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8例腰间盘术后椎间隙变小临床分析
2014-08-10王安舜赵洪阳
王安舜,赵洪阳
(解放军第222医院,吉林 吉林 132011)
·经验交流·
418例腰间盘术后椎间隙变小临床分析
王安舜,赵洪阳
(解放军第222医院,吉林 吉林 132011)
腰间盘突出;术后椎间隙变小;临床分析
腰间盘突出是骨科常见病,手术治疗者越来越多,其目的是解决突出对神经根的压迫,从而解决腰腿痛等症状。本研究对1980年1月至1995年1月共632例手术病人临床观察与随访,有418例病人接受测试及X线检查,结果发现受检查者中100%的病人均有X线上椎间隙变小,平均为2.85(6~10)mm,并且术后1~2年内变化较快,临床亦有相应症状表现,出现腰痛、原小腿麻木区麻痛等。现就418例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观察对象
本组418例,男252例,女166例,男∶女为1.52∶1。年龄19~72岁,平均为39岁。其中,19~30岁71例,占16.98%;31~40岁173例,占41.39%;41~50岁103例,占24.64%;51~60岁55例,占13.16%;61~72岁16例,占3.83%。
1.2 各型比例及类型分布
418例共有429个间盘突出,其中8例2个间盘突出,1例4个间盘突出。位置分布:腰4-5间盘突出341个,占79.48%;腰5骶86个,占20.05%。中央型(包括巨块、破裂型及突起型)91个,占21.4%;边缘型(单纯型及双边型)338个,占78.79%。上述腰间盘突出均为后正中入路,开窗取出髓核,术后症状均得到改善(消失),小腿感觉恢复,痊愈出院。
1.3 随访时间
0.5~15年,其中0.5~1年占15.07%(63/418),2年占19.62%(82/418),3年占18.66%(78/418),4、5年各占12.68%(53/418),6~8年占11.48%(48/418),9~11年占6.94%(29/418),12~15年占2.87%(12/418)。
1.4 X线测定方法
以卧位,正侧位腰段普通X线拍照,椎体前后之中点为测量标志,测出相邻椎体间距离,共测出L3-L4、L4-L5、L5-S1三个间隙(术前术后)。
1.5 结 果
通过632例髓核摘除术后病人临床上观察及随诊,其中418例接受检查X线拍照,结果术后间隙均缩小,其变化值缩小为2.85 mm,而且变化较大的当中,有部分病人出现症状,比率详见表1。
表 1 检查症状体征与椎间隙缩小径值关系
2 讨 论
本组418例429个间盘突出,X线(侧位)观察术后间隙均有变化,最大变化值达10 mm,最小变化值为1 mm。L4-L5间隙变化值平均为3.26 mm(341例),L4-S1间隙变化为5.85 mm(86例) 。临床症状约20%有腰腿痛,原小腿感觉麻木区感觉差,本组418例中腰腿痛73例,小腿感觉差96例,其中小腿感觉差的多有腰部痛、压痛,二者分别为17.46%与22.97%。由此可以看出,腰腿痛及小腿感觉改变是治疗间盘突出值得注意的两个问题。表1中得出的结论主要是腰腿痛及小腿感觉差,其病理过程主要是髓核摘除使间隙内的支持物丧失,椎体间的靠近使椎体后附件关系发生变化,小关节间韧带张力增大,小关节周围软组织发生劳损,引起腰痛。由于重力的作用椎体与棘突间的小关节支持力增大,久而久之,维持这种支持力的小关节周围组织发生变化劳损,关节间的关系发生紊乱,椎体间支持物的消失;另一方面出现稳定性丧失,前后滑脱,使椎间孔变质、变形、变小,使其内的神经根受压、水肿,出现神经根压迫症状。
1673-2995(2014)01-0041-02
王安舜(1961-),男(汉族),副主任医师,本科.
R681.53
B
2013-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