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纺织贸易专业群专业平台课程教学有效性研究与实践:以“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为例

2014-08-06钱华生

职教通讯 2014年21期
关键词:国际贸易实务产业链纺织

钱华生,何 彦

一、教学有效性内涵解析

关于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早期主要在于鉴别可能影响教学有效性的教师特征和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如教师的性别、特点、知识水平及接受专业训练的程度等等。而在目前的研究中,更加注重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成就、学生自我发展之间的复杂关系。

孙亚玲在《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中强调,教学有效性是效率、效果和效益三者并重的一种教学观,它对应着三个问题:(1)所发生的教学行为是否有意义,是否让学生学到了有用的东西?(2)所传授的教学内容是否被学生高比例接受,是否最大的限度地使学生投入到学习任务中去?(3)所占用的教学资源是否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利用,是否在最短的时间内使学生掌握了尽可能多的知识和能力?所以,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效率、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益三者的有机整合。[1]关于教学的有效性,也有人从学生有效学习与发展的角度来研究,认为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有效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标准。

然而,从职业院校专业群的角度来考虑课程教学有效性的问题,没有什么前人经验可循,也没有多少教学理论可依。目前,各高职院校对此也都还处于探索阶段。

二、纺织贸易专业群的人才培养定位更易于专业平台课程教学有效性的实现

现代纺织贸易专业群立足江苏、服务“长三角”、面向全国,突出为地方产业经济服务的指导思想,按纺织服装贸易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而设计专业方向和教学内容。旨在重点培养掌握纺织服装外贸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面向生产加工、对外贸易企业第一线,从事纺织服装设计、生产加工、检测检验、外贸服务、报关报检、货物运输等工作,具有较强实践能力与良好职业道德及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复合人才。

国内高职专业群课程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依托于国内高职专业群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目前,专业群的研究和实践虽然已经起步,但尚属探索阶段,研究主要集中在专业群的概念、意义、建设内容等方面,相对抽象。而基于具体的高职专业群课程建设方法的研究涉及得很少,尤其是专业平台课程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更加少见。专业平台课程是在专业群内,各专业主课程在“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的原则下,通过深入分析专业群内课程组合的范围、方式、重点而明确的,专业平台课程一般都是各专业的主干核心课程。

基于纺织贸易专业群视角的专业平台课程的教学有效性,既要考虑高职教育自身的特点,又要考虑专业群的影响因素。教学有效性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自我发展,那么,这一目的在高职教育中又该如何体现呢?

高职教育的教学有效性应体现在学生的操作技能上,学生在学校毕业之后,能够直接上岗操作,胜任工作岗位,应是高职教育教学有效性的直接体现。而纺织贸易专业群的人才培养定位使专业平台课程的教学有效性更易于实现。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其人才培养定位如图1所示。

图1 纺织贸易专业群人才培养定位

图1表明:学生A所学是国际贸易专业,没有行业背景,所学知识具有通用性,所以,可以面向4个或更多行业的工作岗位;学生B所学的专业是纺织贸易,具有纺织服装行业的背景,所学知识具有专用性,其专业面向2个行业的工作岗位。按照这两种不同的模式进行教学,学生A的就业选择面要比学生B大。但是,由于学生B所学专业口径较窄,在相应的纺织服装专业能力的精深程度上要高于学生A。因此,在就业市场上,虽然学生A的就业选择面广,但事实上他每个可能就业的工作岗位,都会遇到强有力的像学生B这样的竞争对手,从而使得其就业机会实际为零。[2]

较窄的人才培养定位,能够使学校教学的有限资源集中起来,朝着一个明确的方向努力。对于纺织贸易专业群下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而言,处于纺织服装产业链的未端,即培养学生的纺织服装外贸专业技能,而这也是专业平台课程“国际贸易实务”的教学目标。

三、纺织贸易专业群平台课程教学有效性实现的思路

根据纺织服装产业链设置纺织贸易专业群,每个专业群根据产业链各环节的不同要求,设置相关专业平台课程,该专业平台课程能动态适应纺织服装产业链不同环节岗位的要求。纺织贸易专业群“跨界”组织“教学团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进行教学,这个“跨界”一方面指的是纺织服装产业链;另一方面,指的是纺织贸易专业群。

纺织贸易专业群专业平台课程教学有效性实现的思路如图2所示。

图2 纺织贸易专业群专业平台课程教学有效性实现的思路

这一思路的关键点在于如何在教学团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上整合纺织服装产业链与专业平台课程,以纺织服装产业链为依托,进行专业平台课程的教学,从而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整合的具体思路是:(1)教师进行“跨界”教学;(2)实现产业链与专业群的协同建设与资源共享。以下从四个方面来进一步阐述纺织服装产业链与专业平台课程整合的方法和途径。

(一)教学团队

纺织贸易专业群的教学团队建设遵循跨界、资源共享的原则,采取校企合作、互聘互补和纺织服装双师型的方式进行。[3]具体如图3所示。

图3 教学团队建设

1.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这里的双师型教师并不仅仅指教师要有企业的工作经历,而是特指教师要有纺织服装产业链相关环节方面的工作经历,这就对教师的“双师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纺织品设计与服装设计专业来说,可能不存在这样的问题,而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而言,往往存在教师所下的企业行业分散,岗位与课程不相适应的状况。所以,在纺织贸易专业群的教学中,不能发挥教师的专业背景优势和行业经历优势,就难以发挥专业群的作用。

2.加强校企合作,培养校内的企业专家。专业群内专职教师应深入纺织服装企业生产经营第一线,积极帮助企业解决技术、生产和外贸方面的问题,成为技术、生产或外贸方面的企业专家,这应是纺织服装产业链与专业群协同建设的最终目标。

