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慎独视野下的领导干部官德建设

2014-08-12

理论导刊 2014年7期
关键词:领导干部

赵 淼

(贵州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省委党校基地,贵阳 550028)

从古至今,为官者无论职位高低,只要手握权力,便会有人献媚进奉,便有可能以公权谋取私利。这种权力活动中的交易与共谋往往乘着无人注意之机,暗中进行。慎独是对为官者人格、品质、意志和情操的考验,为官者要拒腐防变,“必慎其独也”。习近平同志曾讲:“党员干部要始终严于律己,经受住各种诱惑和考验,特别是要做到慎独、慎欲、慎微、慎交友,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1]对执政党的领导干部而言,“慎独”要求把党性原则与个人修养相结合,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共产党人高尚品德相结合,时刻心存敬畏,严格约束自己,规范自己的言行。慎独既是领导干部德性修养的重要途径,也是值得追求的精神境界。本文将对慎独的丰富内涵稍作阐释,并以之为视角观察和分析当下领导干部的官德缺失现象,进而思考领导干部慎独持敬的德性修习之道。

一、慎独精神的基本意涵

慎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尤为历代儒家所重视和阐扬。孔子尝言:“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古之圣贤,素来讲求克制私欲,砥砺心志,防止“非礼”行为。孔子又讲:“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从政者“其身正”,则“不令而行”,如若“其身不正”,结果则失去民心,“虽令不从”。从政者的“正”不是于大庭广众之前装模作样,而是心存对人对己的敬畏,于“隐”于“显”皆能做到“不欺”。做到不欺,就是慎独,其丰富的精神内涵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其一,于隐微处的诚己正心。慎独一词最早见于《大学》和《中庸》。《大学》中的“慎独”意为真诚不欺,即“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礼记·大学》)《中庸》则强调无人看见之处要警惕慎重,无人听到之时要格外戒惧,因为不当的情欲易在幽隐之处表现,不好的意念易在细微之时显露,是谓“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礼记·中庸》)表面看来,独处之际别人并不知晓,实则越是隐蔽细微的地方越是显明易见。“幽微者,显之原也;孤独者,见之端也”,(徐干《中论·法象》)相较而言,幽微比显见更为根本,“到得隐微之间,人所易忽,又更用谨”,(《朱子语类》)幽隐细微之处,人们更容易懈怠、放松警觉。因此,即便身处无人所知、无人所见的隐微之所,也应当“防亦不懈”,戒慎内心萌动的善恶意念,时刻警惕潜藏的恶性,这正是“道”之“不可须臾离”意蕴所在。

其二,慎欲明辩的理性自觉。能否达致慎独的境界,关键是能否面对种种诱惑而岿然不动,能否对个体的欲望保守审慎的态度,谨慎追求合理的需求,而不放任欲望横行,迷失本性。所谓“罪莫大于可欲”,“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庄子·大宗师》)最好能够以仁义取代欲望,方可避免“伤生损寿”。然则,人有七情六欲,合理的欲望无可厚非,但欲望得有个限度,“贪欲者,众恶之本;寡欲者,众善之基”,(《慎言·见闻篇》)多欲则伤身败德,放纵欲望会招致祸患,因此,“养心莫善于寡欲”,“欲慎其独,心不可有须臾之动”。(《孟子·尽心下》)社会生活纷乱复杂,人心充斥形形色色的欲望,个体多一分理性的自觉,少一分轻信盲从,对所为之事审慎明辨,方能坚守自我,终有所获。正如《中庸》所言:“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慎独须发乎本心,选择美好的目标执着前行:广泛学习,详细询问,周密思考,明确辨别,笃实践行。

其三,谨言慎行的自我约束。言语行为是个人道德修养的直接表征,夸夸其谈、言行不一与慎独的价值追求背道而驰。孔子讲“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言以忠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襄公二十年》)言辞不可或缺,但出言须谨慎,要“敏于事而慎于言”。君子应当谨言慎行,言过其实、巧言令色则非君子所为。不少语言的“巨人”,往往是行动的“矮子”。“君子之言,信而有征”,(《左传·昭公八年》)说话无凭无据、信口开河,往往会结怨招祸,误人害己。《诗经》有言“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诗经·大雅》)白玉之瑕还较容易磨去,言语出错却如覆水难收。正所谓“轻诺必寡信”、“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正直诚实之人要在言行上省察克制,尤其在“人所不知而己独知”时,时刻检省自己的言语和行为,言行相契,表里如一,修习真诚而坦荡的精神气质,谨慎而不拘泥,洒脱而不肆意妄行。

