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族音乐的传承发展谈合唱民族化
2014-08-02李红玲
李红玲
摘要:本文从民族音乐的传承发展角度作为切入点,将民族音乐合唱化和合唱排练的民族化两者的复杂关系进行分析,引出合唱民族化的必要性以及建议。要想让合唱艺术能够有着更为广阔的发展道路,那么只有将合唱艺术凝聚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和民族特色的文化根基之上,在世界文化社会化的大环境下,不断提升中国合唱水平和地位,从而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民族音乐 民族音乐合唱化 合唱民族化
一、民族音乐的传承发展
中国是个多民族、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的国家,几千年来,民族音乐如同一颗顽强的蔓藤,以其特有的生活方式延续着它的生命。
从黄帝时期开始,历代歌舞大曲,通过民族大融合,文化的交流往来,音乐文化开始高度发展,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说唱艺术,正式形成,瓦舍、勾栏也开始伴随经济的发展成为了专门的音乐表演场所,新兴起来的杂剧、南戏开始出现了独唱、对唱、合唱各种演唱形式,这些艺术品种的出现为以后音乐的发展打下了深厚的根基。元曲的表演也越来越好,在人物的性格、心理特征,故事情节的刻画等方面达到了技艺十分精湛的程度,明清时期,戏曲逐渐发展成人物场次增多的“传奇”。到清代由四大声腔——高腔、皮黄、昆山、梆子最后发展为京剧。
民族音乐发展到了近代,鸦片战争的一声炮响,打开了中国封闭的国门,同时也为外来的音乐的长驱直入开辟了一条宽阔的道路,中国在合唱音乐上大量学习西方,民族音乐受到了外来文化的严重冲击,特别是文革时期,学院都停止了教学工作,文艺活动都被“阶级斗争、革命化”代替了。艺术的内涵都为赞颂党,歌唱社会主义所替代,传统的民间音乐的发展更是受到了极大地限制。改革开放以后,通过开放思想,拓宽创作思路,慢慢地学习西方优秀的文化,同时不忘本国的称之为“根”的民族音乐,中国走向了中西音乐结合发展共同进步的道路。
二、民族音乐合唱化与合唱民族化
(一)民族音乐合唱化的必要性
1.多声思维发展趋势的需要
当西方交响乐响起时,人们立刻就被它博大、深沉的强大气势慑服、震惊。惊叹世界上竟会有如此精妙绝伦、深刻触及人类灵魂的音乐。多声音乐的魅力使得作曲家们的创作灵感如泉水般在喷涌,世界的大同和各民族文化的交流的大环境下,文化全球化是全人类共同的愿望,也是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作为不断发展的中国音乐,多声思维将是一个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作曲家们根据中国作品的特点,深入挖掘中国民歌自身的创作特色,突破了西方作曲的条条框框,在参照西方的前提下大胆创新,从而创作出了极具中国特色的合唱作品。
2.合唱排练是一种有效的民族化传播方式
合唱相较于别的音乐传播活动来说,是一种参与面极广、参与人数众多的艺术形式,各大城市现在存在非常多的专业或者非专业的合唱团,据中国合唱协会的统计,我国定点定时排练的常年社会合唱团高达500多个,并且还有数以万计的以单位形式存在的合唱团,这些合唱团风雨无阻的进行排练,演唱了大量由民歌改编的合唱曲目,这样的活动形式成为了发展和传承民族音乐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通过合唱这种形式,增加了民歌传唱、民族文化普及的力度,传承了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同时向世人展现了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以及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3.音乐多元化发展的需要
中国的民间音乐一直都是以其横向的旋律美让人无比赞叹,作曲家们通过各种将采风得来的音乐素材,利用自身的精湛的作曲技巧,创造出了独具民族风味的曲调,向人们展示了民族的生活状态和民间文化,神奇的旋律让听众深深为此折服,可是他们并未因此而停滞不前,在西方这一多声思维的启发下,作曲家们独具匠心的将民歌原型中的特色音调和西方的立体和声思维相结合,创造出了充满民族魅力的合唱改编作品。
4.传承形式多样化的需要
当今社会音乐呈现出一种多元化发展的状态,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也显现出这一特点,单旋律的演唱形式已经发展到通过多声思维的合唱音乐这种形式来进行推广,民族音乐合唱化是传承形式多样化的需要,民间音乐通过个别歌手或者群体齐唱音乐形式的传播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岁月,西方多声思维的出现启示作曲家们利用民族音乐合唱化丰富了音乐的形式,让民间音乐的传承不再单调,呈现出多元化发展。
(二)合唱民族化的必要性
1.民族智慧的根——民族音乐
不可否认,近年来,我国的合唱事业在国际合唱赛事的推动下有了较大程度的发展,可是我们创作的合唱新作品还是有限,特别是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受到了强大的冲击,在没有取舍地照搬西方的极端学习方法之下,人们很少扎根于本土,断章取义地学着国外的皮毛,这种学习破坏了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因此民歌合唱改编具有极其重要的积极意义,同时我们民歌中所具有的深刻而丰富的精神内涵也要求我们必须在合唱事业不断发展的前提下,要进一步地挖掘民族音乐内涵,要想我们的合唱事业获得长足的发展,就必将极具魅力的民族音乐语汇运用到合唱的改编事业上来,立足于本民族音乐文化,根据各民族的的不同的文化背景,语言,审美和风俗习惯将民族音乐改编为合唱,这样的合唱音乐才能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合唱因为民族智慧的支撑,其发展之路将会越来越宽广。
