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梦泽畔当“三倌”,苦中品乐火一炉
——王世襄向阳湖诗赏析

2014-08-08廖伦建

关键词:王世襄王老咸宁

廖伦建

(咸宁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咸宁 437100)

云梦泽畔当“三倌”,苦中品乐火一炉
——王世襄向阳湖诗赏析

廖伦建

(咸宁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咸宁 437100)

著名收藏家、文物鉴赏家、学者王世襄,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下放到湖北咸宁向阳湖五七干校劳动改造。玩即学,学亦玩;劳亦学,劳亦玩;这就是王世襄的境界。于是苦中有乐,有了放牛、喂鸭、养猪、观渔的乐趣,更有扁担“此君劲节不可移”,菜花“昴首犹作花,誓结丰硕子”的乐观与坚定。

王世襄;诗歌;向阳湖

王世襄(1914年5月25日~2009年11月28日),著名收藏家、文物鉴赏家、学者。1969年10月至1973年夏,身患肺结核的王世襄下放湖北咸宁向阳湖文化部干校劳动,住在“四五二高地”,在这里放鸭、养猪、牧牛……成了名副其实的“三倌”(鸭倌、猪倌、牛倌)。这时的他,除了头上那副眼镜还标识出一丝文化人的旧影,服饰与神态已无异于地道的鄂南村夫了。有句俗话:新官上任三把火。王世襄在向阳湖五七干校兼任“三倌”,着着实实是那寒冷岁月中的“一炉火”。

一、云梦泽畔当“三倌”

(一)倒骑牛背君莫笑——牛倌

王世襄是“京城第一大玩家”,性情洒脱,随遇而安,即使在向阳湖干校的岁月,身受灵魂、肉体、生活等多方面的煎熬,也能苦中寻乐,美趣盎然。 《养牛》[1](其一)诗中写道:“阿旋受吃长茭白,歪角偏耽匐地青。草味薰莸心渐识,牵来无不惬牛意。”“阿旋”和“歪角”是王老给两头牛取的外号,“歪角”的来历可望文生义了,“阿旋”因牛头部毛发旋转状得名。从中不难看出王老对牛观察的仔细和喜爱,人们习惯给宠物取名字,给普通的耕牛取名字可谓王老的创造了。“长茭白”、“匐地青”是两种耕牛爱吃的植物,前者是水生植物,后者是陆地植物,都是湖区常见的草。“草味薰莸心渐识”,草味的香臭王老已逐渐熟悉,可见王老确实是个养牛的用心人了,所以能够做到每一次放牧都能让牛十分惬意。

《养牛》(其二)诗中写道:“日斜归牧且从容,缓步长堤任好风。我学村童君莫笑,倒骑牛背剥莲蓬。”这是一幅娴静的放牧晚归图,时间——傍晚,地点——湖畔长堤,人物——老牧童,事件——放牧归来。日落西湖红霞飞,专家放牛把校归。“从容”、“缓步”让我们想象出牧牛已饱足、放牧人的心旷神怡,“长堤任好风”则直接写出了放牧人的喜悦心情,百里长堤、暖风劲吹,大有那种“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之感。“倒骑牛背剥莲蓬”是这幅画神来之笔,使人一下子就想到辛弃疾词中“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的佳句。细作比较,王老之诗更耐人寻味,一是“卧剥莲蓬”中的主人公整体处于静态,只有局部“剥”的动态,而“倒骑牛背剥莲蓬”既有局部“剥”的动态,更有整体“倒骑牛背”的动态,更耐人寻思;二是卧剥莲蓬的是儿童,童趣是天生的随处可见,而“倒骑牛背剥莲蓬”的是位老人,尤其还是书生,这种“老顽童”就只能千年等一回了。

《养牛》(其三)诗中写道:“架竹栽篱覆草茅,为牛生牍筑新牢。但求母健儿顽硕,慰我殷勤数日劳”。此诗围绕母牛产牍一事,写出了王老的精心准备和殷切希望。以楠竹搭架,四周围上篱笆,上面覆盖茅草,辛劳数日为何?原来是为母牛产仔建产房。这一产房可遮风僻雨,且不受其他牛群的拥挤,可见主人之细心、关怀之周到。“但求母健儿顽硕”点出了全诗的主旨,主人期盼的是:母牛健康、牛牍活泼。

《养牛》(其四)诗中写道:“初生犊子方三日,已解奔腾放四蹄。他日何当挽犁耙,湖田耕遍向阳堤。”此诗是《养牛》(其三)的续篇,养牛人的对母牛的愿望实现了,那正是“母健儿顽硕”,才落地三天,就能放蹄奔腾,其中养牛人的得意就不用说了。诗的后两句是王老的的寄托:牛仔啊,你什么时候长大能挽起犁耙,耕遍向阳堤下的万亩湖田?当然,“湖田耕遍向阳堤”的不仅指的是小牛仔,也应含老诗人自己吧,要用自己辛勤的汗水洒遍向阳湖,喜看满湖稻花香。

