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体育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的现状分析

2014-08-13邓永兴刘玉红

体育教育学刊 2014年3期
关键词:经费支出体育场地体育事业

邓永兴,刘玉红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体育部,江苏 句容 212400)

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质是体育资源的均等化。体育资源是指一个社会用于提供体育产品所需的各种条件及要素,主要包括财力、人力、物力、时间和信息等。体育资源配置的前提是由于体育资源的稀缺性,而且这种体育资源的稀缺性是客观存在的,它决定了体育资源配置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体育资源的有效利用提高稀缺资源的增量,以解决体育服务供给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公共服务需求之间的矛盾。本研究从财力、人力、物力等三个层面分析我国体育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的现状,并指出我国体育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问题。

1 体育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的现状分析

1.1 体育事业经费支出

体育事业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是社会事业的一个方面。因此体育公共服务离不开公共财政的保障。稳定的财政保障是我国体育事业可持续协调发展的重要条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国家财政收入不断增长,国家对体育事业的投入不断增多。

1995年,我国体育事业经费投入为23.88亿元(见表1),而2010年体育事业经费投入则达到356.79亿元,是1995年的14.94倍。而从新中国成立初期至1977年,近29年国家财政对体育事业的累积投入只有22.8亿元。随着政府对体育事业财政投入的不断增加以及国家对体育事业给予的优惠政策, 尤其是体育彩票的发行,16年来体育事业经费投入以年均19.75%的速度增长。体育事业经费投入的不断增长为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经济保障。

表1 1995-2010年我国体育事业经费投入

年份体育事业经费支出(亿元)增长速度(%)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占GDP比重(%)199523.880.380.04 199628.4219.010.380.04 199740.1441.240.460.05 199853.4833.230.540.06 199960.7713.630.530.07 200081.5934.260.610.08 2001108.2532.680.660.10 2002130.4720.530.690.11 2003145.9411.860.670.11 2004156.867.480.590.10 2005167.326.670.530.09 2006207.5424.040.540.10 2007246.4718.760.480.09 2008332.734.990.540.11 2009313.54-5.760.460.09 2010356.7913.790.430.09

体育事业投入的绝对数在不断增加,但从体育事业经费投入的相对规模看,体育事业投入占GDP以及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还是非常低。1995年至2010年,体育事业经费投入占GDP的平均比重仅为0.083%,占国家财政的平均比重仅为0.484%。与西方国家相比相差甚远,西欧大多数国家体育经费及相关资金占本国GDP的比重超过1%。体育事业经费的投入不足,削弱了政府提供体育公共服务的能力,影响了政府提供的体育公共产品数量和质量,不利于体育民生工程的建设。

1.2 体育人力资源

国家体育总局2005年全国体育人才资源调研数据显示,体育系统机关公务员19 792人,机关其他人员3 252人;事业单位管理人员42 653人,专业技术人员25 086人;教练员29 310人;优秀运动员17 038人;工勤人员24 748人,其他643人;企业人员3 454人,其中包括企业专业技术人员254人;体育裁判员20 066人;社会体育指导员9 879人。各类人才统计列表数字总计为174 988人,剔除重复人员后实际人才总量为120 381人。2010年,国家体育总局人事司对全国体育系统体育人才的调研显示,截止2010年底,全国省级以上体育系统共有从业人员55 526人,事业单位人员有51 698人,占93.1%,剔除运动员后的人才总量为36 588人,而2005年这一数据为36 216人。总体上看,与2005年数据相比,全国省级以上体育系统人才总量(剔除运动员)保持稳定。

《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实施20年来,在推动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已经成为我国一项重要的体育制度,已经成为构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体育指导员已经成为推动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和宝贵的人力资源。据体育事业统计年鉴显示,1998年我国每两万多人仅拥有1名社会体育指导员,而到2009年,每万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数达到8.39人。截止至2010年11月6日全国已有450 053名社会体育指导员纳入数据库并完成注册。《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规划(2011年-2015年)》明确提出扩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争取到2015年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证书的人员注册数从2011年的65万增加到100万以上。城市达到每千人至少拥有一名社会体育指导员,农村达到每两千人至少拥有一名社会体育指导员。

1.3 体育场地(馆)建设

解放前,全国共有4982个体育场地。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以国家财政预算拨款的方式进行体育场地(馆)的投资建设。截止到1974年底,第一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我国的各类体育场地(馆)总数为25 488个。改革开放后,我国的体育场地建设进入快速增长期,1983年第二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结果显示,全国共有体育场地415 011个。从1949年到1982年间,全国体育场地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3.97%。改革开放后,我国的体育场地建设进入高速发展期。而上世纪90年代以后,全国的体育场地建设速度迅猛。截至2003年底,我国第五次体育场地普查,我国各系统、各行业、各种所有制(不包含港澳台地区)共有符合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要求的各类体育场地850 080个,场地面积13.3亿平方米,平均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6.58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1.03平方米,人均投入体育场地建设资金为148.15元。同第四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相比,全国体育场地增加了5.5亿平方米,增长70.51%,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增加了0.38平方米,增长58.46%。截至2010年底,我国体育场地已初步覆盖广大城乡,总量超过100万个。