3.积极聘请纺织服装产业链技术、管理与外贸专家充实学校的兼职教师队伍,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1)要建立产业链中有教学意愿的专家库;(2)要为教师解决好后期的服务问题,如教学时间的安排,课时的变动调整等;(3)要解决好兼课酬金的问题。因为教师上课的课时费普遍偏低,难以吸引产业链的专家,但如果校外专家课时费过高,又会造成校内教师心态的失衡。

(二)教学内容

在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先确定和分析纺织服装的典型工作任务,在此基础上,分析其工作过程;然后,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教学论分析和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加工,形成系统化的学习情景,在每个学习情景下开发具体的项目化工作任务,形成课程教学内容。在这一过程中,专业群的课程设计完成两次重要转换:一次是由“工作领域”向“学习领域”转换;另一次是由“学习领域”向“教学内容”转换,如图4所示。

从图4可以看出,纺织贸易专业群选取来自产业链中真实工作任务作为教学内容,群内不同专业的教学工作任务不仅具有相关性,而且还具有连续性,这样有利于群内不同专业学生课程的互选和知识的拓展。

图4 纺织贸易专业群教学内容的选取

(三)教学方法

1.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实施分项目化教学。纺织贸易专业群的教学安排以能够胜任纺织服装专业技能为最终目标,运用项目教学法,充分利用校内外教学环境,设计一系列纺织服装岗位的实训项目和任务,使学生在完成实际任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构建知识、能力和素质。这种教学方法的实施贯穿于整个实训课程的教学中。

2.增强学生对岗位的认知度,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紧密结合。创新专业群课程教学组织形式,深入调查分析合作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逐步按企业的采购、生产和销售等经营过程改进教学过程。有计划地选择部分专业技能课程,按照企业生产经营的不同阶段,采取多学期和分段式等教学组织形式,与合作企业紧密协调,实现学校部分课堂教学过程在企业完成。

3.采用专业的教学模拟软件。纺织贸易专业群的诸多课程都可以使用教学模拟软件进行操作,但市场上销售的多为通用型的软件,而针对纺织贸易专业群专业的教学模拟软件却比较少。因此,学校可以联合纺织服装类院校,以纺织服装产业链为基础,共同组织开发针对纺织贸易专业群的专业教学软件,从而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效果更好。

(四)教学资源

1.专业群资源与纺织服装产业链资源深度融合。教师成为企业的校内专家和企业的专家进入课堂,都可以将纺织服装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理念引入专业群教学之中,实现纺织服装产业链资源与纺织服装贸易专业群的深度融合。

2.校外实训基地。纺织贸易专业群应积极为纺织服装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为其创造实际的利益,才能与纺织服装产业链企业建立深度的、长效的合作机制。在此基础上,专业群应尝试将部分实践、操作型课程移至校外实训基地进行。

3.专业群内资源共享。专业群建设中的教学资源主要包括实验、实训配套设施、课程共享资源和教学资料。通过实验、实训配套设施的协同,用相对较少的投入,就相关相近专业建成一个较完整、较先进、较稳定的实验、实训体系,并逐步形成系列化的实训项目、配套的实训教材。实现教学资料库的协同,一方面,使专业群内的教师可以共享教学资料;另一方面,凸显了专业群的示范与辐射效应。

四、纺织贸易专业群平台课程“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有效性的实践

“国际贸易实务”是纺织贸易专业群中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专业平台教学课程。“国际贸易实务”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了纺织贸易专业群的协同、共享优势,提升了课程的教学有效性。

(一)教学团队

“国际贸易实务”的任课教师都具有一年以上的纺织服装外贸公司的实践经历,部分教师直接来自纺织服装外贸公司,具有多年的外贸工作经历;同时,还积极引入外贸公司(如世方、大华外贸公司)的专家参与教学,举办专题的外贸进出口业务讲座。这些手段的运用,引起学生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强烈的学习兴趣,并使课程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教学内容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内容都来自纺织服装企业现实的工作任务,一系列工作任务形成了进出口贸易的完整工作过程。工作任务以纺织服装企业真实资料或加工资料为载体,例如,在讲解合同的品名、数量与包装条款时,向学生提供的就是常州纺织企业出口纺织品的英文合同,并提出实际操作任务,由学生分析合同中的相关条款进行教学。“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团队在大量纺织服装操作案例的基础上,编写了《纺织服装外贸操作流程》校本教材,使之更适应专业群要求,提升了学生纺织服装外贸的操作技能。

(三)教学方法

“国际贸易实务”采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项目化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后提交工作成果,这种“做中学”的教学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纺织服装外贸的实践操作技能。由于外贸公司的现场教学难以使学生获得完全的纺织服装外贸操作技能,因此,一方面,要大量使用来自纺织服装企业的真实工作任务进行教学;另一方面,应使用仿真的外贸操作软件,这种外贸软件是开放式的,教师可以自行添加大量的纺织服装外贸操作资料,学生通过软件进行模拟操作,能够从事一个完整的进口、出口操作流程。

(四)教学资源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可以引入纺织服装企业中最新的技术和思想。例如,通过阿里巴巴做纺织服装出口的企业越来越多,那么,网络客户开发就可以引入课程的教学之中,以适应外贸环境的变化。此外,专业群内纺织服装专业实训室资源的共享和校外实训基地等,也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国贸实务专业知识在纺织服装行业的运用能力。

[1]孙亚玲.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2]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包忠明,袁淑清.高职纺织贸易专业群建设模式探析[J].高等职业教育,2013(6):52-55.

猜你喜欢

国际贸易实务产业链纺织
澳洋纺织
筑牢产业链安全
纺织届的“两优一先”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供给侧改革视角下的国际贸易实务人才培养
骗保已成“地下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