(二)蒙茸乳鸭戏新禾——鸭倌

《放鸭》[2](其一)诗中写道:“蒙茸乳鸭戏新禾,恍若黄鹂拂柳过。今日不思柑与酒,但携一竹踏汀莎。”前两句诗是一幅乳鸭戏禾图:现实中黄茸茸的乳鸭,绿油油的禾苗,想象中的黄鹂和绿柳,色彩是何等的艳丽夺目;乳鸭戏禾与黄鹂拂柳,动态是何等的娇巧迷人。在诗人的眼里,丑小鸭变成了美黄鹂,秧苗变成了杨柳,放鸭人哪里是放鸭,那完全是在观赏西湖的“柳浪闻莺”啊!难怪诗人感叹道:“今日不思柑与酒,但携一竹踏汀莎。”“柑与酒”应是蓝柑桂酒吧,柑与桂正是咸宁的美味特产,但当时的诗人对佳肴美酒毫无兴趣,只愿手拿放鸭竿,在这碧波万顷的稻海里踏波徜徉。

《放鸭》(其二)诗中写道:“浴罢春波浅草眠。又缘堤曲下湖田。往来莫笑蹒跚甚,生卵皆如稚子拳。”此诗仍写春日放鸭之景,但写作的对象已变化,或者是仔鸭子已长大,或者是专写的母鸭。它们在碧波清水中沐浴完毕,又来到岸边新绿的草地美美的睡个短觉,再沿着湖堤下稻田觅食。莫看它们走路左摇右摆很可笑,这些母鸭已养肥,下的蛋有小朋友的拳头大哩!

《放鸭》(其三)诗中写道:“湖鸭斑斓似野兔,穿荷度蓼入菰蒲。此时若问曾何忆,赵佶《池塘秋晚图》。”此诗写鸭群进入湖面后一片斑斓,在荷叶和蒲苇中自由穿梭,像野免在草丛中出没一样。这般画面让人回忆起赵佶的《池塘秋晚图》,斑斓的鸭群与荷蓼菰蒲的颜色交织在一起,鸭群的游动与荷蒲之静立形成鲜明对比,是一幅充满活力的秋景图。

《放鸭》(其四)诗中写道:“残冬水净少鱼虾,放过溪桥便转家。鸭噪稻粱人唤鸭,一时相对叫呀呀。”此诗写冬日放鸭的情景,冬天稻田里的鱼虾已十分稀少,鸭群在小溪中搜寻了一番所获无几,过了小桥便准备打道回府了。但显然这些鸭们可没有喂饱,一时间鸭群呼噢着主人喂食,放鸭人也正呼唤着鸭们来进食,伊伊呀呀的响成一片好不热闹。

(三)猪婆添了几多娃——猪倌

《养猪》[3](其一)诗中写道:“夕阳芳草见游猪,妙句曾嗟旷古无。可惜诗人非牧竖,未谙驱叱兴何如。”“夕阳芳草见游猪”出自古诗《赋得夕阳芳草见游猪》,其中云“不觉悠然见,群猪正尔游。夕阳随地没,芳草贴天柔。陇外牛羊下,望中山水秋。尾摇红暗淡,蹄认绿夷犹……”,“妙句曾嗟旷古无”指的正是以上意境。“牧竖”即牧童,出自《聊斋志异》中的“牧竖捕狼”故事。此诗的最后两句,写诗人并非牧童,不会以驱驰叱喝猪群为快乐,王老以猪为宝贝,怎舍得任意驱驰呢?

《养猪》(其二)诗中写道:“池墉一片水浮莲,日日猪餐日日鲜。自笑当年缸里种,只知掬月照无眠。”诗中的水浮莲又名凤眼莲、水葫芦、葫芦苗等,水葫芦繁殖速度极快,是猪爱吃的草料。诗的前两句写的是农民用水浮莲养猪一事。诗的后两句是笑自已过去在京城里用缸养水浮莲,望月兴叹,哪里知道这种生物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和用途啊!