2.合唱内容丰富的需要
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受到地域环境、民族心理、经济结构、宗教信仰、民间风俗等因素的影响,民间音乐在音乐风格上呈现出显著的差异,将其进行合唱改编正好给了合唱改编一个巨大的丰富多彩的作品内容原型宝库,独具各民族特色的合唱作品发展前景和视野将更加的开阔,中国合唱事业形势一片大好。
三、关于合唱民族化的几点建议
在当今这种世界文化多元化的大文化前提下,如何做出本国民族的特色,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民族音乐体现了民族的文化,将民族民间的音乐进行合唱改编,这有利于我们的民族文化走上世界的舞台,让我国传统的文化在世界多元化的潮流中独树一帜,大放异彩。
(一)作品民族化
1.作品的挖掘
中国这个幅员广阔的版图上生活着56个独具自身特色的民族,这种差异性造成了民间音乐的丰富多彩,作品想要达到民族化,一定要做好采风工作,不能只是纸上谈兵,作曲家们需要走进民间,做到大量大范围地亲身考察民间音乐的原型,用高科技的形式最准确的记录保存民间音乐,以供以后音乐的传承和改编。
2.作品合唱改编
将民族作品改编成为合唱曲目,我们必须要深入地走进我们的各民族的生活,真切感受各个地域的文化根源,对民族民间音乐素材进行改编、创作,应该是建立在尊重它、认识它的基础上。将中国作品进行改编,要深入地挖掘各民族的音乐特色音调,将单旋律的歌曲结合西方的丰富的作曲技法,将它编配成为一首适合我们合唱团队演唱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合唱作品,一方面,立足于我们传统的五声音阶,保留原民歌中的特色的音调特性和内在的神韵,另一方面,树立与中国不同的和声式思维,从纵向上把握曲子的创作,从而创作出既不失中国民族特色又有整体艺术合唱思维的合唱作品,全方位地展现作品的魅力。
(二)排练民族化
1.民族特色音调在演唱方式上的体现
民歌的旋律与地方方言音调有着很密切的联系,在歌曲创作上,作曲家们为了保留音乐作品的民族风味,许多旋律的走向是根据方言的语音语调来创作的,指挥家们为了凸显这种民族的特色,在唱法上会做一些特殊的处理,有些字音会用方言的方法来进行演唱,而不再是强调西方合唱声音的和谐。这样的处理也就大大的丰富了作品的表现力,展现了民族文化与歌曲间特殊联系。
2.排练民族感觉的体验
在排练的过程中,对于一些极具民族特色的作品,为了加深合唱团员对于作品的理解,有些指挥会采取一些方式来增加合唱队员对作品的感受,情景的创作方面,为了创造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排练之前,不断地反复聆听作品,感受作品的意境,或者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带领合唱团来到歌曲的发源地,感受当地的民俗风情,获得最直接的体验;乐器的使用方面,为了增加民族的特色,可以用当地的特有的乐器伴奏来增加作品风味。
3.民族文化知识的普及
合唱的排练的过程是人与人面对面交流的一个过程,在此形式下合唱队员受益良多。对于民间音乐改编的合唱作品,指挥应深度地挖掘作品的中的民族因素,将民族音乐的博大精深通过合唱指挥的第二次加工创造,使作品更加的富有感染力,从音乐的本体上来提高了合唱队员学习的兴趣,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从而使得音乐本身产生传播的生命力,自己蓬勃发展起来。另外,合唱团成员在参与合唱排练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查找资料,合唱指挥老师在排练时的知识普及,让民间音乐的相关知识以直接而快速的方式在民众之间传播开来,民间音乐通过改编而成的合唱曲目,经由合唱团排练的方式也得到了普及!
随着中国这股日渐强劲的中国合唱势头,传统音乐文化完全可以借助这场东风再来一次民族化的高潮!合唱音乐民族化发展道路是艰巨的,同时也是意义非凡的,作为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着我们有义务和责任去保护与传承这一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深信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带着我们的的憧憬,民族合唱将走向世界的美好明天。
参考文献:
[1]韩德森.合唱与指挥教程[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丁岩.合唱《嘎哦丽泰》的改编手法及指挥处理[D].武汉:武汉音乐学院,2009年.
[3]杨立军.中国民族声乐演唱风格的衍变乐府新声[J].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2,(04).
[4]刘宇田.湖南民歌及民歌音调创编的合唱作品分析与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5]黄波.刘孝扬改编的流行音乐合唱作品分析与研究[D].武汉:武汉音乐学院,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