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声在民族声乐中的运用

2014-08-02陈林

艺术评鉴 2014年12期
关键词:声乐艺术民族声乐美声唱法

陈林

摘要:实现中华民族艺术文化创新的手段是在借鉴西方演绎手段的基础上,取其精华,推陈出新。为此,要全面认识到西方的演绎手段,在表现民族艺术作品,展现民族情感时的优点与弊端。

关键词:美声唱法 民族声乐 声乐艺术

一、民族声乐的起源及发展

我国民歌在自我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可以说在我国声乐发展史上,民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与戏曲、曲艺、以及说唱艺术,互相学习、互相影响、共同进步。见证了我国民族声乐历史的整个发展历程。民歌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一种认识上的抽离,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有两个特性,一是集体创作性,另一个是口头传唱性。它根植于富饶的民间音乐沃土。简练的音乐语言,生动、形象。1956年5月2日,时任国家主席的毛泽东,提出了“双百方针”。在此鼓舞下,我国从事音乐创作的广大艺术家们,积极投身对音乐的创作以及演绎中去。一时间音乐艺术之花开遍神州大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更是促进了我国声乐艺术的发展。在改革开放思潮的涌动下,中西方文化进一步交流,声乐艺术也进一步发展。借鉴美声唱法演绎我国民族声乐作品的行为,渐入普通人心。与此同时,国内的声乐艺术创作者积极汲取西方声乐演绎的营养成分,丰富自身的民族声乐艺术,并且收到鼓舞人心的效果,极大的推动了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

二、美声唱法在民族声乐中的应用

(一)气息的运用

气息的正确运用不仅能够减轻表演者的表演疲劳,而且能够将艺术作品蕴含的真实情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在以往的民族唱法演绎中,大多数的表演者都不能够很好的运用气息。因此,在表演的初始阶段就不在状态,无法与观众产生情感的交流与共鸣,给观众以底气不足,散漫的感觉。在融入了西方美声唱法的元素后,演绎者在对民族声乐艺术作品进行演唱的时候,不仅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气息的走向,而且表演者通过作品与观众产生了高度的情感的交流。之所以能够实现用美声声乐语言来表现民族声乐的情感,是因为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创作者在对民族唱法进行创新时,立足于民族自身声乐独特的表现手段,并完美驾驭美声唱法中的各种演绎手段。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注重对气息运用的教授与训练,力求演奏过程中气流的急缓、轻重、渐变都能把握的恰到好处。

(二)咬字唱腔的运用

民族艺术的美声表现语言,源自于意大利歌剧。演绎者在用西洋美声来演绎中国民族声乐作品的时候,不能够很好的保正在整个表演过程中既能声音通畅,又能咬字清晰。因此,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在对民族声乐作品用西洋美声来演绎的时候,要求要提起软腭,并立起后咽壁,以此形成一个稳固的咽腔,供稳定的气流。

(三)共鸣的运用

以往的传统民间唱法中注重对局部共鸣的实现,以口腔共鸣技术为主。在借鉴了欧美唱法中的混合共鸣表现手段后,我国声乐教学实践要求要将喉咙打开,稳定气流通道,抛弃以往在演唱民族声乐作品时的卡、挤、压的演唱程式。全面调动共鸣腔,实现发出声音音色的圆润。通过对声音音区的控制,达到对真假声使用比例的调控,进而实现发出声音与胸腔、口咽腔以及头腔产生共鸣,使发出的声音色彩绚丽多变,并传递到更远的地域。值得注意的是,在追求不同的表演风格的时候,对共鸣腔的调用,要从作品的实际情况出发。因此,实现了美声演绎手段的科学性与传统民族演绎手段的特殊性的高度统筹。

三、民族声乐发展道路上改进之处

(一)借鉴认识上的不足

在演绎方式上,西洋美声注重混合共鸣,重视歌唱感的整体性,在实际表演的时候采用的是全共鸣,这种全共鸣的特点是:音量大、音色高昂、饱满圆润而不失穿透力。美声唱法对发声的要求是:自然、高亢;对音色的要求是,清脆、滑美。并且要求要有恰到好处的共鸣以及圆滑的连贯音。另外在起音、滑音、持续音装饰音以及收音等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总而言之,所有的手段都是在烘托表演内容的华丽,表演场面的宏大。

(二)多元化的发展不失改进之处

中国的民族声乐文化是 56 个民族共同的智慧结晶,是各民族独特的民族文化、民族情感以及民族精神的集中反映。西北“信天游”的高亢广远而不失委婉环转;“花儿”的自由活泼生动形象而不失高亢激昂;江南小调的绵柔温婉而不失细腻情感。

四、民族声乐不足之处的应对策略

(一)多元化全面发展,走向世界

中华民族声乐是历代先贤经不懈努力与艰苦卓绝的斗争发展而来的,是集中华各民族的智慧结晶而成的。因此,继来者在继承和发展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时候,要坚持多元化发展的这一理念。这是对过往者的尊重,也是留给子孙后代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回望过去的同时,引发对民族声乐未来的展望与思考。力求推动中国民族声乐艺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感受中国声乐艺术的魅力。为此,我们要保持高度的谦虚态度与学习精神,立足民族自身文化的基础,汲取世界民族文化的营养,丰富发展自身民族声乐艺术;学习西方先进的演唱方法、表演程式、演绎手段;完善国内民族声乐理论体系的同时学习西方的声乐理论。用正确的思想指导人们对声乐艺术的实践,为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注入新鲜血液。

(二)运用科学的演唱技术

虽然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但是从演绎手段以及演绎体系方面来说,还不够完善。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们投身对民族声乐艺术演唱体系的完善与发展中去。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使得民族声乐艺术家能够将美声唱法的优点为我所用。与中国传统演唱技巧不同的是美声唱法在强调吐字清晰的同时将什么放在第一位,注重声音的饱满、通透、圆润、清纯、松软、活泼、绵柔。以声传情,声情并茂。对咬字的处理,既要考虑到发生又要兼顾行腔。所以,在具体的声乐学习或是实践中,对咬字的处理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表演者要加强自身民族文化的修养力度。除此之外,对其他民族的声乐作品也要多加练习,特别是某些具有民族音调特色的中国声乐作品。以此实现用美声演唱手段的表现程式,来反映民族声乐作品的情感。

参考文献:

[1]马菲.美声唱法对民族声乐的影响[J].中国成人教育,2011,(04).

[2]陈岳琴.美声唱法下民族声乐演唱的科学性[J].楚雄师范学院院报,2009.

[3]李小贰.民族声乐演唱艺术[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

[4]施启龙.中国民族唱法发展的新思考[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04).

猜你喜欢

声乐艺术民族声乐美声唱法
频谱分析在美声唱法教学中的应用
研究美声唱法发展史对美声学习的启示
当代美声唱法教学多元化模式的思考
审美定位在声乐演唱教学中的重要性探析
声乐艺术中唱法跨界问题研究
多元文化格局中的民族声乐教育
民族声乐的演唱风格与方法
探究我国音乐发展的“多元化”
声乐艺术唱法及其跨界问题探讨
民族声乐演唱中的基本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