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学习观及其当代意蕴

2014-08-12张永奇

理论导刊 2014年7期
关键词:马克思列宁主义同志革命

张永奇

(中国社会科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2488;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武汉 430205)

毛泽东同志作为马克思主义革命家、思想家、理论家,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在马克思主义学习、传播、发展中做出了突出贡献。作为党的第一代领导核心,他领导党和人民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实现了第一次飞跃,产生了以毛泽东思想为标志性成果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形成以后,对中国革命道路和社会主义改造及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是扭转中国革命走向、建立新中国和社会主义制度、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论保障。毫无疑问,毛泽东本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中的理论创新作用是最大的。在长期艰苦的领导革命、建设实践中,进行理论创新,既有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的实践优势,也有饱受战乱、颠沛流离的困苦,在这种条件下,进行理论学习和创新,坚强的学习毅力、坚定的学习意志、科学的学习方法必不可少。毛泽东同志一生坚持学习,所学遍涉古今中外,精通马克思主义,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马克思主义学习观。应当说,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学习观是毛泽东思想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过去对毛泽东思想中关于马克思主义学习观的挖掘不够深刻、全面,甚至有所忽略。事实上学习观不仅作为理论成果,而且作为一种理论创新的方法,价值更大,作用更突出,这与毛泽东同志历来强调重视方法论的学习是一致的。回顾过去,可以看出,一旦与马克思主义学习观相偏离,我们党的理论创新、学习教育、传播发展就会受到挫折,而坚持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学习观就会取得长足进步。在马克思主义学习观的阐释中,毛泽东同志的论述最多且全面而深刻,这在党的文献中表述得非常清楚。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学习观涉及学习意义、学习目的、学习方法、学习原则、学习途径、学习重点、学习态度、学习目标等各个环节,不仅自成体系,而且在每一个方面的论述都不是浅尝辄止,体现了毛泽东同志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一贯的逻辑的严密性和思想的科学性。在新的历史时期,重温和学习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学习观不仅具有历史意义,而且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一、学习意义:理论武器,思想保障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毛泽东同志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结合中国国情和革命、建设的实际需要,率先认识到在中国这样一个贫困落后的国家,领导革命,取得民族独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没有先进的理论作为武器,没有科学的思想作为保障,特别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领导革命的全党,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在各个历史时段,他都非常强调进行马克思主义学习的意义。早在1938年召开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就指出:“我们的任务,是领导一个几万万人口的大民族,进行空前的伟大的斗争。所以,普遍地深入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的任务,对于我们,是一个亟待解决并须着重地致力才能解决的大问题。”[1]533毛泽东同志在强调进行普遍的深入的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同时,根据革命的需要,进一步指出领导同志实际、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急迫性和重要性。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同志还指出:“在担负主要领导责任的观点上说,如果我们党有一百个至二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并加速我们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工作。”[1]533毛泽东同志认为越是在革命任务的繁重期和关键期,越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特别是让精通马克思主义的干部熟练地指导革命,才有可能取得成功。1940年12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接见从前线回来到中央党校学习的同志时说:“没有大量的真正的精通马克思列宁主义革命理论的干部,要完成无产阶级革命是不可能的。”[2]新中国建立以后,部分领导干部和党员同志在理论学习上开始懈怠,认为革命已经取得成功,对学习马克思主义有所放松。毛泽东同志认为进行社会主义的改造和建设是比革命更为繁重、复杂和严峻的任务,社会主义制度能不能在中国生根发芽,能不能保证革命的成果得到延续,关键仍在于党,在于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我们的党、指导社会主义建设,他清醒地认识到继续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1956年,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开幕词中,毛泽东同志指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3]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任务有所不同,有所改变,但是不能改变的是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和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在变与不变中,正确把握历史机遇,才能不断取得成功。今天,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正在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国家正处于实现“中国梦”的最好历史时期,挑战与机遇并存,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意义更加深远。