《养猪》(其三)诗中写道:“版墙灯挂圈帷遮,为避宵寒炭屡加。诘旦村童招手问,猪婆添了几多娃。”这首诗写诗人精心照料母猪下娃,到晚上为猪圈挂灯照明,用围幔给母猪挡风避寒,还生上炭火为猪圈增温,晚上不停地往炉中加炭。天亮了,热心的儿童招手问诗人:“猪婆生了几个小猪娃啊?”这一问不仅表现了儿童的热心与好奇心,也正道出了诗人的心中所乐。

《养猪》(其四)诗中写道:“劝君莫笑养猪儿,送食倾浆景色奇。振鬣忽惊龙噀水,争槽似见象奔驰。”诗的前两句说,莫笑养猪人没见识,给猪喂食的场景十分奇异。猪倌来喂食时,猪群争先恐后,都想抢占猪槽的最佳部位,像喷水之龙受惊而奔,如象群奔驰势不可挡。

二、园蔬半死犹作花

王老知识渊博,爱好广泛,养花种草、斗鸡走狗对某些人来说可能是不务正业,但对王老来说,那也是其事业的组成部分。他使井市的“雕虫小技”登上了“大雅之堂”,他不但能玩,也能写,他玩物并研物,玩出了文化。晚年的诗人曾自嘲:“我自幼及壮,从小学到大学,始终是玩物丧志,业荒于嬉。秋斗蟋蟀,冬怀鸣虫……挈狗捉獾,皆乐之不疲。而养鸽飞放,更是不受节令限制的常年癖好。”王老在咸宁向阳湖干校,不仅很快成了养牲口的行家里手。一有闲暇,跟当地老乡学采集野生菇,常漫山遍野采灵芝,挖兰花,乐此不疲。1973年夏,王世襄结束干校生活回北京时,还带回不少湖北咸宁的花卉,堆了大半屋。

王老的花卉知识十分丰富,而且对咸宁向阳湖当地的花草也相当熟悉,从他向阳湖时期的诗歌中可略见一斑。他在《养牛》诗中提到“长茭白、匐地青、莲蓬、茅”,而且还说“草味薰莸心渐识,牵来无不惬牛意。”他在《放鸭》、《养猪》诗中写到“禾、黄鹂、柳、柑、竹、汀莎、荷、蓼、菰、蒲、水浮莲”等草木鸟禽,在向阳湖其他诗歌中提到“丹桂、黄菜花、金银花、荇藻、春兰、秋芝”等草木。王老喜爱花草,不仅喜欢其色彩,更赞美其精神,在《畦边偶成》中写道:“风雨摧园蔬,根出茎半死。昂首犹作花,誓结丰硕子。”诗人并没有被精神和体力双重负担压倒,反而苦中作乐,即兴赋诗,以明心志。

三、西湖学作老渔翁

1971年5月8日,生性豁达、苦中寻乐的王世襄来到名叫专家湾的湖边买鱼。喜爱食鱼却对捕鱼方法一窍不通的王老,认识了熟知鱼性却未曾读过书渔业大队长韩祖祥,同属虎但相隔24年的两代人相见恨晚,成了忘年之交。王老为此写了《西湖观渔十首》,以诗的方式完整地记述了商议观看捕鱼、捕鱼过程、买鱼食鱼等过程,演绎了一曲比李白与汪伦之情更生动更感人的故事。

《西湖观渔十首》[4](其一):“专家湾下是渔家,半住茅庐半泛槎。多谢打鱼将我去,顿时欢喜放心花。”从此诗可看出诗人王老所在干校与渔民韩祖祥家相距不远,一位住在“专爱湾”、一位住在湖边的茅屋。因捕鱼买鱼二人有幸相遇,又因热心看捕鱼和热情好客而成为好友。诗的后两句写当观渔的要求得到韩祖祥的应允,诗人当时心花怒放的表情。

《西湖观渔十首》(其二):“西行斜月照人怀,三里村蹊独自来。拂面馨风浑欲醉,金银花正遍山开。”本诗写诗人如约观渔,“西行斜月”表明诗人观渔出行的时间,为观渔诗人起了个大早,太阳还没有出,月亮仍挂在西天,可以想象因去观渔而兴奋诗人一个晚上都没睡安稳。“三里村蹊独自来”,此句告知出门观渔的方式,诗人所居之处离渔家不过二三里路,独自一人沿着乡村小径直奔渔民韩祖祥家。诗的后两句写,晚春时节,金银花盛开,一路上香风拂面令人陶醉。其实,令诗人陶醉的何止是飘香的金银花呢,更重要的是令他夜不能寐的观渔梦就要实现了。

《西湖观渔十首》(其三):“荇藻团团水上浮,竿挑左右逆来舟。藏钩若挂游鳞住,泼刺声中一罟收。”此诗写诗人观看韩祖祥“藏钩”捕鱼的技巧。根据鲤鱼5月喜欢在草中产子的特性,韩祖祥割起湖中的牛尾巴草扎成几捆,然后在草团底部拴几只锋利的铁钩,再将草团放入水中,恢复水草自然生长的样子,鲤鱼来产子在水中翻腾发出“泼刺”时,这时收钩就能捕到鲤鱼。

