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国家职业分类大典的“专业职业系谱”研究

2014-08-06陆晓东

职教通讯 2014年21期
关键词:系谱岗位分类

陆晓东

教育部鲁昕副部长在论述“怎样发展高质量的职业教育”时提出了“五个对接”,即“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在这“五个对接”中,“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是前提和基础,也是推进职业教育质量提升的破题之路。那么,如何促进“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的对接?近年来,学界和职业院校纷纷开展了广泛深入的研究探讨,也取得很多进展。但是,总体而言,“专业滞后于产业发展”、“专业设置与产业岗位不甚匹配”依然是职业教育存在的典型问题。笔者认为,借鉴“系谱学”理论,追溯专业与职业的历史沿革,开展“专业职业系谱”研究,或将为建立专业与产业的联动机制,促进实现“五个对接”提供可行性方案。

据此,笔者于2012年,在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开展了基于国家职业分类大典的“专业职业系谱”研究。

一、“专业职业系谱”及其研究意义

(一)什么是“专业职业系谱”

“系谱学”源于希腊语,意为“研究家史的科学”。家族系谱是记录某一家族各世代成员数目、亲属关系的图示,在医学、遗传学上是针对亲缘关系较近家族成员的某一遗传病发病情况的调查。

借鉴“系谱学”理论,笔者提出“职业系谱”和“专业职业系谱”的概念,并对其阐释如下。

1.“职业系谱”指记录某一职业发展、演变历程,揭示职业岗位群构成、特征以及相关岗位之间内在联系及发展趋势的图示。

2.“专业职业系谱”则是在职业系谱研究的基础上,依托区域职业院校的办学实践,记录某一专业的历史沿革,建立并揭示某一专业与其相关产业(行业)、职业、职业岗位群之间内在联系及发展趋势的分类体系(或图示)。

(二)“专业职业系谱”研究的意义

家族系谱分析有助于了解家族的历史沿革,建立相关史学资料,生命学、遗传学资料。与之类同,“专业职业系谱研究”则通过梳理、推演和记录某一职业的发展与演变历程,厘清专业与产业、岗位之间的关系,揭示出某个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群的相关岗位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预测产业、职业岗位群发展趋势,为科学设置并动态调整专业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二、基于国家职业分类大典建立“专业职业系谱”

我国现行的“职业分类大典”自1994年开始编制,由原劳动部、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和国家统计局联合中央各部委,组织社会各界数千名专家,经过四年多时间编制完成。它是指导我国职业分类研究和职业管理的权威性文献。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职业岗位”本质上存在着天然的关联。学校应根据社会分工的需要,设立不同的专业作为学业类别开展职业教育。但由于诸多原因,专业设置与社会产业、岗位脱离的现象尚普遍存在。针对专业对接产业的瓶颈,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专业沿革,建立“专业职业系谱”。

(一)专业对接产业系谱——促进实现专业与产业的“无缝对接”

对于“学业门类的专业如何对接产业”,在以往的认识中并不将其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因为从广义的角度而言,产业就是指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有人认为,即使通过一般的感性分析也能判断某个专业是为哪个产业服务的。但这种经验主义的判断往往缺乏理性的逻辑思考,暂且不论产业本身内涵和外延的复杂性,产业结构会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内发生巨变,这也是要求职业院校进行专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动因。所以,只有全面地了解和深入地剖析特定经济发展时期的产业及产业结构,才有可能实现专业与产业的理想对接,即“无缝对接”。

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例,该产业是社会经济活动中专门从事信息技术开发,设备、产品的研制生产,以及提供信息服务的产业部门的统称,由广播电视设备、通信导航设备、雷达设备、电子计算机、电子元器件、电子仪器仪表和其他电子专用设备等生产行业组成。如此庞大的产业群,涉及了信息采集、生产、检测、转换、存储、传递、处理、分配、应用等门类众多的专业知识和技术领域。通过建立专业对接产业(行业)的分类系谱(如表1所示),可以为科学地设置专业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提供有效直观的决策依据。

表1 专业对接产业(行业)分类系谱

(二)专业对接职业岗位系谱——建立专业动态优化调整机制

1.解决学校专业设置的相对稳定性和社会职业岗位的快速变迁之间的矛盾。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传授专门的知识和技能,培养能依靠技术技能自食其力的社会劳动者,培养能为社会创造财富、满足自身精神需求的职业人。专业的理想状态是其内涵和外延包容职业岗位的要求。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造成了职业岗位的不断细化及快速变迁。而人才培养的周期性和程式化,要求学校的专业设置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这就意味着必须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来解决专业设置的相对稳定性和职业岗位的相对动态性之间的矛盾,以缓解人才培养的滞后性问题。故此,寻找专业与职业岗位之间的对应关系,建立其内在关联,将为专业设置和动态调整优化提供指导。

