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白璧德思想对高校传统文化教学的启示

2014-08-12丁怡罗霄

考试周刊 2014年44期
关键词:人文教育

丁怡 罗霄

摘 要: 白璧德对中国新文化运动非常关注,提出了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发展思路的诸多看法。他对人文主义极为提倡,强调人文教育在现代大学教育中的重要性,他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评价等,能够给予我们很大的启示。

关键词: 白璧德 人文教育 传统文化教学

在中国思想界,有一个共识就是,以李大钊、陈独秀为代表的激进主义,以胡适等为代表的自由主义和以“学衡派”为代表的保守主义构成了20世纪上半叶的思想文化地图。面对当时剧变中的国家,他们通过学习引进西方理论并独立思考,提出了对诸多重大问题的见解主张。出于种种原因,三足鼎立之一的保守主义者的思想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甚至被斥为“落后”、“反动”。事实上,有学者认为:“激进主义派在文化转型时期一定阶段往往起着打破已僵化的旧传统,开创文化发展新局面的作用;自由主义派则可为文化的发展提出新的问题和新的思考层面,保证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方向;而保守主义派则可以起到使传统不至于断绝,使民族文化传统得以继往开来的可能。”①历史无法假设,但学衡派的选择至少为当时中国的发展提供了一种稳健走向的可能性,或者说作为现代性的合力之一,推动中国社会向前发展。面对当今社会出现的种种问题,这种稳健发展的思路更值得我们重新思考。

正如激进派尊崇的是马克思,自由主义者选择的是杜威、罗素,学衡派诸君引进的学术资源是新人文主义者欧文·白璧德(1865—1933)的思想。白璧德是美国新人文主义运动的领袖,学衡派中的吴宓、梅光迪等都是他在哈佛任教时的学生。白璧德对中国新文化运动非常关注,提出了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发展思路的诸多看法。近年来,随着学校传统文化教育和教学的全面开展,笔者参与其中。深入了解,发现上世纪初的白璧德已经先知性地提出了诸多真知灼见,能够给予我们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学改革很大的启示。

一、对人道主义的抗衡和对人文主义的提倡

在白璧德看来,西方自文艺复兴以来有两种运动趋势:一是以培根为代表,注重功利,崇信科学技术,追求物质的创造与扩张;二是以卢梭为代表,重视情感,张扬个性,崇尚平等。这两种运动,白璧德称之为“人道主义”,前者为科学人道主义,后者为泛情人道主义。他进一步指出,这种人道主义有一个核心哲学观念,就是进步主义。在人道主义者看来,社会的发展是“进步与反动之争”,符合进步观念的应该保留接收,反之则弃之不顾。白璧德问道:“吾西方之脱离古昔,是否曾将数种重要之元素亦随之而弃去,是否如德人所云,于倾弃浴水时,将盆中之小儿,亦随之弃掷也?”②在他看来,文化的发展不应该是“进步与反动之争”,而是“文明与野蛮之争”。

这种前提的设置非常重要。因为白璧德认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他称之为中国文艺复兴运动)完全是以西方文化压迫为动机的。就是说,国人并不是因为中国固有文化的衰弱而进行文化革新,而是因为被西方列强打开国门后不得不向西方文化寻求强国富民之法。这些文化革新的领袖们趋向学习的正是白璧德所批判的“培根派”和“卢梭派”。所以他提出警惕:“然须知中国在力求进步时,万不宜效欧西之将盆中小儿随浴水而倾弃之。”③

近一个世纪后,我们发现,白璧德当初的警惕非常有预见性。环顾当今社会,科技发达,物质充裕,年轻一代崇尚自由,张扬个性。但是就在这貌似“进步”的社会大潮中,人们的幸福感却未必增加,“拜金女”、“富二代”、“飙车门”等新名词的出现无不显示这个社会的道德水准令人担忧。白璧德当初的描述就像对今日中国的总结:“文化问题之重要,未有甚于今日者,盖以今日物质科学之发达,已使社会中发生古昔未见之事件,全世界已因之而得有物质与经济之接触,即如欧战之结果,使棉价涨至每磅美金四角,美国南部黑人,以工价增长之故,致有力购制之汗衫,因之东京生丝之市场亦大发达。昔日中国道家所梦想之御空而行,在今日已成为实事,由纽约至北京,或由纽约至阿根廷首都,不久或比19世纪由纽约至波士顿,且较速而安适也。无线电话等发明,全世界几等于是晤言之一室,试思若其所传说者,若尽为仇恨猜疑之言,若人类以种种机械为一大团体,而同时精神上乃有相离而背驰之趋向,其结果将何如乎?”④

