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建模为主线渗透解决问题的策略
2014-08-12曹莹莹韦波富
曹莹莹+韦波富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80、81页。
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会用乘加、乘减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展开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但和这些经验相比较,用两步连乘解决的实际问题在数量关系的分析和相关信息的选择、组合等方面有一些明显的特点:通过寻找题目中的相关信息,得出中间信息,再根据中间信息和第三个信息解决问题。本节课主要是通过信息之间关系的模型构建,增强学生运用综合法策略来解决问题的意识,同时感受乘法运算的实际应用价值。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充分经历用两步连乘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探索过程,进一步积累对数量关系的认识,感受从已知信息出发进行分析思考,构建信息之间的关系模型,能用两步连乘正确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强学生运用综合法策略来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3.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分析信息、根据运算意义建构模型的能力。
教学重点:
对已知信息作出正确的分析,能找到相关信息之间的关系,构建关系模型,用连乘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从复杂的数学信息中寻找有用的信息,理解信息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板块一】从解决问题开始——尝试建模
1.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随机呈现如下信息条:
2.提出问题:买6袋乒乓球一共要用多少元?
3.学生尝试解决。
方法一:2×5=10(元) 10×6=60(元)
①2×5求的是什么?是根据哪两个信息得到的?
师根据学生回答移动黑板上的信息条成如下信息图。
②10×6算的是什么?是根据哪两个信息得到的?师根据学生回答补充成如下树形图:
③这两个信息都是图中原来就有的吗?
得出:我们用“每袋乒乓球多少元”这个新信息和“买了6袋”这个原有信息求出了买6袋乒乓球要多少元。
④看着图完整地说说:根据哪两个信息先算出什么,再根据哪两个信息算得什么?
方法二 :6×5=30(个) 30×2=60(元)
①这种方法每一步是根据哪两个信息得到的,分别求出了什么呢?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
②请学生上台在黑板上移动信息条形成树形图:
③我们在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时,也有一个信息是图中没有直接告诉我们的,是哪个信息?
4.分析比较
①这两种方法思路不一样,各是先求的什么?
②思路不一样,为什么结果是一样的?
教师在学生自主交流的基础上适时指出:同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解决方法,但都是先选择两个有直接关系的信息求得一个新信息,再根据新信息与第三个信息之间的关系来解决问题。
5.“每个乒乓球重3克”这个信息你们都没用,为什么?
学生在交流后回答:我们在解决问题时,要学会选择与问题相关的有用信息。
6.联系生活,解决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本环节在教材例题原有信息的基础上增加了“每个乒乓球重3克”这个多余信息,目的是让学生学会从众多信息中找出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有用的信息,培养学生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通过让学生自主选择信息、分析信息,尝试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建立数量关系的模型,独立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比较的过程就是让学生回顾的过程,是积累经验的过程,是理解与总结的过程,引领学生提炼解决问题策略的过程。)
【板块二】由已知信息能得到什么?——学习建模
1.找一找信息之间的关系,出示课本“想想做做”第7题:
①说说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信息条,并标上序号:
A.工作5天;B.每人每天组装8台电脑;C.有4人。
②找一找,哪两个信息之间有直接关系?能得到什么新信息?这个新信息与第三个信息有直接关系吗?能解决什么问题?(教师边口述边出示下面的树形图)
③学生独立思考,在作业纸上完成树形图。(填序号)
④组织全班交流。(在交流过程中,针对不同思路直观演示相应的算理)
方法一:8×5=40(台) 40×4=160(台)
方法二:8×4=32(台) 32×5=160(台)
⑤小结:根据这3个已知信息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解决“4人5天一共组装多少台电脑”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本题在教材原有内容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改编,只出示了条件信息,未呈现问题,这样的设计是让学生通过推理,即先找出两个相关信息构建一个数量关系模型,再根据新信息与第三个已知信息的关系构建另一个数量关系模型,进而提出问题。本题的数量关系不是很明显,且比较复杂,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借助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厘清思路。)
2.进一步寻找信息之间的关系,出示课本“想想做做”第5题:
①说说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
②对照树形图请学生再来找一找:哪两个信息之间有直接关系,能得到什么新信息?这个新信息与第三个信息有直接关系吗,能解决什么问题?
③把你的想法用算式表示出来。
④展示学生作业。
方法一:48×3=144(棵) 144×2=288(棵)
说说每步算的是什么?是根据哪两个信息得到的?师随机完成树形图。
方法二:2×3=6 48×6=288(棵)endprint
方法二对学生来说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可引导学生用画线段图的方法帮助思考:
先画什么?梨树怎么画?苹果树是根据哪个信息来画的?
现在能看出苹果树是桃树的几倍吗?算式怎么表示?