二、学习目的:改造世界,善于应用

马克思与以往的思想家最大的不同就是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立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现实状况,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在改造世界中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性、革命性的重要体现。马克思主义能够获得世界上大多数无产阶级的拥护,根源就在于马克思主义发现了一条现实的,与人的生存、生活、发展密切相关的解放之路,而不是把消除剥削、消灭阶级、实现自由寄予上帝的恩赐和孤立于人的现实存在的精神领域的想象和构建。马克思有一句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4]57一句话道出了马克思主义的目的,那就是不仅要解释现存世界,解释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合理性,更要改变世界,改造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剥削、压迫、异化等不人道的恶劣状况,这一过程必须立足市民社会的实际,用革命的行动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才能实现。毛泽东同志深刻领会到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特点,提出学习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活动,而要紧密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需要,要把学习的成果应用于指导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来,唯有如此才能真正精通马克思主义、应用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才能显示出它真理性的光辉。毛泽东同志曾说:“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5]815他还指出要把学习的成效与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能否把学习的收获用来分析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是检验学习是否达到目的的关键。他说:“对于中国共产党说来,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成为伟大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而和这个民族血肉相连的共产党员,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6]改造世界、善于应用是马克思主义的一贯立场,也是毛泽东同志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初衷和目的,正是基于这样的目的,他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一刻也不曾放松,对学习马克思主义目的的强调一刻也没有忘记。毛泽东同志一生学习、传播、创新马克思主义的不懈动力,那就是要达到改造旧社会、建设新中国的目的。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重任已经落到了当代共产党人的肩上,如何在这一征程的“接力赛”中交出我们这一棒最优异的成绩,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强国目标,是当前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目的。

三、学习方法:精研结合,温故知新

毛泽东一生博览全书,可谓“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达到了“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境地。在长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他总结出了一套精研结合、温故知新为主要内容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并进行推广,对于提高全党理论水平和学习效果起到了积极作用。他主张针对不同的时期、不同的任务和形势,有选择的精读马克思主义的著作,领会其精神实质,重点在于读通读透而不是贪多求全,囫囵吞枣。1939年底,毛泽东同志对在延安马列学院学习的同志说:“马列主义的书要经常读。《共产党宣言》,我看了不下100遍,遇到问题,我就翻阅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有时只阅读一两段,有时全篇都读,每读一次,我都有新的启发。我写《新民主主义论》时,《共产党宣言》就翻阅过多次。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于应用,要应用就要经常读,重点读。”[7]毛泽东同志还根据不同时期革命任务的变化,结合理论武装的需要,提出有针对性的学习方法。对于在学习中有困难的同志,他提出要反复不断地研读,要做读书笔记,做到经常温习,才能获得新的认识和理解。1945年5月31日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总结讲话时说:“加强理论学习至少要读五本书,我向大家推荐这五本书:《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在民主革命中社会民主党的两个策略》《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这里马、恩、列、斯的都有了。如果有五千人到一万人读过了,并且有大体的了解,那就很好,很有益处。我们可以把这五本书装在干粮里,打完仗后,就读他一遍或者看他一两句,没有味道就放起来,有味道就多看几句,七看八看就看出味道来了。一年看不通看两年,如果两年看一遍,十年就可以看五遍,每看一遍在后面记上日子,某年某月某日看的。这个方法可以在各个地方介绍一下,我们不搞多了,只搞五本试试。”[8]417-4181948年9月,在革命胜利前夕,毛泽东又向全党提出:“我党的理论水平,必须承认还是低的,必须提高一步。这样大的党,在许多基本理论问题上或是不了解,或是不巩固……党内许多新知识分子和工农干部,对许多基本观点不知道,对许多问题不会解释……我们在理论上要提高,还要普及……如果要求大家读全部马列选集,也不现实,可能挑选一些,不然书那么多,读起来困难。华东局印了五本,说是有人在读。如果五本不够,可以选十本,包括《联共(布)党史》《列宁主义概论》《帝国主义论》在内。列昂诺夫的《政治经济学》也可以选一些。宣传部可以研究一下,看挑些什么书好,五本不够就十本,但是不要太多,多则不灵。”[8]137-138毛泽东同志在学习方法上讲究精研结合、温故知新,主要是基于保证对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和思想灵魂的掌握的考量,他认为“半吊子”的马克思主义对党和人民的危害更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我们要有所侧重,重点学习,特别要对习近平总书记治党治国系列讲话精神吃透拿准,反复研读,才能凝聚起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