其四,从始而终的坚持不懈。就慎独本意而言,不论是隐微处的谨慎自律,还是对一个人喜怒哀乐情感及思想未发作时防患于未然的畏惧警觉,慎独都意味着连绵不绝、不可间断的修身意涵,“慎独二字,无论远近终始,都是滚作一段,更无可间断离析处,不可须臾离。”(湛若水《天关语通录》)为官从政,需要从一开始就慎重对待,自警自醒,并一如既往,持之以恒地努力和修炼,始终保持清正廉洁本色。“守身如玉当慎初”,慎终于始,方能善始善终,而“初之不慎,后患无穷”。脚着新鞋之初通常会“择地而行”,一旦不慎踏入泥水,便会“不复顾惜”,无所顾忌。第一道“防线”被攻破失陷,便往往一发而不可收拾,陷入破罐子破摔的窘境。“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悔不当初,不如慎之于初。惟有“不以视之不见而移其心,听之不闻而变其情”,(刘昼《新论·慎独》)慎终如始,一以贯之,方能达致慎独的高尚境界。

二、慎独视野下的领导干部官德问题透视

习近平同志曾在《之江新语》中写道:“党员干部要‘慎独’。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手中往往掌握一定的权力,不仅要主动接受组织、制度的监督,而且还要不断加强自律,做到台上台下一个样,人前人后一个样,尤其是在私底下、无人时、细微处,更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始终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2]然而,手握权力之人,要真正做到慎独并不容易。当前,我们党绝大多数的领导干部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注重“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清正廉洁,勤政为民。然而,也有少数党员领导干部缺乏“定力”,不知反躬自省,丧失防腐拒变的“免疫力”,自甘堕落,失德败性,走上邪路。

其一,信仰缺失,意志薄弱。所谓“欲修其身,先正其心;欲正其心,先诚其意”,(《礼记·大学》)理想信念是个体精神的动力和支撑,若信仰缺失,便会精神懈怠飘忽,缺乏足够的意志克服困难与诱惑去坚定前行。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取得革命胜利,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取得辉煌成就,正是因为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心怀共产主义伟大理想,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咬定青山不放松”,不在困难面前悲观失塑,面对矛盾没有畏缩不前,更不会因种种诱惑的存在而失去警觉,丧失立场信念的坚定性。当前,少数党员领导干部信仰缺失,崇高的理想被当成虚无缥缈的东西,自我的价值沦落为“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由此,“干多没啥意思,不干不够意思,干点意思意思,全干你啥意思”、“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如没有事”的“撞钟”心态和“不出事”原则侵蚀官场。一事当前,他们只计较个人得失,而将党性原则与为民服务宗旨抛之脑后。因为缺乏坚定的信仰,一些人精神空虚贫乏,迷失自我,讲“风水”,信“大师”,“不问苍生问鬼神”,彻底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个中的无知与荒唐真是可叹又可恨。

其二,缺乏敬畏,胆大妄为。曾国藩曾言:“慎独则心泰,主敬则身强。”(《曾国藩遗嘱》)若无对人对己的敬畏之心,慎独无从谈起。各级领导干部唯有对为官从政怀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牢记党的宗旨,才能做到慎独。“权为民所授”,这是从政为官的前提和基础。有了这个前提,才谈得上“在其位、谋其政、食其禄”。然而,一些领导干部的权力观扭曲,错误地认为权力是上级领导给的,认为自己当官是自身能力强、水平高,天生就是当官的料,主仆关系颠倒,宗旨意识模糊,对人民群众感情淡漠,忘记了自己“人民公仆”的角色,变身为“官老爷”。他们自以为当了领导,就能为所欲为,“呼风唤雨”,听不得反对声音,容不得不同意见,不讲民主,搞一言堂,不从实际出发,脱离群众,为一己私利,逞一时之气,是非不分,置党纪国法于不顾,不是以理服人,而是以权治人、以势压人,甚至动用黑恶势力加害同僚、为祸百姓。这种干部,不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其权不为民所用,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屈从于上级领导的脸色;其利不为民所谋,完全不把民众的利益放在心里,全然忘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职责与担当。