⑤小结:根据已知的3个信息,引导学生自主提出了相关数学问题,并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画线段图能帮学生更加清楚地看出数量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本环节不再要求学生填树形图,而是逐步提升到利用表象进行思考。对于方法二,学生一般不容易看出数量关系,线段图的演示能让学生清楚地发现桃树与苹果树之间的倍数关系,帮助学生积累运用几何直观解决问题的经验。)
3.根据信息之间的关系解决问题
图1
图2
①学生独立解决。
②全班交流。要求学生说出每步算的是什么,是根据哪两个信息算得的?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独立练习是学生对已掌握的建模策略的运用,是将解决问题策略的内化过程。图2中所有数学信息都隐含在画面里,需要学生从图中寻找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进一步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板块三】还可以从问题想起——反向建模
1.看清问题,识别干扰性信息
①学生独立解决。
学生呈现的答案:A.3×4=12(个) 12×6=72(只) B.3×4=12(个)……
②组织讨论。
③教师点拨:看来在解决问题时,不仅要厘清信息之间的关系,还要瞄准我们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其实,有的时候我们从问题想起更简单。
(设计意图:本题将教材中的“一共有多少只兔子?”改成了“一共有多少个笼子?”。这样的改编使得部分信息不需要使用,成为干扰性信息,由于思维定势作用,这容易成为学生解决问题时的一个陷阱。从而启发学生运用综合法策略时还要关注所要解决的“问题”。)
2.立足问题,寻找所需条件
学校要给这幢教学楼的每个教室放一些盆花,每个教室放得一样多。请你帮忙算算一共要放多少盆花?
①现有的信息能解决问题吗?你认为还需要补充些什么信息?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条件:有4层 ;每层5个教室 ;每个教室放6盆花。
②现在可以解决了吗?算一算。
③交流算法。
(设计意图:此问题由教材第81页第3题改编而成。学生对用两步连乘解决问题已积累一定的经验,对其中数量关系的构建已经比较熟练。从问题想起,可以帮助学生调动这些经验,解决生活中的“真”问题。这是两种策略的转化,也是两种策略交替、综合使用。)
【板块四】回头看——积累经验
通过这次课的学习,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先找两个信息之间的关系,求出一个新的信息,并根据新信息与第三个信息之间的关系来解决问题;也可以从问题想起,寻找需要的条件。
板书设计:
解决实际问题
答:买6袋乒乓球一共要用60元。
总体设计说明:
传统教材应用题是按类型编排,学生套用类型解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相对较弱。新教材将应用题分散在多个领域,采用的是“以一例带一片”的形式。本课教材习题中至少有三种类型的两步连乘问题,需要在一节课中解决,这是新教材应用题教学的特点之一。
用解决问题的理念指导应用题教学是新课程赋予的新理念。本节课设计中没有铺垫环节,直接让学生从解决问题开始,在充分探索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基于学情又提升学情。整节课问题的提出与解决都是学生自主进行的,教师充当组织、引导者角色。
数学教育家张奠宙教授认为:应用题教学的本质是数学建模。学生建模的基础和依据是四则运算的意义。建模克服了传统应用题教学的弊端,成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主要活动。通过建模生成综合法、分析法等解决问题的策略,反过来,这些策略为学生的建模活动提供了方向,指引了思路。
(江苏省扬州市东关小学 225000)endprint
方法二对学生来说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可引导学生用画线段图的方法帮助思考:
先画什么?梨树怎么画?苹果树是根据哪个信息来画的?
现在能看出苹果树是桃树的几倍吗?算式怎么表示?
⑤小结:根据已知的3个信息,引导学生自主提出了相关数学问题,并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画线段图能帮学生更加清楚地看出数量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本环节不再要求学生填树形图,而是逐步提升到利用表象进行思考。对于方法二,学生一般不容易看出数量关系,线段图的演示能让学生清楚地发现桃树与苹果树之间的倍数关系,帮助学生积累运用几何直观解决问题的经验。)
3.根据信息之间的关系解决问题
图1
图2
①学生独立解决。
②全班交流。要求学生说出每步算的是什么,是根据哪两个信息算得的?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独立练习是学生对已掌握的建模策略的运用,是将解决问题策略的内化过程。图2中所有数学信息都隐含在画面里,需要学生从图中寻找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进一步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板块三】还可以从问题想起——反向建模
1.看清问题,识别干扰性信息
①学生独立解决。
学生呈现的答案:A.3×4=12(个) 12×6=72(只) B.3×4=12(个)……
②组织讨论。
③教师点拨:看来在解决问题时,不仅要厘清信息之间的关系,还要瞄准我们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其实,有的时候我们从问题想起更简单。
(设计意图:本题将教材中的“一共有多少只兔子?”改成了“一共有多少个笼子?”。这样的改编使得部分信息不需要使用,成为干扰性信息,由于思维定势作用,这容易成为学生解决问题时的一个陷阱。从而启发学生运用综合法策略时还要关注所要解决的“问题”。)
2.立足问题,寻找所需条件
学校要给这幢教学楼的每个教室放一些盆花,每个教室放得一样多。请你帮忙算算一共要放多少盆花?