四、学习原则:理实统一,重在应用

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原则直接关系到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建立什么样的学习制度,营造什么样的学习风气,达到什么样的学习目的,树立什么样的学习态度等等。毛泽东同志针对当时革命和建设提出的历史任务和党的建设的需要,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创造性的提出了理实统一、重在应用的学习原则。他在《实践论》中指出:“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末,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9]2921941年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中总结了建党20年来,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正确原则,开篇即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年,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二十年。……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一经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就使中国革命的面目为之一新。”[5]795-796研究历史,研究现状,注重应用,要体现在学习马克思主义是为了中国革命实践的需要上来,体现在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中来。他清醒地认识到部分同志学习的原则性错误,指出:“许多同志的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似乎并不是为了革命实践的需要,而是为了单纯的学习。所以虽然读了,但是消化不了。只会片面地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个别词句,而不会运用他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具体地研究中国的现状和中国的历史,具体地分析中国革命问题和解决中国革命问题。这种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是非常有害的,特别是对于中级以上的干部,害处更大。”[5]797他还指出学习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在实践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能否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原则,直接关系到学习的效果和风气。那什么是理论联系实际?怎样才能做到理实统一、重在应用呢?毛泽东同志曾作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有的放矢”,“的”是靶子,“矢”是箭,“有的放矢”就是说箭一定要射中靶子,把箭拿在手里,不去射中靶子,再好的箭也毫无用处。他说:“要有目的的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结合来,要为着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而去从它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的。这种态度,就是有的放矢的态度。‘的’就是中国革命,‘矢’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所要找的这根‘矢’,就是为了要射中中国革命和东方革命这个‘的’的。这种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8]801他还提出学习研究应该坚持从问题出发,应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他说:“应确立以研究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为指导的方针,废除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5]802毛泽东要求在党校学习的同志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必须做到针对实际问题,说明实际问题,他说:“如果你能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说明一个两个实际问题,那就要受到称赞,就算有了几分成绩。被你说明的东西越多,越普遍,越深刻,你的成绩就越大。现在我们的党校也要定这个规矩,看一个学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怎样看中国问题,有看得清楚的,有看不清楚的,有会看的,有不会看的,这样来分优劣,分好坏。”[5]815当前,学习马克思主义仍然应当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把学习同破解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创新社会管理、建设生态文明过程中出现的难题结合起来,做到知行合一,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智力支持。

五、学习重点:抓住精髓,掌握方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这一活的灵魂和精髓一经确立,就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的全过程和所有的经典文献之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正是在坚持和运用这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上创建的,可以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政治经济、社会历史中出色的应用和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提炼和高度概括,是体现在这些领域之中最根本、最普遍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此,学习马克思主义,重点在于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用它来说明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关于马克思主义学习的重点,毛泽东同志曾深有感触地说学习马克思主义要“以研究思想方法论为主”。他说:“我劝同志们要学哲学……马克思主义有几门学问:马克思主义的哲学,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阶级斗争学说,但基础的东西是马克思主义哲学。”[10]毛泽东同志历来重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认为方法论是最重要的东西,他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比作我们党政治上的望远镜,用好这一望远镜,才能学好马克思主义,才能洞悉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深层次问题。他认为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就好比登高,登高一层,就看得更远,才能做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毛泽东同志重视对方法论的学习和掌握,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向来主张的学习重点在于掌握方法、活学活用,反对死记硬背的教条主义一脉相承。马克思主义是精神不是教条,这一点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反复强调的。“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的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11]这里的精神指的就是方法论,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正是蕴含在马克思主义中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而不是僵硬的教条。为了避免一些人以马克思主义词句装点门面,到处去贴马克思主义标签,马克思甚至多次强调:“我只知道:我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这样的话语背后是马克思对教条主义的辛辣嘲讽与对马克思主义被异化的忧虑,更是对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强调。[12]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要重点学习蕴藏在其中的方法论,正是在这一点上,才能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立场、方法的历史统一性。