其三,作风漂浮,流于形式。“诚意功夫在‘慎独’”,(黄宗羲《明儒学案》)慎即“诚”之功夫。身为领导干部,慎独的精神修养既要求真诚面对自己,更要求真诚地面对党组织,面对国家和人民。然而,近年来,“诚”在部分官员那里成为罕见的品质。这些人习惯于口是心非,言行不一,表面文章做得好,形式上轰轰烈烈,政绩很好看,实则不过是挖空心思折腾出来的“泡沫数字”,是虚假政绩,看上去很“美”,百姓却从中没有得到任何实惠。这些人为官从政极不负责任,他们对上瞒天过海,报喜不报忧,沽名钓誉;对下狐假虎威,蒙骗浮夸,敷衍塞责,有诺不践。上任前或上任之初,对群众描绘种种蓝图愿景,夸下海口,信誓旦旦,闻之令人热血沸腾,却不过是不负责任、华而不实的空洞承诺,事后早被他们弃之脑后,不仅不予兑现,更有甚者,违背党纪国法,做出危害群众利益之事。凡此种种脱离实际、流于形式的从政行为,目的不过是为了捞取政治资本,达到保官升官的目的,无实事求是的真诚之心,有哗众取宠的功利之意,与执政党的价值追求全然背道而驰。

其四,贪欲膨胀,以权谋私。古语有言“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慎独是一种内在的要求,正如毕达哥拉斯所说,“无论是在别人跟前或者自己单独的时候,都不做一点卑劣的事情。”“见欲而止为德”,为官从政,若经不住邪念熏染,内在的鉴别力和自控力弱化,是非界限和荣辱观念错位,对外在的诱惑和侵烛失去了警惕,见钱眼开,见色心动,见欲不仅不“止”,反倒纵欲而上,一念之差而致防腐拒变能力丧失殆尽。当前,少数领导干部将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变成自己捞钱的工具、获利的手段,把官场看作商场,跑官要官,买官卖官,搞权钱交易、权色交易、官商勾结,一身铜臭,正气不存。这样的领导干部,当官不为民做主,而是为一己私利,贪婪无度,胡作非为。不少落网贪官在忏悔书中回忆,一开始是心无旁骛,严词拒绝,后来有了“第一次”,再后来是来者不拒,渐渐就变成“习惯”了。欲念的失控逐渐让人麻木,进而在心理上变得心安理得,习以为常。当官员的贪婪演变成一种习惯时,他就不再感觉到贪腐的可耻,离慎独的道德要求也越来越远,最终官德尽丧,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三、领导干部要切实追求慎独的精神境界

慎独不仅是一种道德修养方法,更是一种高尚的道德修养境界。领导干部在大庭广众之下,在党组织和群众监督之下,言行检点,遵纪守法,相对容易;而在“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坏事的机会的时候”,独善其身,临渊履薄,则比较困难。而做到了后者,就是慎独,就是达到了刘少奇同志所讲的共产党员修养的基本要求。[3]对于如何达到“慎独的高境界”,习近平同志曾指出三条:一是“要坚定理想信念”,二是“要时刻反躬自省”,三是“要办事公开透明”。[2]归纳起来,前面两条强调内心的信念与自觉,第三条讲了外在的条件与约束。

一方面,当前少数领导干部自甘堕落,官德尽失,在一程度上归因于社会变革时期制度机制不健全,对领导干部的党内监督、民主制约、法律制裁还存在一些错位和缺位之处,让某些领导干部有机可乘,钻社会变革的空子,以权谋私,贪污腐化,背弃党组织的培养和人民的托付,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因此,要通过制度建设,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迫使官员不得不办事“讲民主、讲程序、讲纪律”,从而有效避免权力寻租、暗箱操作,减低各种诱惑的“渗透力”,使所有为官从政者不得不“慎其独”。另一方面,领导干部能不能面对诱惑而“独善其身”,又是依据内心的信仰、信念做出选择进而付诸实践的过程。正如贺国强同志所说:“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最难战胜的也是自己。能不能慎独,是检验一个人自觉性、自制力和意志力强不强的重要标志。”[4]慎独境界的达成既需要外在的制度控制和约束,又需要官员自身持之以恒的自觉修养。前者以制度的完善、法治的健全为保障,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后者以内在的自律与修习为根本,这需要每个领导干部立足当下的“从我做起”。

一是要淡泊名利,慎于贪欲。古语有云:“一念之欲不制,而祸流于滔天。”(程颐《二程遗书》)正所谓“欲壑难填”,欲望是个无底洞,若被功名利禄牵着鼻子走,就只有自我毁灭一途。老子在《道德经》中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韩非子》也有警言:“人有欲则计会乱,计会乱而有欲甚,有欲甚则邪心胜,邪心胜则事经绝,事经绝则祸患生。”常言道“无欲则刚”,“养心莫善于寡欲”,节制欲望,淡泊名利,才能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练就管他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的定力。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以来,历经艰难曲折而勇往直前,不失其代表性、先进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无数共产党人心怀理想,淡泊名利,甘心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如果党员领导干部对名利得失看得过重,内心被私欲占据,就容易把党性原则、国家法规抛诸脑后,结果稀里糊涂被“拉下水”,甚至自己迷迷糊糊“走下水”,做出违法犯罪之事,严重损害党组织的形象。领导干部追求慎独的精神境界,首先就要对自我的欲望进行节制,不觊觎不当利益,不被贪婪所困而走向堕落。

