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基于新媒体交流方式的宗教文化传播*

2014-08-13

关键词:信众交流文化

孙 静

(1.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科学传播研究与发展中心,安徽 合肥 230026;2.安徽师范大学 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一、基于互联网平台的新媒体交流方式已渗透到各个社会层面

基于互联网平台的新媒体交流方式,已经深入渗透到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与思想在内的社会各个层面,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社会生活。新媒体时代中国当代宗教文化的传播也深受其影响。

(一) 进入新媒体时代以来,宗教文化的传播媒介正悄然发生转变

宗教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群体组织活动,有着数千年的发展历史,其思想与文化精髓的扩散,一直与传播媒介密切相关,随着传播媒介的不断变迁,宗教文化传播正发生着深刻的变革。

1 口语相传阶段 媒介历史学家詹姆斯·凯瑞认为,一些传播形式不仅传递信息,而且表现共有信仰。口语相传时代的佛教传播证明了这一论断。这种口语相传的传播方式“作为一种象征性的过程,可能实际上加速了非语言性宗教仪式的发展”。

这种口语相传的传播媒介对于传者与受者来说,没有任何的准入限制,不需要传、受双方有较高的文化水平与较强的经济能力,只需要掌握基本的语言能力即可,同时,生动的口头传播还具有较强的互动性,有利于受众对教义的理解与领悟,其在宗教文化传播的初期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不足之处在于,口语相传阶段的宗教文化传播经常会受到时间与空间的制约。

2 书写传播阶段 随着文字书写的成熟与纸张的发明,宗教文化传播进入书写阶段,这一阶段的传播虽然突破了口语相传阶段的时间与空间限制,但由于纸张昂贵与抄写的费时费力,故这种传播方式更多的是用于组织传播。

3 活字印刷阶段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大大促进了宗教文化的传播,尤其是宗教文献的传播,更是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宗教文化的大众传播。

4 网络时代 新媒体作为网络时代的一种新的传播媒介,对传统的宗教传播模式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宗教文化传播与新媒体传播方式的结合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以佛教为例,在2008年的联合国庆祝卫塞节大会上,与会代表达成共识:网络发展迅速,已经成为佛教僧侣和信众之间、僧侣和非信众之间、信众和信众之间、信众和非信众之间交流思想、对话、搜集数据、查询信息、开展网络教学等方面的重要工具[1]。

(二) 新媒体交流方式平台的大流行,对传统宗教文化的传播介质形成了极大的冲击

互联网可以说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技发明之一,“互联网的出现将全世界成千上万台计算机连接在一起,从而实现了全球信息资源共享的国际性网络互联”[2]。

近20年来,我国互联网事业的发展异常迅猛,根据2013年6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91亿人,全年共计新增网民2 956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4.1%,较2011年底提升2个百分点。更值得关注的是,截至2013年6月底,新增网民中使用手机等移动终端上网的比例高达70%以上,远高于使用电脑上网的网民比例,由此可见,新媒体技术已经成为目前互联网用户规模增长的主要方式。

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介用户持续增长,互联网用户逐渐移动化,手机终端电子商务类使用率也整体大幅上涨,新媒体终端的用户规模日益庞大。

所谓新媒体,是指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动传播为特点、具有创新形态的媒体,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是大众传播向分众传播进行转变的一个重要的标志。当前,新媒体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WEB2.0理念的兴起与运用、新媒体传播环境的融合、多元终端的运用[3]。“新媒体平台的出现,使媒体与受众的互动性增强,‘大众’已不等同于‘受众’。”[4]

目前常见的新媒体传播主要以一些社会化媒体传播形式为主,这些社会化媒体(也称为社交媒介)包括博客、维基、论坛、位置签到、微博和社交网络(Social Network Service,即SNS,是指以“实名交友”为基础,基于用户之间共同的兴趣、爱好、活动等,在网络平台上构建的一种社会关系网络服务)等形式[5]。

从前面的分析不难发现,虽然宗教传播因其主要信仰精髓的固定化而历久不变,但不可否认,就其思想文化传播的千年发展历程而言,传播媒介的演变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新媒体时代,一些宗教界的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了新媒体在宗教传播方面所能够发挥的重要作用,并正在尝试去适应这种全新的传播形式。