2.建立专业对接职业岗位系谱。建立专业对接职业岗位系谱是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的基础,这也将成为促进学生能实现“零距离”上岗的逻辑起点。迄今为止,世界各国对职业分类研究比较有成效的仍推加拿大,我国于1988年按《加拿大职业分类词典》编译出版了《职业岗位分类词典》,该词典包涵有7 000多个主要职业名称词条。每一词条包涵明确的定义和职责、考核与提升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的各方面的条件与素质。时隔10年,我国又自主编制出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该大典将我国的职业划分为8个大类,66个中类,413个小类,1 838个细类(职业)。

以数控技术专业和电子类专业为例,依据《职业分类大典》对职业细类的划分原则,根据工作任务、工艺技术、操作方法、使用工具设备等的同一性原则归类,可以建立该专业与职业岗位(群)之间的对接关系,如图1、图2所示。

图1 专业对接职业岗位系谱

图2 电子类专业与职业岗位导向的关系

三、“专业职业系谱”研究成效

(一)构建基于职业分类的职业能力域体系

基于《国家职业分类大典》,建立职业系谱。通过职业系谱研究,针对实验学校开设的专业,梳理其对应职业所面向的能力需求,构建职业能力分类体系,形成职业能力域。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与专门化方向、培养目标、职业(岗位)面向、职业资格及继续学习专业、综合素质及职业能力、专业核心课程标准等核心要素的研究确立提供指导。

(二)建立基于岗位分类的职业胜任能力标准

通过专业职业系谱研究,梳理专业历史沿革,建立专业与职业岗位之间较为全面具体的对应关系。明确专业所面向的职业岗位(群)的职位结构,确定若干岗位核心能力指标,编写职业能力域中有关技能标准体系的职业岗位说明书。

(三)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厘清“专业”、“产业”、“职业(岗位群)”对接的系谱关系,建立相关职业能力域,为科学设置和动态调整专业,进而为探求课程标准与岗位标准的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奠定基础。

人才培养方案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过程的总和。其终极目标是为学生的就业与终身发展服务。从以往的实际情况看,制订或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通常采用逆向工程的方法,即通过对专业培养对象的职业面向进行预设,进而在分析职业岗位要求的基础上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这种方法的优点是高效,既可直接参照取用别人使用的方案,也可根据本校实际专业条件,专设职业面向实施人才培养。缺点是专业建设和专业人才的培养易陷入同质竞争的漩涡,或是由于对产业、行业中职业岗位、职业标准、工作任务的认识模糊,导致人才培养没有特色,专业口径过窄,人才设计规格单一等。以上也是当下职业院校尚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主要原因之一。

课题组重点通过区域性经济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调查研究、专业对接产业的吻合度研究,开展了专业与职业岗位群的分析、归类研究,梳理了各职业、职业工种、职业岗位(群)的构成、内在联系及发生发展过程。更好地明确了职业标准(如职业定义、主要工作任务内容、职业等级、职业环境条件等),为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促进专业与课程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科学支撑。

(四)建立职业岗位能力测评系统

职业能力测验应反映与岗位相关的一般职业能力特征。依据职业胜任能力标准,建立相应的技术训练考核平台,生成有效区分职业能力等级的评价。能力测评将为教学改革提供指导,并有助于帮助学生了解个人职业专长,为其从事与职业专长相关的职业领域提供参考。

(五)加强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

课题组通过专业职业系谱研究,厘清了实验学校相关专业在无锡地区的就业单位分布、学生就业层次和职后发展等情况,收集了大量资料,并通过电子手册、触摸屏演示、手机软件等信息化手段予以呈现。从而为学生提供了清晰的职业前景和就业方向,并为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提供了案例支撑。

猜你喜欢

系谱岗位分类
《论风格》文本系谱与论争
分类算一算
分类讨论求坐标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数据分析中的分类讨论
哈萨克族系谱数字化平台建设研究
教你一招:数的分类
中国荷斯坦公牛系谱完整性研究
教你如何治好“遗传病”
走进“90后”岗位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