六、学习态度:克服自满,学习到底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是毛泽东同志的不朽名言,它道出了学习态度对学习结果的重要性。的确,在学习过程中,非理性因素与理性因素虽然作用不同,但缺一不可,学习态度作为非理性因素中最主要的影响因子,对学习的结果发挥着重要的影响。毛泽东同志一生敬畏知识,热爱学习,他的一生不仅是革命的一生,更是学习到底的一生、理论创新的一生,他所取得的理论成果及其对近现代中国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在同时代几乎无人企及。尽管如此,毛泽东同志还时刻提醒自己和同志们要克服骄傲自满情绪,坚持学习到底。他在《实践论》中指出:“世界上最可笑的是那些‘知识里手’,有了道听途说的一知半解,便自封为‘天下第一’……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的问题,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决定的需要的倒是其反面——诚实和谦逊的态度。”[9]287毛泽东同志倡导全员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态度,号召大家融入马克思主义学习的大学校当中,在全党掀起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热潮。他说:“学习一定要学到底,学习的最大敌人是不到‘底’。自己懂了一点,就以为满足了,不要再学习了,这满足就是我们学习运动的最大顽敌……我们采取学到底的方针,一定可以克服自满的坏现象。”[13]184-185他主张在学习中,不分男女老少,不分贫富贵贱,只要愿意学习马克思主义就是好的学习态度,还主张要把集中学习和分散学习结合起来,把校内学习和校外实践统一起来,这对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为革命走向成功奠定了广泛的思想基础。毛泽东同志在1939年5月20日召开的学习运动动员大会上讲话时指出:“要把全党办成一个大学校。”他说:“有句古话:‘人到五十五,才是出山虎’。那末,你若是五十四岁的话,还是青年呢,哪有不可学的道理!……现在我们这个干部教育制度很好,是一个新发明,是一个新发明的大学制度。讲到大学,我们这里有马列学院,抗日军政大学,女子大学等,这都是很好的。在外边有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等,在外国有牛津大学、巴黎大学等等,他们都是学习五年、六年便要毕业,叫做有期大学。这个大学,可算是天下第一,叫做无期大学,年纪大一点也没有关系,只要你是活着,都可以进我们的大学……所以进学校是可以进,但是这只是进一个门而已,要求得更进一步的学问,一定要在学校外边学习,要长期的研究。”[13]185有一句话叫“活到老,学到老,人生八十能生巧”。毛泽东同志临终前还在坚持学习,这种学习态度和精神,无不令人感动,他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学习榜样。今天的学习条件和环境已大大改善,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应有更高的要求,在学习态度上要更谦虚,要做到笃学、慎思、明辨、尚行,要做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而不装空头的、冒牌的马克思主义“假把式”。