早在1989年5月27日,也就是“国际通讯日”,罗马教皇就已经很有先见之明地向教众号召,要求教众“必须学会与计算机文化共处”,并进一步指出,“利用计算机通讯的先进技术,教会可以更好地完成他的使命”[6]。

二、基于新媒体交流方式的中国当代宗教文化传播现状

(一) 宗教网站数量众多

国外的宗教网站发展较早,目前,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基督教,拥有为数最多的网站数量,美国有1/3以上的新教教会拥有自己的网站,并且几乎所有派别或会所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或专属网页,“宗教网站的发展已经超出了任何现存的搜索引擎和网站指南”。

佛教的传播也是如此。目前我国的佛教网站发展迅速,佛教界也打开大门,对使用新媒体技术传播佛教的教旨与文化怀有包容心态,国内外很多佛教组织与个人开始利用新媒体技术弘扬佛法,传播佛教文化,“佛教”甚至成为检索热词。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主流门户网站上与佛教相关的检索结果

注:数据采集时间为2013年12月。

不仅如此,一些主流门户网站甚至设立了专门的佛教网页与佛教论坛,成为信众乃至公众学习与交流佛教文化的重要平台,收到非常好的传播效果,如新浪的佛教网等。

伊斯兰教也开始重视与新媒体技术的结合,只是由于伊斯兰教徒聚居区相对来说经济较为落后,互联网与新媒体用户的普及率相对较低,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媒体技术与宗教传播的结合。不过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新媒体技术在宗教传播中的广泛应用已是大势所趋。

(二) 新媒体交流方式成为宗教文化传播的新介质

如果说在新媒体时代,宗教网站与宗教网页已经成为信众与普通公众学习、交流佛教文化的一个重要平台,那么以新媒体为主要介质的传播方式,则已经成为宗教文化传播新的介质。以社会化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传播媒介,正在为越来越多的宗教界人士所接受并使用,使用社会化媒体发布宗教信息已经成为许多宗教团体与宗教组织发布与传播信息的常态。

以佛教的传播为例,少林寺的主持释永信就拥有自己的个人博客、微博与微信,经常与信众乃至普通公众进行佛学心得的交流与互动,粉丝众多;有些佛教组织与团体也经常利用新媒体发布在线或线下的活动信息,比如南京栖霞寺经常使用新媒体发布栖霞寺线下读书会的信息,邀请信众定期参加;安徽巢湖鼓山寺使用新媒体与互联网发布定期举办佛学夏令营的信息,邀请对佛教文化感兴趣的公众网上报名参加,并邀请入营者通过新媒体平台发布入营体验与学习心得,在线与线下活动完美结合,形成良性互动。

(三) 基于新媒体交流方式的宗教文化传播

新媒体交流方式下的宗教文化传播态势,在延续互联网传播特点的基础上,日益呈现出新的特征。

1 互动性增强 虚拟教会、宗教博客、宗教语音视频聊天室和宗教BBS论坛虽依然是新媒体时代宗教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但在新媒体传播介质的参与下,互动性明显增强。

2 交流方式转变 基于新媒体介质的宗教文化传播,已由以往的单向传播方式转变为双向互动交流方式。

(1) 可以随时发问并随时接收问题的解答。以往人们虽然可以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在互联网上学习与接受宗教文化,但由于条件所限,往往只可以听、看、读、写相关的内容,虽然也可以通过个人博客表达自己的心得体会,但往往流于自说自话,很难与宗教领袖形成互动与交流,不利于引导信众深刻领会宗教文化的精髓与增强信众的信仰粘性;在使用新媒体介质成为信众参与宗教文化学习与交流的情形成为常态后,人们在接受宗教文化传播的同时,也就不再仅仅满足于对宗教思想与教义的被动接受,人们可以根据自己对宗教教义的体会与感受乃至所产生的疑问,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向相关宗教领袖发出质疑并得到及时的解释,这是对宗教传播者的宗教教义解释能力的重大考验,也是宗教文化在数千年传播过程中由于新媒体传播介质的出现而形成的新特点。

(2) 人人都是传道者与受道者。新媒体的特点在于人人都是信息的接受者,人人也都是信息的接收者。宗教领袖在某种意义上不再是唯一信源,人人均可发布宗教文化相关信息,每个人都可以是传道者,每个人也都可以是受道者。