按照白璧德的思路,上述现象的出现是因为我们过于重视物质生活的追求和个人情感的放纵,缺乏一种理性的、稳健的、秩序的文化建设。或者用他的专有名词来表达,就是过于提倡人道主义,忽略人文主义建设,因为人道主义强调的是“物质之律”,人文主义强调的是“人之律”。白璧德的人文主义究竟是什么呢?正如其中国学生吴宓在介绍他的人文主义主张时是这样描述的:“曰:宜博采东西,并览古今,然后折中而归一之。夫西方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东方有释迦和及孔子,皆最精于为人之正道,而其说又在于不谋而合。且此数圣贤者,皆本经验,重事实,其说至精确,平正而通达,今宜取之而加以变化,施之于今日,用作生人之模仿。人皆知所以为人,则物质之弊消,诡辩之事绝,宗教道德之名义虽忘,而功用长在,形式虽破,而精神犹存,此即所谓最精确,最详赡,最新颖之人文主义也。”⑤白璧德认为,重科学重物质没错,但这是“物质之律”,如果你把“物质之律”用之于“人之事”,就会产生“道德全失、私欲横流”的后果。人文主义“即教人以所以为人之道,与纯教物质之律者相对而言”。

二、强调人文教育在现代大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如何推广人文思想,白璧德认为核心就是教育,因此他非常强调人文教育在现代大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在他看来,自己所处的时代,卢梭的影响无处不在,“人道主义”的势力已经侵入了教育领域。以大学教育为中心,白璧德认为“教育”应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一是自幼儿园开始直到高中阶段;二是整个大学阶段;三是大学毕业后的社会生活阶段。我们一直认为,幼儿的天性不应该受到压制,从幼儿教育开始,就鼓励每个幼儿自由地发展性情,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大学阶段,导致白璧德所谓“情感的人道主义”泛滥。

从大学之上的研究生院阶段开始,因为德国流行的“Strengw issenschaftliche Methode”(即所谓“严格、科学研究方法”)的影响,各个学科都呈现出某些必备条件。也就是说,那些致力于学术研究工作的研究生常常为了自己独有的研究志趣却忽略广泛的阅读和全面的反思,为获取所谓精确、严格的科研方法而牺牲人文学问的博大。一个更严重的情况是,大学里尽是具备完整科学训练的所谓学者,而缺乏真正经过文学训练的人。因此,白璧德认为,这是这一阶段“科学的人道主义”大行其道的根本原因。

一方面是“情感的人道主义”,另一方面是“科学的人道主义”,“人文教育”在这样的夹缝中显然是缺失的。所以,白璧德高呼人文教育在现代大学教育中的重要性,他试图揭示知识性格和道德性格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缺一不可的。要做到这一点,人文工作者必须承担责任。

三、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如何推广人文主义,或者说,进行人文主义教育,其核心之一是重视传统文化。在白璧德看来,无论是东方文化还是西方文化,其古典部分都是一笔巨大的财富。白璧德认为,古典文学因节制性不会使我们产生某种情感或冲动,它所诉诸我们的是更高的理性,当然包括想象。其优点在于它不会使阅读者局限于自身,从而产生积极的教育作用。在他看来,古典文学表现的精神最纯粹,可以使我们的行为日益合乎高于个人之上的理性。这种引导类似于宗教。在这种类似于宗教的指导和制约下,古典作品使人类的一切官能都得到了全面且协调的发展。

古典文化如此重要,却有新文化运动者主张完全抛弃中国传统典籍,而趋于完全学习西方文化,这就像白璧德形容的倒洗澡水时连同把浴盆中的小孩一起倒掉了。当然,白璧德也强调,传统文化也有很多形式主义的弊病,我们可以“力攻形式主义之非,同时必须审慎,保存其伟大之旧文明之精魂也”。