七、学习途径:刻苦勤奋,“挤”“钻”结合

艰苦而持续的革命战斗和社会建设任务,以及党的队伍特别是工农红军受教育水平不高的现实问题,是客观的摆在全党学习马克思主义过程中不得不克服的难题。退缩、动摇显然不可能完成无产阶级革命任务,那么就只有在学习途径上下功夫。毛泽东认为,办法总比困难多,有了问题就得想办法解决,学习中出现困难可以理解,但绝不能放过。他针对同志们在学习中的困难,总结出了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两条途径,用两个字来概括就是“挤”和“钻”。针对学习时间不足的问题,他提出了用“挤”的办法来实现,他说:“‘没有功夫’,这已成为不要学习的理论、躲懒的根据了。共产党员不学习理论是不对的,有问题就要想法子解决,这才是共产党员的真精神。在忙的中间,想一个法子,叫做‘挤’,用‘挤’来对付忙。”[13]180针对学不懂的难题,他提出用“钻”的途径来解决。他说:“再一个问题是看不懂。这种情形的确存在,有的同志‘宁可挑大粪,不愿学理论’。忙可以‘挤’,这是个办法;看不懂也有一个办法,叫做‘钻’。如木匠钻木头一样的‘钻’进去。看不懂的东西我们不要怕,就用‘钻’来对付。”“非把这东西搞通不止,这样下去,一定可以把看不懂的东西变成看得懂的。”[13]181-182的确,时间是挤出来的,也没有人天生就是圣贤,要在学习中取得进步,抓紧时间,刻苦钻研必不可少。毛泽东同志还把学习比作运动、比作打仗,他勉励大家:打仗我们可以胜利,是因为采取了正确的战略、战术,学习也一样,只要采取恰当的途径,就一定可以获胜,学习只不过是在思想、精神、大脑中的战斗。他说:“正面搞不通,可以从旁的方面着手,如打仗一样,顽强的敌人,正面攻不下,就用旁袭侧击,四面包围,把它孤立起来,这样就容易把它攻下。学习也是一样,正面的东西一时看不懂,就从旁的东西看起,先打下基础,就可以一点一点地搞通正面的东西。”“工作忙要‘挤’,看不懂就要‘钻’,用这两个法子来对付它,学习是一定可以获胜的。”[13]180-182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推进,我国站在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起点上,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获取知识的渠道在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下越来越多,接触到的各类文化知识也更加广泛,但是“挤”出时间,“钻”研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任务却不能放松。

八、学习目标:破除迷信,敢于超越

理论迷信会造成思想水平低下、固步自封的学习氛围,外在的表现就是要么畏首畏尾,要么不可一世,从根本上讲都是缺乏理论自信,不能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毛泽东同志认为,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标在于掌握它、运用它、超过它,而不是迷信它。毛泽东曾指出不懂马克思主义不是马克思主义者,等于马克思主义也不是马克思主义者,只有超过马克思主义才是马克思主义者。在谈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标时,他多次强调我们既要尊重它,又要做到不迷信,敢于超越。事实上,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在于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在实践中不断创造新成果。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正是在不断的超越中产生了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重大理论成果,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大众化和中国化。正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提醒的那样:“结论要是没有使它得以成为结论的发展,就毫不足取……结论如果变成一种固步自封的东西,不再成为继续发展的前提,它就毫无用处。”[14]马克思主义敢于破除迷信、追求自我发展不仅体现在马克思之后,甚至发生在他们自己思想的不断完善上。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发表24年后,在这篇经典著作的德文版序言中写道:“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4]248-249当年列宁面向他的革命者强调:“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作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恰恰相反,我们深信:它只是给一种科学奠定了基础,社会党人如果不愿意落后于实际生活,就应当在各方面把这门科学推向前进。”[8]331-332毛泽东同志用这一论断来向中国的革命者提出了破除迷信、敢于超越、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任务。他是这一任务的倡导者,更是实践者,他以杰出的理论勇气和超凡的政治智慧,带领全党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全新局面,而他自己也丝毫无愧于最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的称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已为我们开创了崭新的发展道路,实践证明,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才能凝聚中国力量,发扬中国精神,开创中国道路,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创造中国奇迹。

[1]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中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248-249.

[3]毛泽东文集(第 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350.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668-669.

[7]陈晋.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242-243.

[8]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9]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0]毛泽东选集(第 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396.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81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432.

[13]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642.

猜你喜欢

马克思列宁主义同志革命
同志
『大元帅』与『小同志』
OVER THE RAINBOW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确立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四)
读《革命年代》遐思录
关于本刊纪念“五四”社论答读者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