①现有的信息能解决问题吗?你认为还需要补充些什么信息?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条件:有4层 ;每层5个教室 ;每个教室放6盆花。
②现在可以解决了吗?算一算。
③交流算法。
(设计意图:此问题由教材第81页第3题改编而成。学生对用两步连乘解决问题已积累一定的经验,对其中数量关系的构建已经比较熟练。从问题想起,可以帮助学生调动这些经验,解决生活中的“真”问题。这是两种策略的转化,也是两种策略交替、综合使用。)
【板块四】回头看——积累经验
通过这次课的学习,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先找两个信息之间的关系,求出一个新的信息,并根据新信息与第三个信息之间的关系来解决问题;也可以从问题想起,寻找需要的条件。
板书设计:
解决实际问题
答:买6袋乒乓球一共要用60元。
总体设计说明:
传统教材应用题是按类型编排,学生套用类型解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相对较弱。新教材将应用题分散在多个领域,采用的是“以一例带一片”的形式。本课教材习题中至少有三种类型的两步连乘问题,需要在一节课中解决,这是新教材应用题教学的特点之一。
用解决问题的理念指导应用题教学是新课程赋予的新理念。本节课设计中没有铺垫环节,直接让学生从解决问题开始,在充分探索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基于学情又提升学情。整节课问题的提出与解决都是学生自主进行的,教师充当组织、引导者角色。
数学教育家张奠宙教授认为:应用题教学的本质是数学建模。学生建模的基础和依据是四则运算的意义。建模克服了传统应用题教学的弊端,成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主要活动。通过建模生成综合法、分析法等解决问题的策略,反过来,这些策略为学生的建模活动提供了方向,指引了思路。
(江苏省扬州市东关小学 225000)endprint
方法二对学生来说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可引导学生用画线段图的方法帮助思考:
先画什么?梨树怎么画?苹果树是根据哪个信息来画的?
现在能看出苹果树是桃树的几倍吗?算式怎么表示?
⑤小结:根据已知的3个信息,引导学生自主提出了相关数学问题,并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画线段图能帮学生更加清楚地看出数量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本环节不再要求学生填树形图,而是逐步提升到利用表象进行思考。对于方法二,学生一般不容易看出数量关系,线段图的演示能让学生清楚地发现桃树与苹果树之间的倍数关系,帮助学生积累运用几何直观解决问题的经验。)
3.根据信息之间的关系解决问题
图1
图2
①学生独立解决。
②全班交流。要求学生说出每步算的是什么,是根据哪两个信息算得的?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独立练习是学生对已掌握的建模策略的运用,是将解决问题策略的内化过程。图2中所有数学信息都隐含在画面里,需要学生从图中寻找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进一步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板块三】还可以从问题想起——反向建模
1.看清问题,识别干扰性信息
①学生独立解决。
学生呈现的答案:A.3×4=12(个) 12×6=72(只) B.3×4=12(个)……
②组织讨论。
③教师点拨:看来在解决问题时,不仅要厘清信息之间的关系,还要瞄准我们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其实,有的时候我们从问题想起更简单。
(设计意图:本题将教材中的“一共有多少只兔子?”改成了“一共有多少个笼子?”。这样的改编使得部分信息不需要使用,成为干扰性信息,由于思维定势作用,这容易成为学生解决问题时的一个陷阱。从而启发学生运用综合法策略时还要关注所要解决的“问题”。)
2.立足问题,寻找所需条件
学校要给这幢教学楼的每个教室放一些盆花,每个教室放得一样多。请你帮忙算算一共要放多少盆花?
①现有的信息能解决问题吗?你认为还需要补充些什么信息?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条件:有4层 ;每层5个教室 ;每个教室放6盆花。
②现在可以解决了吗?算一算。
③交流算法。
(设计意图:此问题由教材第81页第3题改编而成。学生对用两步连乘解决问题已积累一定的经验,对其中数量关系的构建已经比较熟练。从问题想起,可以帮助学生调动这些经验,解决生活中的“真”问题。这是两种策略的转化,也是两种策略交替、综合使用。)
【板块四】回头看——积累经验
通过这次课的学习,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先找两个信息之间的关系,求出一个新的信息,并根据新信息与第三个信息之间的关系来解决问题;也可以从问题想起,寻找需要的条件。
板书设计:
解决实际问题
答:买6袋乒乓球一共要用60元。
总体设计说明:
传统教材应用题是按类型编排,学生套用类型解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相对较弱。新教材将应用题分散在多个领域,采用的是“以一例带一片”的形式。本课教材习题中至少有三种类型的两步连乘问题,需要在一节课中解决,这是新教材应用题教学的特点之一。
用解决问题的理念指导应用题教学是新课程赋予的新理念。本节课设计中没有铺垫环节,直接让学生从解决问题开始,在充分探索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基于学情又提升学情。整节课问题的提出与解决都是学生自主进行的,教师充当组织、引导者角色。
数学教育家张奠宙教授认为:应用题教学的本质是数学建模。学生建模的基础和依据是四则运算的意义。建模克服了传统应用题教学的弊端,成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主要活动。通过建模生成综合法、分析法等解决问题的策略,反过来,这些策略为学生的建模活动提供了方向,指引了思路。
(江苏省扬州市东关小学 2250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