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服务经济发展趋势与战略研究

2014-08-04

关键词:服务化服务业经济

鲁 楠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 工商管理系,安徽 芜湖 241002)

当今世界,各国都在努力发展本国经济,在许多国家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服务业已经成为了其主导产业,在整个产业结构升级中占据了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高端地位。在中国,改革开放30年使经济得以快速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是经济的发展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诸如资源的过度开发与利用、环境的破坏等。目前,中国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始终处于中等发展水平难以跃升的局面,所以必须将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来推动以服务业为中心的经济发展结构调整。

一、服务经济的内涵与特征

重新对中国产业经济理论进行审视与研究,对中国服务经济发展的特点以及趋势进行分析,努力探寻服务经济发展条件,促进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意义非常重大。

(一)服务经济的内涵

服务经济是随着半个多世纪世界范围内服务业高速发展而形成的,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它既要将活动与产业的服务作为核心,又必须包含一系列配合服务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公共服务体系、要素市场以及管理体制等。在中国,对于服务业的界定已有共识,就是服务经济的增加值占50%以上,服务业的就业占50%以上的一种经济形态,其内涵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服务经济它是服务业各行各业的一种集合体。它与农业和工业生产在产品形态上有着明显的区别。农业和工业生产的是有形产品,而服务经济提供的是无形产品,这是其基本特征。服务业的高速发展与繁荣以及结构升级是服务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表现。其二,服务经济是一种高级深灰经济形态。它是随着生产力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它是在工业化中后期出现的,其主导产业为服务业。这种新的经济形态的生产方式更为高级。它与农业经济以及工业经济在生产要素驱动上有明显的区别。农业经济是以土地为主的自然资源为主要发展动力,工业经济是以货币资本为主要动力,而服务经济不仅仅只是表现为服务业本身的发展,更关键的是为其他产业提供支撑,引领诸如农业、工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协调、共同发展[1]。

从时间、空间等方面看,服务业产生于农业和工业之后,被称为第三产业,虽然它规模较小,功能较弱,但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规律看,服务经济必将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形式,世界必将进入服务经济时代。

(二)服务经济的本质特征

服务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第三种高级社会经济形态。服务经济有其区别于前两种经济形态的核心特征。服务经济的核心除了表现在产值与就业外,还体现在产业结构、价值创造、中间投入以及最终需要的服务化上(图1)。

图1 服务经济本质特征框架

1.产业结构服务化

产业结构服务化主要体现为服务活动发展成为产业活动的主导方式,服务业逐步取代农业与工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农业部门与工业部门自身发展呈现服务化趋势。从功能上看,服务业的高度发展,使农业、工业生产方式呈现服务化的特征,农业生产中的科学育种、技术咨询、农产品销售、田间管理等服务活动大量出现。工业生产中的营销、研发、实验等也逐渐产生。工业、农业产品与服务业产品的界限日益模糊。从数量特征上看,三大产业结构中服务业的比重不断提高。从高收入国家发展历程上看,服务业比重从工业化初期的最小,发展为工业化后期的70%以上。

2.中间投入服务化

中间投入服务化主要体现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各要素投入数量与作用更多地转向服务要素,物质性投入已不再是中间投入的主体,而服务性投入快速增长,已经成为主体,人力资本要素逐步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与此同时,整个社会经济、政治、科技与环境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引致的新需求也影响着生产性服务的快速发展。从数量上看,服务性投入占中间投入的比重日益提高。从功能上看,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都存在有生产性服务业的内容,服务业已经逐渐的成为科技创新与技术进步的主要提供者和传播者。

3.价值创造服务化

所谓价值创造服务化指的是经济产出的主要内容已经从原来的有形产品逐渐向无形的服务型产品转变。现代化大生产中的制造环节日益成为价值链的最低端,而生产制造中的供应链管理以及流程管理越发受到重视。服务活动如研发设计以及市场营销等在整个生产过程或产业链条中成为价值创造的主要环节,处于价值链“微笑曲线”的两端,以iphone手机为例,2010年每台利润中苹果公司占58.7%,塑胶以及金属等原料供应商占21.9%,中国地区代工企业仅占0.5%,中国大陆以从事加工制造环节为主的劳动力收益仅为1.8%[2]。

4.终端要求的服务化

终端要求的服务化表现为终端的需求已从原先的实物需求转变为了服务需求。终端需求包括了消费需求以及投资需求。从消费需求角度上,居民的消费结构随着经济发展以及收入水平的提高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消费结构中用于教育、文化娱乐、保健等发展型、享受型支出已取代了用于吃、穿、住、行等生存型支出。从发展过程上看,发展型以及享受型支出有着时代性、创造化的特征,这使得这部分支出将会继续快速发展。这类消费日益会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在投资需求上,随着价值创造更多地集中于服务环节,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人力资本投入对物质投入的替代作用不断增强,劳动力投资更多地集中于服务环节,呈现投资需求服务化。