2 我国体育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

2.1 体育财政经费支出结构不均衡

根据财国家政部制定的政府收支分类科目,2010-2012年间体育事业经费支出科目主要包括行政运行、一般行政管理事务、机关服务、运动项目管理、体育竞赛、体育训练、体育场馆、群众体育,体育交流与合作及其它支出。从支出科目看,体育事业经费支出的效益不高。从体育竞赛、体育训练、体育场馆及群众体育这四类科目的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逐年增加,2012年更是达到了59.82%。在关系到全民健康的体育公共服务方面既群众体育事业经费占总支出的比重,从2010年至2012年三年来均未超过10%(见表2);而体育竞赛、体育训练和体育场馆支出的费用则要远远高于群众体育的经费支出。我国在向体育强国迈进的进程中,体育事业经费支出结构应更加均衡。

2.2 体育事业经费支出的区域差异

我国国土幅员辽阔,由于东、中、西部各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不平衡,体育事业经费支出和人均体育事业经费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通过泰尔指数对各区域间和区域内的体育事业经费支出差异的研究表明:2002年前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区域间体育事业支出的区域差异较大,且有逐渐增大的趋势;而体育经费支出的总差异和区内差异总体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2002年以来,体育事业经费支出的区域差异与2002年之前相比有所减小,从总差异及区内差异看,均呈不断减小的趋势。值得注意的是,东、中、西部三大区域之间的差异明显小于区内差异,区内差异对总差异的贡献率平均达到77.2%。从东、中、西部三大区域内的区内差异的分析表明:东部地区的区内差异要大于中部和西部,区内差异不仅包括区域内部各省(市、区)之间的差异,还包括城乡差异。通过对各省的体育事业经费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各省相互之间的差异程度并不是很大,这也进一步表明城乡差异是产生区内差异的重要因素。

表2 全国公共财政体育事业经费支出决算数

201020112012决算数比重(%)决算数比重(%)决算数比重(%)体育竞赛27.6110.86 41.1815.46 24.569.01 体育训练24.239.53 27.710.40 32.7112.00 体育场馆67.9626.74 67.5825.37 80.6429.59 群众体育21.318.38 22.398.41 25.119.22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财政部:http://yss.mof.gov.cn/zhengwuxinxi/caizhengshuju/

各地区人均体育事业经费可衡量体育事业的发展水平,通过各地区人均体育事业经费的对比,数据表明东部人均体育事业经费显著高于中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人均体育事业经费不仅在总体上低于东部人均体育事业经费,也低于西部。这主要是在东部提速,西部大开发的实施下,中部经济发展“塌陷”的特别现象。

2.3 我国体育人才资源发展不平衡

体育人才资源是推动我国体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当前我国体育人才发展水平同体育事业的发展需求仍有差距,还不能满足体育强国建设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体育人才总量相对不足,各类体育人才发展不均衡,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短缺;服务和推动体育人才发展的体制和机制仍需不断调整和创新;体育人才资源开发投入相对不足等。

近年来,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得到了快速发展,同时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发展也存在许多问题和弊端。首先,虽然社会体育指导员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其发展规模和速度,滞后于全民健身计划的总体进程;其次,各级别社会体育指导员之间的比例不平衡,国家级与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比例过小,不足9%;第三,公益型和职业型社会体育指导员比例不平衡,2011年我国公益型社会体育指导员已达65万人,而职业型社会体育指导员不足0.3万人,比例严重失调;第四,城乡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不平衡,有90%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在城市和城镇;同时,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还存在东西部发展不平衡,体育指导员的指导率不高的问题,仅为59.11%,而日本则高达98%。

2.4 体育场地资源不能满足群众的体育健身需求

总体上,我国公共体育设施仍不能满足群众快速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具体表现在:一是供给不足,我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约1.2平方米,远低于日、韩等周边国家平均水平。初步调查显示,中西部地区的设施短缺问题最为突出,许多县(市、区)完全没有可供使用的大中型公共体育设施。二是布局不合理,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差异明显。三是结构不合理,大型综合性比赛场馆所占比例相对较高,群众性健身场馆所占比例偏低。四是设施利用率不高,社会开放度不够。

3 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体育公共服务资源在总量上不断增长:首先,体育事业经费的投入持续增长,占GDP的比重最高达0.11%;其次,体育人力资源总量稳步发展,体育系统从业人员已达15.6万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人员注册数2011年已达65万人;第三,体育场地(馆)资源建设发展迅速,体育场地(馆)总量超过100万个,人均场地面积约1.2平方米。

统计数据也显示,我国体育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呈现出不均衡发展的趋势:第一,体育经费支出结构不均衡,在关系到全民健康的群众体育体育经费支出远低于体育竞赛、体育训练、体育场馆的支出;第二,体育事业经费支出的区域差异明显,但从总差异及区内差异看,均呈不断减小的趋势;第三,体育人才总量相对不足,各类体育人才发展不均衡,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短缺;第四,公共体育场地(馆)资源总体上仍不能满足群众的体育需求,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群众性健身场馆数量较少,设施利用率不高等。

[1] 吴周礼.体育资源配置方式变迁及相关问题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7(3):53-55.

[2] 国家体育总局.改革开放30年的中国体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235.

[3] 刘亮.我国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现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12):5-9.

[4] 李丽.体育事业公共财政支出研究[J].体育科学,2010(12):22-28.

猜你喜欢

经费支出体育场地体育事业
北京冬奥会“备战办”模式对河北体育事业发展的启示
“十三五”成绩单
——示范区建设中的云南体育事业
2020年《体育教学》“场地器材”栏目选题
地方高校经费支出结构与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
我国体育事业财政支出:规模、结构与空间效应
体育场地投资结构、运营模式的特征及影响因素
当前形势下的新发展理念与全民健身
行政单位经费支出会计核算分析
高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和经营的策略探究
中央“三公”经费5年减35.9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