二是要自省自警,慎于律己。曾子尝言:“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领导干部要做到慎独,必须在自制上下功夫。慎独精神强调“入暗室而不欺”,哪怕身处人所不知之暗室,也决不昧着良心行事,有着“不畏人知畏己知”的内在自警和自律。领导干部手握权力,随时都会有别有用心的人精心抛出“糖衣炮弹”诱惑,稍有不慎,即可能堕入“陷阱”,身败名裂。鲁迅先生曾讲:“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和更无情的是解剖我自己。”领导干部必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行所当行,止所当止”,珍惜自己的人格尊严和社会声誉,强化内在道德力量,增强自控能力。俗语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之为人处事,缺点和不足在所难免,关键在于有没有“知耻而后勇”的警觉与决心。领导干部要向古之贤吏、今之楷模学习,在借鉴和反思中检视自己思想和行为是否存在不良倾向,时刻警醒自己是否守住了思想阵地和道德底线,是否舍弃了非分之想,做到了不以物惑、不以情移。通过不断地自我反省和校正,最终把被动的他律变成高度的自律,守住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达到“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的道德要求。

三是要防微杜渐,慎于侥幸。所谓“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老子》)任何事物都是由小变大,由量变到质变的。古语有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因此,“且欲防微杜渐,忧在未萌”。(《宋书·吴喜传》)勿轻小事,因为小隙也会沉舟;小节不守,大节如何保得住。领导干部要做到慎独,就算细枝末节的地方也不能掉以轻心,要在“慎微”上下工夫,注意小节、小事,微处自律。比如,时下一些领导干部有一点古玩收藏或写写画画之类的小爱好,诚然,作为个人兴趣这无可厚非,但如果领导干部不慎待自己的小小“爱好”,就容易为某些居心叵测者所留意,处心积虑以此“做文章”,结果不少领导干部的清白就毁在不起眼的小爱好上。这些官员的落马看起来挺“冤”,似乎很“偶然”,细究起来,偶然当中蕴含着必然。绝大多数贪官的不幸皆由他们心存侥幸而始,他们贪赃枉法时,往往认为小事一桩,况且“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不曾料想会有东窗事发一天。可以说,正是最初的侥幸心理促成了最后的不幸结局。因此,为官从政之道当“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做官为人要时刻谨守底线,清清白白,防微杜渐,善始善终。

四是要洁身自好,慎于亲友。古人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慎独是修身的良方,“齐家”是实现“治国、平天下”的基础。为官从政者当治好其家,树立“国计已推肝胆许,家财不为子孙谋”的胸怀,解决好“给子孙后代留什么”的问题。因“暮夜却金”而为世人称颂的东汉名臣杨震官至太尉,一生廉洁奉公,清贫如洗。有人劝其多置办一些产业,留一点家产给子孙后代,他的回答是:“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后汉书·杨震传》)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现实中有些领导干部只顾“小家”而舍弃“大家”,默许甚至鼓励配偶、子女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谋取不正当利益,最终自毁前程,落得众叛亲离。“遗子黄金,不如一经”,领导干部既要洁身自好,也要管好自己的配偶、子女,以自身高尚品格树立做人典范。为官从政也要慎于择友,因为“与邪佞人交,如雪入墨池,虽融为水,其色愈污;与端方人处,如碳入薰炉,虽化为灰,其香不灭。”(许榧《樵谈》)君子先选择而后交友,则少忧;小人先交友而后选择,则多怨。不少贪官污吏最初就是交友不慎,误入歧途,走上违法犯罪道路。领导干部要择善而交、择廉而友,拒绝那些蝇营狗苟、厚颜无耻之徒,多与那些品行端正、正直坦诚之人结交,才能够“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互相勉励,同道前行。

[1]习近平.领导干部要做良好风气的模范和推动者[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legal/2007-03/07.

[2]习近平.之江新语[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3]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M].人民出版社,1997.

[4]贺国强党建工作文集[M].人民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领导干部
当干部切忌“打官腔”
“五拍”干部
院领导简介
有的在“悬浮”,有的在“游走” 挂职干部如何摆脱“挂职的烦恼”
2016重要领导变更
我家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