二、影响服务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分析

服务经济高速的发展在发达国家中已经成为一种规律。那么到底哪些因素使得服务经济会快速发展呢?此文认为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社会分工水平、制度的完善程度等因素在中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一)经济发展水平

服务经济的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最为密切。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居民闲暇时间增多,他们的消费结构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消费者最为基本的对物质资料的需求渐渐得到满足后,他们对精神方面的消费需求逐渐增多,特别是享受和文化方面的消费水平大幅提高。这样就拉动了服务经济的增长。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各行各业尤其是一产、二产的生产率大幅的提高,使得这些行业就业的容量变小,这造成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向三产即服务行业转移,从而推动了服务经济的持续增长。

从发达国家发展历程表上看(表2),从工业经济向服务业经济转变这一过程是漫长的。在这期间,服务业比重在40%~50%之间徘徊。根据一般规律显示,服务业比重超过50%是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变的一个分界点。中国从2000年开始服务业比重就达到了40%,最高43.2%,始终徘徊在40%左右[3]。同时,居民收入的变化也标志了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状态的变化。规律显示,当居民收入在2 000~4 000美元时,服务经济会介于45%~50%之间,这是服务经济初步开始的阶段;当人们收入达到4 000~7 000美元之间时,这一比例上升到70%以上,服务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期;当人均收入超过7 000美元时,比重会维持于70%以上,进入服务经济发达阶段。

表2 主要发达国家服务业增加值变动情况 单位:%

资料来源:李相合:《中国服务经济:结构演进及其理论创新》,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

(二)社会分工水平状况

产业分工与专业化的不断发展,必然导致产业结构的变化,服务经济正是社会分工水平不断发展的结果。生产者以及消费者从服务于自身逐步向服务于他人、服务于社会而转变。特别是在工业经济高度发展时期,工业生产复杂化,现代化不断提高,使工业部门对服务活动的中间需求显得越来越依赖,使整个生产过程更多地体现了服务特征,最终工业经济慢慢发展为服务经济。

(三)人力资本的积累

服务经济的特点就是知识化、信息化、网络化,即知识与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劳动与资本密集型产业为辅。传统生产要素诸如土地、能源等的作用已经日益减弱,而作为凝结了知识与技术等高级生产要素投入的人力资本成为推动服务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因此,包括劳动数量与质量的人力资本积累也是影响服务经济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此外,劳动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也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做后盾。因此,服务经济的就业结构呈现明显的两极化特征,它既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有很强的需求,同时也对能够只提供简单服务的一般劳动力有非常大的需求。但是要提高产业素质和产业水平,进而提高居民整体收入水平、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归根结底仍需要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三、中国现阶段服务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

中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结构正在发生着变化,服务经济越来越得到重视,依据目前中国的现状,服务经济发展仍然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并存在着大量的问题,这对于经济结构的转型极为不利。

(一)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后期

目前,中国工业化发展正处于中后期阶段,从人均水平2010年为2.99万元,折合成美元为4 500美元左右,已经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再从3个产业结构看,2010年比重为10.1∶46.8∶43.1,工业仍未成为支柱,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依旧稳定在40%以上,从就业的结构上看,2010年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结构由2005年的44.8∶23.8∶31.4变化为36.7∶28.7∶34.6,从数据上来看,工业人口变化不大,农业人口显著减少,服务业人口持续增加。从城市化水平来看,2012年的城市化率为52.57%,较之2005年的42.9%提高迅速,城市化推进不断加快。同时调查发现,中国绝大多数省处于工业化发展中期,但区域发展极其不平衡。北京、上海、广州已经进入了后工业时代,而西藏、甘肃、贵州等地工业化水平比较低,它们2010年人均GDP分别为2 558、2 380和1 938美元,与服务经济阶段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因此,从总体上看,目前中国在未来10~20年将完成工业化向服务经济转型。

