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舞美道具在舞台实践中的表现
2014-08-12张宇
张宇
[摘 要]本文论述中国戏曲舞美道具的历史变迁及发展。
[关键词]舞美道具 舞台实践 发展
戏曲文化的演变和发展,随着时间、舞台功能、现代技术等进步,至此已步入一个新的时期。
中国戏曲舞台美朮从旧时的一桌二椅,守旧(即过去小舞台的背景天幕称谓),各种戏用道具、服装、头面等行头的形式慢慢演变成固定模式。它对剧情的展开和故事场景的表述如同中国画般散点透视地传达,模拟成不同时空、场景和生产生活器械等环境。其对传统戏曲的传承启发出不同的想象空间。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五六十年代,中国整个文化艺术界进入到了一个全面革新时期,戏曲界引导向欧洲和苏联学习了许多新的戏剧理论和表演形式,推陈出新,新编写了些历史传统戏如《蔡文姫》、《胆剑篇》、《十五贯》,及现代戏《芦荡火种》、《智取威虎山》等,其舞台演出表现形式与以往的戏曲相比有了革命性的一定改变,中国现代戏曲舞台理论雏型初步形成。
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不同民族、地域其音乐、语言、风俗、宗教信仰之差异,历史发展进程的背景之不同,形成了不同地方极富民族、地域色彩的文字绘画音乐歌舞样式,中国各种地方剧种也如春笋般先后成立,有360多种,其植根于全国各地,丰富了人们的文艺生活,对文化的保护和政府政策宣传传播进行有力的推动。其表演方式,皆有各自剧种的地域文化特色,如川剧、越剧、豫剧、藏剧等独特表演方式。但舞台美术形式单一,此时期各自特点明显不足。
随后改革的30多年,中国戏曲更迎来了大发展大繁荣时代,人民生活水准的提高,科技的进歩,人民对艺术品质质量需求的不断提升,戏曲的舞台舞美式样更趋多彩,从"一桌二椅"的模式,更进入到了声、光、舞台装置、舞台设施的完备(LED、升降旋转舞台)等表现舞台的全新时代。
戏曲舞美设计包涵着灯光、化妆、服装、道具等领域,其各部分相互依存协调并保证整个舞台形式的统一。戏曲表演给予观者的是视、听之间的亲切互动感,步入剧场面向舞台深刻感受戏曲艺术的形体、词曲、唱腔之同时,并欣赏到舞美、灯光、服饰、化妆之美,使观者在有限时空意境之中,与舞台人物、故事、场景、音乐产生共鸣。这种体会确实会为观者自身修养、学识提高创造特殊的学习环境。
舞美设计、道具、服装和化妆所呈现出各自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因剧种的地方性和习俗差异,即使是现今科技信息的高度发达,此种差异在渐渐地缩小,但它更加要求我们这些戏曲工作者肩担一种不惧的责任,向传统致敬的同时也要吸收更多现代艺术形式和高尖技术,加快提高戏曲艺术生产质量和效率,让其展现的领域更加广阔。
其间舞台道具的作用是为塑造人物而服务,是舞美设计的补充部分。道具设计对剧中故事情节发展、人物调度之间的把控起到补充作用,是剧情故事传递给观者的桥梁之一,也是导演和整个舞美设计默契的中和表达,现代舞台如缺失各部门的舞美设计,剧情演绎将出现缺失。
道具的设计制作在保留各剧种地方风格的同时,需要其围绕舞美设计为核心,设计的构想,还需依据剧情发展,演员表演过程中的运用,以求达到与人物形象、表演、故事思想的统一,对故事的发展也有一定阐述功能。其设计须具备人们应有的逻辑思维,符合演员贯穿动作和场景的调度,使其与各部分有机协调,以求完美表现。
戏曲剧本、剧种应决定舞美设计风格,地有南北,习有千秋,语有腔调,设计的源泉是向生活习俗吸取其精华。
剧场表演场地的局限,观者与舞台视线距离难以清晰看见道具的细部,它要求设计制作上需适度夸张和虚拟,以期在舞台上营造典型特定环境氛围。道具造型尺度需稍夸大,一些细部也可进行图案化处理,色彩上遵循灯光光学的原理,并且运用科学技术手段让观者感受其短暂艺术欣赏的真实感。
全国各剧种经历史文化艺术的沉浸,各自形成自己的表演、音乐、舞台表现形式,北方戏曲的高亢粗犷(秦剧、豫剧、二人转)与南方戏曲的轻柔委婉(越剧、昆曲、川剧、粤剧),舞美各部门的艺术性也形成各自风格,如京剧与越剧的舞台形式,一追高大全,二追柔秀美的方式,这才造就了不同艺术流派风格的魄力。舞美设计与舞美道具也应遵循这种观念形成固有风格。
社会进程至今,纵观所有艺术都有交错融入的部分;技术、理念、文化、民族的融合,相互借鉴肯定发扬,才会为未来的戏曲创造更多更新的表达手段。弘扬与发展才是戏曲艺术生存的不二准则,传承尚须发展,生存更要市场。 (责任编辑:刘小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