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和经营的策略探究
2015-11-29林赞军
林赞军
(文山学院体育学院,云南 文山 663000)
高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和经营的策略探究
林赞军
(文山学院体育学院,云南 文山 663000)
与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均体育场面积相对不足,严重限制了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研究表明,我国高校体育场地在全国体育场地中占有较大比重,影响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水平。为积极响应国家的政策与号召,部分高校体育场地履行了对社会开放的职责,但开放的体育场地比例较少。衡量高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水平的标志之一就是对外开放的比例,本文在分析高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现状的基础之上,研究高校体育场地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高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和经营的具体策略,为高校充分发挥体育场地资源提供参考和依据。
1 高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现状
体育场地是指供体育教学、比赛、训练、锻炼的场所和设施,高校体育场地不仅包括教学的所有场所,还包括学生体育锻炼的所有场所。高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的主要目的是为社会提供体育运动的场所。据笔者了解,目前我国高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主要有几种情况:(1)高校体育场地全天24h对外开放,社会大众可以随时进入场地训练;(2)在学生课余时间分时段开放,学生上课期间对外封闭;(3)有选择性的开放,如篮球场、足球场等室外体育场开放,室内则封闭;(4)高校所有体育场地在任何时候都不对外开放。
1.1 高校体育场地总体对外开放现状
我国高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的比例较小,而多数高校体育场地采取对外不开放的策略。由此可以看出,高校体育场地与社会大众的共享程度偏低,并没有较好地履行服务大众的职责与义务。高校多位于人口密度较大的城市,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精神需求较高,对体育场地的需求也偏高,而高校体育场地规格高、质量好的特点能够满足社会大众的需求,因此高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极为必要,因此要进一步加强高校体育场地的社会服务意识。
1.2 不同种类高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情况
高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比例较大的有篮球场、足球场,总体来说,对外不开放的场地在场地总体数量中占有较高比重。多数传统的体育场地,且社会大众需求量较大的体育场地并没有完全对外开放,场地的总体对外开放情况不容乐观。对外开放比例失调表现在:一些社会普及程度较低、形式特殊、存在一定危险性的体育活动场地开放程度较低;一些娱乐性较强的体育运动场地对外开放比例较高。要想提高高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水平,重点是协调高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与不开放的比例。
1.3 不同地区高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情况
受经济水平的限制,东部体育场地的数量明显多于西部,但西部高校对外开放水平要明显好于东部。研究发现,西部高校体育场地全天对外开放比例高于西部,且对外不开放比例明显低于东部。要想提高高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的总体水平,应做好东部高校体育场地的对外开放工作,缩短东西部高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比例之间的差距。
各地区体育水平协调发展是保障我国体育事业健康发展的有效措施,不同地区高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效果存在差距,严重制约了我国体育事业的总体发展水平。笔者认为,相关部门要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和监督措施,并给予高度重视,以进一步提高体育事业发展水平。
2 高校体育场地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高校体育场地具有特殊性,各高校领导在体育场地是否应该对外开放的问题上存在分歧。多数领导的观念较为保守,认为高校体育场地没必要对社会大众开放。一些对外开放的高校体育场地存在经营管理混乱等问题,缺乏健全的运行机制,使得体育场地的对外开放模式还不成熟,尚处于探索阶段。目前,高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经营管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高校体育场地的开放率较低,且国外远远高于国内,如英国高校的足球场地大多对社会公众开放,为全民健身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充分利用高校的体育资源,并形成了良好的运行管理机制。我国高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率较低,不利于体育资源的共享 ,制约了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影响了高校体育场地的持续健康运行。