(二)服务经济尚不足以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首先,服务业呈现快速发展趋势,但是与工业增长相比则明显不足,支撑服务经济的产业基础仍然薄弱。改革开放以来,服务业发展迅速,其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增强。从1978年到2012年,中国服务业增加值总量从872.5亿增加到189 188.1亿元,增加值比重从23.9%上升为47.0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服务业投资额从201.04亿元增加到163 075.7亿元,所占比重从40.13%提高到57.55%,服务业就业比重从12.2%上升为39.5%,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从1991年的30.1%上升为2010年的38.3%,虽然总量与比重都有所提高,但支撑服务经济的产业基础仍然薄弱,若考虑价格变动因素的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幅度相对较慢,同时区域发展差异明显,大多数地区实现以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仍有较大距离[4]。其次,制造业服务化态势初步显现,但服务业支撑、引领作用不足。随着制造业转型升级压力增大,长三角、珠三角等制造业基础相对较发达的地区顺应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趋势,积极推进工业经济与技术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比较滞后,服务业对制造乃至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不足。从动态上看,2002-2007年中国生产性服务支撑作用不断减弱,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依赖度分别下降了3.68、6.17和0.05个百分点。第三,消费服务化趋势明显,但服务消费水平还有待于提高,中国城乡居民服务性消费支出总额、服务性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不断提高。从支出总额看,2010年中国农村、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服务性支出分别为1 481.94和5 890.27元,但与发达国家服务性消费比重相比,中国服务消费水平还有待提高。此外,由于中国服务业领域市场化改革滞后引发有效竞争不充分、服务供给不到位,加上社会保障体系覆盖的公共服务不全面,还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医疗、教育、电信等价格过高。第四,创新要素推动作用日益增强,但要素流转服务体系有待提高。近年来,中国金融保险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发展的贡献作用日益显现。但现阶段中国知识、技术、人才等高级生产要素还不能在更大范围内流动与重组,创新成果的开发利用机制也不健全,创新要素配置效率与方式也需要改善。

(三)多重因素导致中国服务经济发展滞后

1.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服务经济发展基础不牢固

目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阶段,经济仍在发展中,但水平并不高,对于服务经济的发展壮大支撑不够。一方面,从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经济发展还是依赖以大规模工业投资为主,其工业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仍将维持一段时间,特别是很多地方政府为了绩效考核,而特别强调本地区GDP的增速,而GDP增长又主要依靠工业投资;另一方面,中国城市化集聚效应尚弱,城乡整体还是呈现二元经济结构的特征,2010年中国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为3.23∶1,已经是世界上收入差别最大的几个国家之一,情况已经非常严重。按照一般规律,城市发展较快的地区会率先进入服务经济阶段,但从全国范围上看,城乡二元经济格局会延长中国工业化进程,进而推迟中国服务经济发展进程。

2.居民实际收入较低,服务经济发展的需求支撑不足

中国人均GDP已经达到了4 400美元,但由于收入分配体制不合理,房地产顽症造成的服务消费挤出效应、公共服务以及社会保障体系较为薄弱等制约因素,中国居民消费率从1978年的48.8%降至2010年的33.8%,下降速度之快让人担心,这种状况说明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减弱,居民消费水平比较低。尽管从总量上来看,中国居民服务性消费在增加,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在服务性消费支出上,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的差距相当明显,服务消费的支出作用还很弱,制约了消费服务业的发展空间[5]。

四、中国服务经济发展趋势

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过程来看,它有以下几个趋势:从规模特征看,服务业的发展速度还在加快,服务业增加比重与就业比重都在明显的上升,且这种上升的态势还在继续,服务业超过工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与支柱;从结构特征上看,以金融、信息、商务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业与以教育、文化、医疗等为代表的服务业先后成为服务经济发展的主导;从服务业的渗透功能看,产业结构服务化、就业人口服务化、制造业服务化进程持续推进,服务经济取代工业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直至进入服务经济时代。

(一)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将促进产业结构的服务化

未来10~20年,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人均国民收入稳步增加,经济总量将从2010年的39.8万亿元上升到2015年的55.8万亿元,2020年的78.3万亿元(年均增长7%),人均GDP将从2010年的29 748元上升为2015年的45 771元、2020年的67 252元。2020年,中国人均GDP将超过10 000美元,经济持续增态势将拉动居民拥有的财产性收入加速增长,用于社会保障体系的公共财政投入持续增加以及文化与旅游消费的迅猛发展,进而推进经济结构与消费结构的快速升级以及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与就业比重的稳步提升。

(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与“农民市民化”的实质推进,将有利于消费服务化与服务业集聚发展

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对于城市发展的思路已经确立,即以大城市为依托,辐射周边的中小城市,形成有较大影响力的城市发展群,实现大、中、小城市的协调发展。按照保守估计,中国城市化率将从2012年的52.57%提高到2015年的56.2%,2020年达到58.2%。城市化进程将带动1亿多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随着未来农民工“市民化”提上日程和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成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主体,将增加对居民服务尤其是公共服务的消费需求,有效促进居民服务消费市场的蓬勃发展。同时,中国正由中下等收入国家向中上等收入国家转变。随着收入的增长以及消费结构的快速升级,居民对于发展型、享受型的服务类消费需求将大大增加,特别集中于对养、住、行、乐等方面。