《西湖观渔十首》(其四):“百丈长纲一幅宽,清漪横贯巧遮拦;柔丝目目如胶漆,鳞逆鳍张进退难。”此诗写韩祖祥下黏网捕鱼的情景。韩祖祥用长网拦住鱼路,路过的鱼钻到网上,比网眼略粗一些的鱼钻进脑袋就会进退不得,网眼放过那些较小的鱼,有利于鱼的繁殖生长。

《西湖观渔十首》(其五):“月明波荡竹纹圆,无数花篮浅水边。寄语渔郎勤捡点,得鱼漫即忘鱼筌。”此诗写韩祖祥放完钩粑和黏网,天已大亮,开始收“花篮”。只见韩祖祥从水中提起一只只竹笼,将钻入其中的鲫鱼倒入船舱。未尾两句,诗人提醒渔民朋友花篮因沉放时无固定场所,湖里又有许多蒲苇荷花,收篮时细心检查切莫遗漏。

《西湖观渔十首》(其六):“欲钓修鳞待若何,密钩长缆锁春波。饶它善跃鲂和鲤,怎奈湖心设障多。”此诗写韩祖祥用“亮钩”捕鱼的技艺。亮钩捕鱼就是用两根竹竿拉一条绳子插进泥里,绳下挂着闪亮的铁钩,鱼儿经过时很容易被锋利的钩子挂住,钩不到则已,钩到一定是大鱼。韩祖祥告诉诗人,1969年的一个晚上,他下亮钩曾捕了380条鲤鱼,共1200多斤。

《西湖观渔十首》(其七):“削竹真成绕指柔,细搓香饵缀环头。夜深只待鱼儿唼,一寸轻簧却胜钩。”此诗写诗人观渔妇用下卡子方法捕鱼的技巧。卡子是指渔民用一定长度得体两端尖尖的薄篾片裹上鱼爱吃的饵料,当鱼吞吃饵料时就会被篾片卡住。

《西湖观渔十首》(其八):“叩舷声急摄腥魂,巨网围湖势欲吞。协力定能歼敌寇,区区鱼鳖更何论。”此诗写观看众渔民围网捕鱼的景象。只见湖面上鼓乐齐鸣,十多条木船一字排开,船上的人砰砰地打着船舷,对面两条船分别拉着一张网的两边,好像关住两扇门一样,把被响声赶来的鱼关在网里。诗人对这种古代战役般的大规模捕鱼方法惊奇不已,听韩祖祥介绍有时一网可捕鱼3000余斤。

《西湖观渔十首》(其九):“斑斑白发我犹童,捉鸟张鱼兴尚浓。此夕中宵拼不寐,西湖学作老渔翁。”此诗是对前几首诗的一个总结,虽然两鬃白发但心犹壮兮,撒网捕鱼兴趣不减。今天晚上觉也不想睡了,要在西湖“藏钩”、 “黏网”、“亮钩”、“下卡”、“放花篮”……虚心学习做个老渔翁。

《西湖观渔十首》(其十):“花鳜提归一尺长,清泉鸣釜竹烟香。和盐煮就鲜如许,只惜无由寄与尝。”返岸后,韩祖祥要送鱼给王世襄,但诗人坚决不受,用贱价买了条近二斤重稀有的鳜鱼。王世襄回到住处,用野竹根当柴,架起脸盆,白水煮鱼,仅放了盐和葱,感到鲜美无比。享受着观鱼、餐鱼之乐,想到同样酷爱食鱼,此时却远在河北省团泊洼干校的老伴袁荃猷,诗人不由生出几许感叹:“只惜无由寄与尝”。此诗写完之后,诗人又将观鱼前后所写的10首诗工工整整重新抄写一遍,以《观鱼十首寄荃猷并序》一起寄给了袁荃猷。

玩即学,学亦玩;劳亦学,劳亦玩;这就是王世襄的境界。本为“劳动改造”的向阳湖干校,在诗人这里就淡定为“向阳湖,学稼圃”。于是苦中有乐,有了放牛、喂鸭、养猪、观渔的乐趣,更有扁担“此君劲节不可移”,菜花“昴首犹作花,誓结丰硕子”的乐观与坚定。

(注:本文系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向阳湖文化之诗歌研究》(鄂教思政函[2013]1号)成果之一)

[1][2][3][4]李城外.向阳湖诗草[M].武汉出版社,2010-10.90-97.

猜你喜欢

王世襄王老咸宁
大踏步前进!华扬2021年销售增长50%,单品增长超100%,咸宁新产业园即将投产
粉彩瓷板|祝壽圖 王锡良·陆如合作
涌泉相报!湖北咸宁驰援河北
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
——我与王锡良的那些故事
京城第一“顽主”王世襄
一个字也不提
王世襄:会玩的人才能过好一生
与民谣诗词相伴的九旬老人
老人和孩子
叶挺独立团奇袭汀泗桥占领咸宁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