我国高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率较低的原因包括领导不重视,甚至有些领导对对外开放一事持反对态度。大部分领导认为,高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吸引社会大众,众多的人群对学校正常的教学产生影响,同时增加高校管理的难度。因此,为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很多高校采取半封闭式的管理模式,社会大众无法使用高校体育场地,严重限制了体育场地的对外开放水平。
体育场地管理模式的单一、混乱,影响了体育场地的健康运行,加之缺乏专业的经营管理人才和场地运行机制的不健全,导致高校体育场地经营管理不善,体育场地应有的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体育场地资源的利用率极低。
3 高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和经营的具体策略
3.1 高校体育场地经营管理模式
3.1.1 高校体育部门管理 高校体育场地经营管理模式最为常见的就是高校体育部门管理,将体育场地的经营管理权交给体育部或者体育教研组,只是在以往的职能部门基础上增加了经营管理职能。高校与体育部签订协议,将开放经营的时间、规则以及职责范围明确,体育部安排教职工或者聘请相关工作人员参加体育场地经营管理工作,如提供管理培训、以及场地技术指导等,甚至可以采用出售门票的方式,经营收入可以用来改善体育场地设施、发放工作人员工资等。高校体育部门管理模式操作较简单,但大多数管理人员多为兼职,可能会影响体育场地的服务水平和经营效果。
3.1.2 个人承包经营 个人承包经营模式主要是高校将部分体育场地承包给个人,并按照签订的合同履行权利和义务,根据体育场地的开放项目、时间、服务内容的具体规定,按期向学校上交承包款。目前,这种经营管理方式很少被单独应用,高校在实行体育场地管理时,通常将经营收入较高、且需求量较大的体育场地承包给个人,如游泳馆、健身馆等。这种管理模式能够节约学校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承包者往往会将体育场地视为赚钱的工具,进而损害学校的声誉。
3.1.3 后勤部门管理 这种管理模式主要是由后勤部门或是专门的组织机构管理,在保证学校的正常教学、课外活动的情况下,将体育场地进行市场化运作。按照体育场地种类、使用时段进行统筹规划。这种管理模式多被规模较小的高校采用,能够弥补体育部门力量不足的缺陷,做到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体育场地的利用率和服务质量。
3.1.4 物业公司管理 物业公司管理是指将高校体育场地专业化管理,实现场地的企业化、社会化和专业化,不断提高场地的使用价值。物业公司与学校之间依据合同建立商业往来关系,物业公司在保证正常体育教学的情况下进行对外经营,这种管理模式多出现在北京、南京、上海等地的大学城。它能够有效缓解高校教育经费的不足,确保体育场地正确发挥使用功能,同时还能延长了体育场地的使用寿命,为社会公众提供文明、舒适的运动环境。
3.1.5 社区俱乐部管理 社区俱乐部管理可以将高校体育场地向公众开放,提供非营利性的社会公众服务。首先,社区俱乐部需要向民政部门登记,并要接受学校及相关部门的有效监督;其次,社区俱乐部要与高校共用体育场地,且俱乐部正常运营的成本要有俱乐部的会员来承担,也可以接受社会相关组织的资助与捐赠。社区俱乐部可以为社会公众提供形式多样的服务内容,这种管理模式多出现在社区建设和管理比较完善的社区管辖范围的高校,它不仅能够充分利用高校体育场地资源,还能推动全民健身的发展,以进一步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
3.2 高校体育场地应坚持对外开放
高校体育场地能否开放一直是焦点问题,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实现高校体育场地的全部开放仍存在较大难度。社会各界要站在学校的角度来考虑,学校也要尽可能提高体育场地的开放率,做好对外开放经营管理的协调工作,坚持对外开放,最终实现高校体育场地的社会服务功能。但是,高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突破经营管理模式的限制,以实现体育场地资源的良性使用。
3.3 科学管理高校体育场地
科学管理高校体育场地需要做好两方面工作:(1)日常管理;(2)经营管理。各个高校对体育场地管理的侧重点不同,有的学校重视日常管理,有的学校重视经营管理,有的学校两者兼顾。笔者认为,高校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在做好日常管理的同时做好经营管理工作,制订符合本校特色的管理方案,科学管理高校体育场地,充分发挥体育场地的功能。
3.4 加强重视,充分发挥体育场地的功能
高校体育场地具备培养竞技人才的优势,功能齐全、质量较优的体育场地是培养体育专业人才的基础。高校的体育场地主要供本校正常的体育教学和课外活动,导致场地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功能得不到发挥。国家相关部门以及高校要积极探索和研究,让高校体育场地得到最大限度利用,为培养专业的竞技人才提供良好的环境。
4 结 语
高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和经营要在不影响教学的前提下进行,遵循市场规律和本校实际情况,将现有体育场地、设施分种类、分时段对外开放。在满足正常教学的情况下适应社会大众需要,采用适合本校的体育场地经营管理模式,以提高体育场地开放水平和管理水平。
[1] 张永保,席玉宝.高等学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情况与经营管理方式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07(2).
[2] 张强.浅论高校体育资源共享[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3).
[3] 黄亚军,彭国雄,徐志文.对高校体育场地设施运行模式管理的探讨[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7(8).
G818.2
A
1674-151X(2015)12-020-03
2015-11-16
林赞军(1970 ~),助教,本科。研究方向:体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