五、中国服务经济发展战略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构建现代服务业主导的产业体系为目标,坚持引导需求结构、优化供给结构,大力实施创新战略、聚集发展战略等,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作为中国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来实现。

(一)中国发展服务经济的战略

1.创新战略

创新是经济发展、产业竞争的驱动力。服务经济是创新型经济,服务业发展的灵魂是创新,服务业发展的重点在于要适应中间需求与最终需求的变化。现代服务业包括了制度的创新、技术的创新、管理的创新、市场的创新以及过程的创新、形态的创新、组织创新等。现代服务经济中,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其竞争力取决于创新能力。因此,发展服务经济必须将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将创新要素融入整个服务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2.集聚发展战略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中提到,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并参与国际竞争,必须要让产业集聚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服务业发展也是如此,它的发展需要服务产业的集聚来实现。现代服务业的一大特点就是高集群性,所以,在大多数国家或地区服务业集中于现代化的大都市中,甚至集聚于城市的中心商贸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产业的集聚非常重要,要重视引导产业的聚聚,培养产业集群,发挥大城市、都市群的作用,建设城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功能区,通过将相似功能的服务产业集聚发展,发挥其规模效益。

(二)中国发展服务经济的战略重点

选择以特大城市、大城市、大中城市为中心作为发展服务经济的重点。特大城市、大城市、大中城市在现代服务业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通过发展信息化技术,将知识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在这些城市重点发展。同时在这些城市或都市圈中,诸如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这三大城市群,要根据城市不同的特点,利用并引导其发挥本地区的优势,集中资源发展特色服务业,增强城市、地区间的互补,形成区域网络有机体系。围绕着这些重点地区、除直接带动这些大城市以及城市群以外,要适时地带动周边中小城市、领域,注意培养发展服务业的环境,升级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最终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良性发展。

(三)中国发展服务经济的战略对策

1.加强政策研究,调整支持服务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基调

发展服务经济要将加强对战略、规划、政策或是试点试验研究放在首要的位置,特别是近期在全国范围内加强对服务业发展现行政策落实的检查,找到影响政策实施的重点与难点,对近年来各地、各部门发展服务业的政策创新进行总结,对妨碍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进行系统的分析。在此基础上,顺应中国经济转型的发展要求,逐步调整产业政策支持服务业发展的基调,坚持服务业与制造业并重发展、服务业适度优先,将发展服务业作为中国经济转型的动力,着力使产业间融合,经济服务化、服务产业化。发展服务业要鼓励创新,特别是制度创新,要适时调整产业政策支持服务业发展的方向,剔除不适应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发展现代服务业还需要各地区、部门开展试点试验,加大财政等支持力度,在国家层面上应该尽快调研并出台系统的支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

2.加强、注重服务业开放的水平与质量

中国发展现代服务业,开放是非常重要的,要鼓励竞争、平等地对待外资,鼓励跨国公司进入形成“鲶鱼效应”,提升中国服务业的效率与竞争力[6]。在利用外资上,不能急于求成,需要给予外资更多的帮助,希望他们进入中国服务业的高端领域,从而提升中国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要加强国际服务业外包基地建设,将此作为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强化支持政策。将鼓励发展服务贸易、提高其水平与发展质量放在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的突出地位。中国服务业参与国际合作可以通过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与发展服务贸易,吸引与凝聚国内外优质发展要素来实现。同时要建立内外资企业公平竞争、合作的环境,将扩大对内开放放到扩大开放的突出位置上。

根据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规律,服务经济已经在产业结构升级中占据了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高端位置。对于中国来说,也必然要进入服务经济时代,虽然目前服务经济在中国的发展仍然不快并且存在很多问题,但这种趋势不容改变,必须从思想上、政策上和具体措施上为服务经济的发展提供条件,这样中国才能完成经济发展质的飞跃,才能真正成为世界经济强国。

参考文献:

[1] 张祥.服务经济的发展规律和特征[J].江南论坛,2011,(3):56-57.

[2] 林锋.上海发展服务经济的税收支持政策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10,(3):46-47.

[3] 裴长洪.加快发展服务业的六项改革任务[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35-37.

[4] 夏杰长,欧阳文和.推动地方服务业大发展的十项举措[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4):66-68.

[5] 李俊男,陈龙飞,韩磊.谈金融危机给中国服务业发展带来的机遇[J].商业时代,2009,(29):28-30.

[6] 程大中.服务业发展与城市转型:理论及来自上海的经验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9,(1):5-7.

猜你喜欢

服务化服务业经济
制造企业服务化程度、服务化模式和服务化收益研究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自动化正悄然无声地重塑服务业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制造业服务化发展战略研究
服务业:从一二三到三二一
制造服务化发展战略
2014上海民营服务业50强
2014上海服务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