学者甘阳认为,中国现代大学教育从一开始就没有植根于中国文明传统之中,他甚至认为,现代中国大学的诞生恰恰是以与中国传统文明断裂为标志的。甘阳列举了中国最早的两个现代大学方分为八大科,其中第一科为经学科,下分十一门类,全部都是关于中国古典文明的教育的。然而“中华民国”建立后,1912年民国政府公布了一套新的大学方案,两个方案之间的差别是,后者把1904年方案的八个科变成七科,也就是把中国古典文明教育内容全部砍掉。当然,这在当时被称为进步的举动,所谓清除“封建余孽”。自此,20世纪以后的中国大学教育就把中国古典文明教育以“封建”、“反动”的名义全部清除了。甘阳忧心忡忡地表示:“20世纪中国普遍的彻底的反传统心态,特别是这种反传统心态在中国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中的制度性体现,乃从根本上造成了我们今天普遍感到的文化底气不足。”⑥

现在的高等教育,除中文系外,传统文化教育和教学被挤压在小小的一门“大学语文”之内。“大学语文”课程的特点在于:一是课时少,绝大多数高校都是一周2课时,上两学期;二是古典文学所占比重较小;三是偏重文学性,忽略思想性,这只能是中学语文的延续,而无法体现高校教育自身的特点。按照白璧德的人文主义教育观,我们对传统文化和古代典籍的提倡,目的是让学习者从中认识自我,探索为人之道,成为健全的、理性的、道德的人。

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评价

在对中西文化进行论述的过程中,白璧德最值得借鉴的是,他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比“局内人”更清醒地指出了中国文化的优势和不足。他首先强调,中国文化过于自闭,“彼以为中国为文明世界,为普天之下,其外皆边徼之蛮夷,佛教固系自外传入者,然韩愈之谏佛骨表,亦谓佛为夷狄也”⑦。再逐一分析中国优于他国文化的地方。

其一,道德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白璧德认为,中国自古以来立国的根基在于道德。但这种道德观念,既跟欧洲自然主义道德观不一样,又跟印度的宗教道德观不一样,“中国人所重视者,为人生斯世,人与人间之道德关系”⑧。但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不也以文化和道德相标榜吗?白璧德指出,这是将道德与物质进步混为一物。在某种意义上,道德是与物质主义相抗衡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白璧德认为,不宜以孔子身后两千年的影响来判断孔子的学说,因为其学说是孔子对生前四百年中国道德理想的总结。白璧德之所以积极探讨孔子思想的核心观念,是希望解决他所认为的当时最重要的一大问题,即如何能够使人类精神达成统一。在他看来,这种统一,既不能靠物质,又不能靠情感,而是靠道德。这正是东西方人文主义者相契合的地方,即“若人诚欲为人,则不能顺其天性,自由胡乱扩张,必于此天性加以制裁,使为有节制之平均发展”⑨。

其二,中国传统的教育制度有可取之处。首先,他认为,科举制度虽然不是那么完备,但其最初的用意有颇多可取者,如这种取士为官的考察标准是人文的学问。就是说,选择对象是平民,而选择标准则为贵族精神,“此种连合贵族平民之选择精神,实为欧西所未有”。“欧西之民治运动,大都以牺牲标准而成功。然吾意苟无曾受严格人文训练之首领,则民治试验将难有成也”⑩。其次,中国传统教育制度中过于重视记忆训练,为很多人所不满,白璧德却不以为然。他说,西方自卢梭作《爱弥儿》攻击记忆之后,今日的西方教育已经趋于极端,早已忘了记忆的功用。在他看来,“此种记忆,在真正之人文训练中,实至重要。吾人记诵佳诗格言,当时或不觉其奥理,然日后之经验,每能为之印证”{11}。

注释:

①汤一介:《〈新人文主义思潮——白璧德在中国〉》序”,自《新人文主义思潮——白璧德在中国》,第7页,段怀清编,江西高校出版社,2009.

②胡先骕译:《白璧德中西人文教育谈》.自《新人文主义思潮——白璧德在中国》,第20页,段怀清编,2009.

③同上.

④同上,第21页.

⑤同上,第19页.

⑥甘阳:《通三统》,第87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⑦胡先骕译:《白璧德中西人文教育谈》.自《新人文主义思潮——白璧德在中国》,第21页,段怀清编,2009.

⑧同上.

⑨同上,第23页.

⑩同上.

{11}同上.

基金项目:宜春市社科研究“十二五”(2013)规划项目课题“白璧德思想对高校传统文化教学的启示”。

猜你喜欢

人文教育
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人文教育的探讨
人文教育对促进护理教学改革的价值研究
物理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探析
如何在高中历史教育中发挥人文教育功能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研究
小学语文古诗词中人文教育的探析
理工科高校加强人文教育的研究与建议
技工院校语文教学渗透人文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古诗词人文教育浅析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人文教育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