还包括管理水平、劳动者能力、产品结构等因素。除此外,制度环境对企业生产率有重要作用,王良举和陈甬军(2013)在作用企业技术因子的模型构建中引入以市场化进程变量作为制度环境的代理变量,并且建立了一套表现企业异质性的指标体系以完善模型。本文则从rat、inv对企业生产率作用出发,选择rat、inv作为制度环境的代理变量。同时将企业规模和与企业日常生产管理、员工培训、技术投入活动有密切关系的管理费用、营业费用结合起来,综合衡量不同企业的性质。建立模型:
其中Xit表示异质性变量,Git是制度环境控制变量,εit为随机扰动项。Xit包含scale、c两项,其中scale是表示规模的虚拟变量,c表示企业管理费用和营业费用的加和。Git包含两项:rat*t、inv*t。由于rat和Inv都是企业所得税(t)的减免措施,是通过影响所得税来作用于企业生产的,因而这里引入rat、inv与所得税(t)的交互项来反映这一点。lnwk代表ln(ω/ r *Lit/Kit+ 1)最后将(6)式带入(5)式可以得到最后的模型:
lnyit=λXit+φGit -(1/ρ) lnδ+lnkit-(1/ρ)ln(ω/r*Lit/Kit+ 1)+εit
二、实证结果及分析
为了能够研究高科技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五年来同企业生产率相互作用关系的演变,针对上述两个变量的对数形式构建了pvar模型。
Pvar模型的优点在于可以有效估计时间跨度短但截面数据丰富的数据,即降低了var模型对时间长度的要求,又可以捕捉到个体的微观行为。本文运用love和zicchino(2006)编写的程序进行pvar模型的回归估计并画出脉冲响应图。由于本文使用的短面板数据时间序列长度较短,很有可能存在短期内的波动;时间序列短也使得模型中扰动项的不平稳性并不严重。因而对于短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并不十分必要。
对于pvar模型而言,只有通过单位根检验才能进行。为了能保证上述变量的稳健性,本文综合使用现在较为常用的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方法。原假设为“序列存在单位根”,结果如下:
由上述结果可知对于lnyit lnratit在除breitung法外的其他方法检验下的结果均显示出序列不具有单位根,可以认为这两个序列是平稳的。
针对研究对象建立模型:
zit=αi+ηt+β0+pi=1∑βizi,t-p+εit
其中 αi为个体效应,ηt为时间效应, zit为两个变量的列向量(lnyit lnratit)T
i代表样本个体,t代表时间,p代表滞后项,εit为“白噪声”扰动项。由于整个回归过程是为了分析劳动生产率和所得税优惠政策两个变量间关系,为了减少其他变量的作用,在进行回归前,先使用组内均值差分法来消去模型中的时间效应。再对模型采用前向均值差分法来去除个体效应αi以避免其与自变量间可能存在的相关性。由于现在税收优惠政策刚实行5年,现阶段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更依赖于非政策因素,并且如上文分析,现在各项政策实行过程中稳定性不强,企业各项数据往往在短期内保持相对稳定,因而本文假设目前的技术开发费用加计扣除和高科技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对企业具有短期而非长期的作用,前一期所减免的所得税会对现期企业行为产生一定滞后作用。通过对模型进行混合回归也发现,各滞后一期的内生变量系数明显较为显著,所以在这里滞后项选取为1。然后运用蒙特卡洛模拟法,进行1000次模拟回归得出方差的分解结果。
三、结论与启示
研究结果表明,现阶段两项税收优惠政策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对于大、小规模企业而言,其作用则有明显的差异;企业在保持人均资本存量的同时,应努力提高企业职工个人工资率。启示如下:
第一,高科技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和技术开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整体上对高科技企业生产率的提高作用效果并不明显,必须针对企业实际改变现下政策的执行情况,必须针对不同规模企业制定拘束条件和优惠力度不同的政策细则。对于大规模企业,应该相对放宽高科技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执行范围,同时加大优惠力度;对于小规模企业,则应提高技术开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上的优惠力度,并针对该项政策执行不具有连续性、稳定性的问题进行改进。
第二,为了不断改进企业的生产率,必须将一定量的资金投向企业各项运营支出中,以改善企业对人员及各类物资的管理、使用。现在关于高科技企业的优惠政策往往以企业的高新技术产品(服务)的产出为核心,只关注企业专利、技术应用的过程,而忽视对企业其他支出的支持。针对企业同外部相联系且不具有完全自主权的支出,政府可以代替企业加大投入。例如,政府可以减免企业交通运输费用;提供资金或帮助联系相关技术院校,帮助企业进行员工学习、培养;在车船使用税、印花税、房产税上推行优惠政策,以使大企业在产品流转、产品交易、厂房维护等方面降低成本,为下一步采取创新策略走出发展低谷做好准备;建立良好的信息渠道,提高企业进行有关生产方面的诉讼、咨询效率。这样做压低了企业支出的成本,让政府代替企业增加了必要的支出。同时也可以利用政府资金、信息渠道优化生产环境,提高企业在上述诸多领域上的回报率和资金周转速度,从而可以提升企业在这方面上加大投入的热情。
第三,引入pvar模型可以从时间序列上整体观测rat对劳动生产率的冲击,分析现实中rat政策的连续性。现在高科技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对企业劳动生产率的作用并不显著,且实施五年来的效果变化不大,显示出政策并没有在实践中得到有效的优化与改进,应该深入实际,针对各企业的不同情况细化政策的实施准则,以改变这种不力的狀况。
参考文献:
[1]王良举,陈甬军.集聚的生产率——来自中国制造企业的经验证据[J].财经研究,2013(1)
[2]孙隆英.高新技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执行中的几个问题[J].税收实务,2013
[3]连玉君著.中国上市公司投资效率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