由以上分析可见,新媒体介质的出现,对于宗教文化传播是一把“双刃剑”,对于真心学习与弘扬宗教文化的信众来说,新媒体对宗教思想与文化精髓的传承与发展可以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然而,“新媒体伦理道德危机根源,除了主体自身的道德缺陷、监管措施缺失外,网络技术本身的虚拟性所导致主体对外界感知框架紊乱也是不容忽视的”[7],新媒体对于某些别有用心的人来说,也可能成为魔鬼撒旦手中的武器,不仅不会对弘扬宗教思想与文化发挥任何正面作用,甚至还会对宗教文化的发展起到严重的阻碍作用,甚至在某些时候可能会利用民众对宗教的信任做出反社会与反人类的恶行。

三、结语

在新媒体大行其道的当下,宗教文化传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抓住宗教文化传播发展的大好机会,继承与弘扬宗教文化的积极层面,同时又能够采取正确的应对方法,以消除因新媒体传播方式的介入而对宗教文化传播产生的消极影响,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1) 从政府的角度来说,要规范与严格互联网特别是新媒体传播媒介的管理,对那些披着宗教外衣的伪宗教行为要坚决查处,这需要提高政府部门的鉴别能力,既不能“把孩子与洗澡水一起倒掉”,又要对正常的宗教活动予以大力支持。

从目前宗教传播的现状来看,由于新媒体技术已经成为宗教传播的新介质,同时,由于新媒体技术的特点,使得政府部门管理起来具有相当的难度,一方面需要政府部门提高管理新媒体的技术能力,同时也要有应对新媒体宗教危机的思想准备,做好应急预案,提高抗风险能力。

(2) 从宗教文化的主要传播者角度来说,新媒体时代宗教文化的传播已经难以脱离这一新型的传播媒介,因此,宗教界人士要以更加包容的心态,积极学习与深度掌握新媒介尤其是社会化媒体的使用方法,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与新媒体实现高度融合,只有这样,才能在出现宗教信仰危机时,最大限度地解决危机,挽回损失。

比如学诚法师微博,博主能“应时而用,重在教化”,从某种程度上起到了“提高并发挥了新媒体的教育功能”[8],产生了非常好的社会影响,这与佛教界敞开胸怀、积极接纳新生事物不无关系,这一做法也值得其他宗教派别借鉴参考。

(3) 从普通网民的角度来说,不管信仰还是不信仰宗教,都要保持对宗教文化的尊重与敬畏之心,不传谣、不信谣可以说是基本要义。

普通网民数量众多,单个网民的言行与举动也许无足轻重,但若形成网络谣言,尤其是带有宗教性质的网络谣言,一旦扩散,可能会产生严重的后果,因而网民的自律非常重要。与此同时,严格遵守互联网使用法规也是应为之举。

自有宗教以来,它便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担负着人类文化传承与传播的重要使命。互联网以及新媒体的出现,对人类的宗教文化传播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目前,对新媒体与宗教文化传播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有待于在以后的研究中进一步充实相关的宗教传播理论;同时,在政府政策层面,如何加强对基于新媒体交流方式的宗教文化传播的管理,以充分发挥宗教文化传播的正能量,还有待做进一步研究与探讨。

参考文献:

[1] 释延续.资讯科技与佛教传播[EB/OL].(2008-10-28)[2014-01-01].http://www.fjnet.com/fjlw/200810/t20081028-86563.htm.

[2] 孙国林.网络传播发展综述[J].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42-50.

[3] 全晓松,陈永华,孔浩.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自组织网络群舆论引导研究[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07-110.

[4] 梁坤.新媒体为地震报道带来新变化——以《南方日报》两次地震报道对比为例[J].青年记者,2014(1):41-42.

[5] 孙静,汤书昆.论新媒体时代大众传媒社会控制功能的失调与重建——基于社会化媒体的视角[J].青海社会科学,2012(6):154-158.

[6] 刘金光.国际互联网与宗教渗透[J].中国宗教,2003(8):27-29.

[7] 武娟.2009年新媒体研究综述[J].宜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188-190.

[8] 任雅仙.当代佛教微博传播模式的特点及其效果初探——以学诚法师微博内容分析为例[J].宜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51-55.

猜你喜欢

信众交流文化
服务信众与坚持藏传佛教中国化方向探微
如此交流,太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谁远谁近?
不该举手时别举手
印度“神庙”:保佑美签
世界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