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实施班级文化建设

2014-08-02赵晶晶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14年7期
关键词:班级文化新课改班主任

赵晶晶

【摘要】班级文化是班级内部形成的独特价值观,是班级共同思想、作风、行为准则的总和。它是班级的灵魂所在,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成为了班级健康向上发展的动力和成功的关键,不仅能为学生的素质发展创建良好的氛围,还能为形成一个勤奋向上充满活力的班集体起到桥梁纽带作用。本文围绕新课改要求,从班级文化的特征、班级文化的培养、班级文化建设的措施三个方面来阐述新课改条件下的班级文化建设实施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为班主任在新课改条件下的班级管理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和方法,实现新课改的教育教学目的。

【关键词】班级文化;功能;建设;班主任;新课改

班级文化是一种个性文化,代表着班级的形象,体现了班级的生命。它是班级全体师生共同创造的财富,是全体师生共同劳动的结晶,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系统工程。因此,班级是一个选择、传递和聚合社会文化的文化实体。班级文化建设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一种特有的教育力量,渗透于一切活动之中。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必须紧紧围绕育人的总体目标、紧扣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努力为学生构建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张扬的班级文化,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建立起一整套价值取向、行为方式、语言习惯、制度体系、班级风气有机融的班级文化,是新课程改革中我们每一位班主任所要思索的问题。结合本人工作实际从以下几点对如何创建一个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进行简要阐述。

一、班级精神文化的特征

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成员共同精神追求的集中体现,它是一个整体的动态的统一运作系统,其最终目标是使班级成员在班级文明的熏陶下自觉塑造自我,成为具有高度精神文明和全面发展的人。它有以下几个特征:

1. 方向性。学生一旦置身于班级集体的文化氛围之中,他们的思想观念就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日积月累就会形成一种与班级文化相融合的价值观。

2. 民主性。“以人为本”已成为班级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学生的民主意识渗透在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达到“以激励人的自主发展为旨趣,以教育、爱为核心和基石,以正确认识人、尊重人、开发人的心智和提升人的道德为指南”的目的。

3. 凝聚性。班级的精神文化作为一种“软文化”弥漫在班级的各个角落,能在班级成员的心理上产生巨大的内在激励作用,增强班集体的向心力和归宿感。

二、班级物质文化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对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根据马斯洛动机理论可以知道:一个人的行为都是由一定动机引起的。动机是推动个体活动的动力,是行为的一种内在原因。他随着个体的发育成长会逐步出现从低到高五个层次的需要,其中最基础的是生理和安全的需要。在满足这种基本生理需要之后,更深层次就是一种归属与爱的需要。只有让学生对班级有归属感,才能使班级在个体的力量之上向前发展,要产生这种归属感,又必须使学生对这个班级有种认同感:他能否接受这个班,取决于他在这个班级中能否按他的理想发展,能否满足他在生理和心理发展过程中需要汲取的营养,这包括必要的人际关系,是否受到必要的尊重,是否被别人认可等属性。[1]

(二)培养学生对家的责任感和义务感

仅仅让学生对班级有一种融合的感情归属,只能使班级很团结。要使班级向前进一步发展就应该让学生肩负起作为集体一员的责任意识。一个人缺少进取心将会碌碌无为,一个班级如果不能对自己的纪律、班风、学习等方面提出高标准和严要求,是不会形成自己独特风格的,这种群体精神是由个体对同一目标的认可凝结而成的。

(三)通过人格塑造完成素质教育任务

教育归根到底是塑造具有健全人格和心理的人,而不是培养一批考试机器,或是只知道学习而不知道艺术与生活的人。马斯洛动机理论最高层次是自我实现的需要。作为一名学生,能够在班级里做到自我管理、自我激励、自我追求的统一,说明他的自我意识能够令他实现自我价值。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把学生从考试中拯救出来,回归到一种能力的培养。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能够在班级生活中实现自我意识的价值所在,拥有健全人格,我们的素质教育才能称之为成功。

三、班级物质文化的建设的措施

班级物质文化建设,着重在“文化品位、现代气息、人文精神”,着眼于班级总体布局的和谐统一,着眼于物质文化氛围对学生的熏陶和感染,以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班级物质文化建设的原则是:力求朴素、大方,适合学生,突出班级特点。[2]

1. 建立健全的班级制度,包括班级公约、奖惩制度、值日生制度等,以此约束学生的言行。创造一个卫生、整洁的优美环境。干净的教室不是打扫出来的,而是保持出来的,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主人翁的责任感——“教室就是我的家”。

2. 营造充满人文气息的物质环境。物质环境的营造要符合其育人环境的特点,表现出庄重、严肃的学习氛围,力求典雅大方、简洁明快、活泼安宁,使人一走进教室就感受到一种特有的精神文化氛围,精神振奋,心情舒畅,产生奋发学习、开拓创新的欲望和热情。优美的班级物质环境,具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特点,把教室建设成一个“愉悦的场所”,给学生一种高尚的文化享受,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自然而然地受到暗示、熏陶和感染,增添学习生活的乐趣和动力。

3. 制定富有特色的班级口号、班风、班训等,努力营造健康向上、富有成长气息的班级文化氛围。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培养班级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发挥每一位学生的创造力,积极参与班级布置并定期更换,让每一堵墙都“说话”,形成班级良好的物质文化环境。[3]

4. 建立班级岗位责任制,实行岗位轮换制度,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班级的管理中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鼓励学生发挥主人翁精神。

5. 定期组织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班级凝聚力。

6. 畅通信息反馈网络。在班级制度实施的过程中,班主任必须对班级情况进行全方位的了解。为此,应建立一套立体的全方位的信息反馈网络,以全面了解各个学生的情况,全面了解班集体的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或制订新的管理目标,完善原有的管理制度。[4]让学生参与到制度实施的过程之中,根据具体情况,由全班同学共同讨论制度的实施。

7. 形成一个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过程评价机制。为惩戒歪风、激励后进、奖励先进,应形成一套以学生自主診断性评价为主、班委成员集体诊断性评价为辅的评价机制,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肯定与激励的评价机制中健康成长。[5]班级内的各个成员在学习、活动、生活、劳动等各方面的点滴成绩都作为评奖的依据,定期评比,让学生都有成功机会,班级不再是只有几颗“紧随月亮的耀眼星星”,而是形成“群星闪烁”的局面。

杜威说过,“学校是一种特别的环境,它用专门的设备来教育孩子”。假如说学校是教育的“社会”,那么班级就是教育的“家庭”。班级文化是一门潜在的课程,是无形的教育力量。因此,我们应高度重视班级文化建设,为班级文化建设创造更多的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 马斯洛. 动机与人格[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3~18.

[2] 李学农. 中学班级文化建设[M].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72~77.

[3] 吴康宁. 教育社会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278~280.

[4] 胡定荣. 课程改革的文化研究[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5.

[5] 波帕姆. 促进教学的课堂评价[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2003:15.

猜你喜欢

班级文化新课改班主任
如何做好一个班主任
新课改下关于学生减负的几点思考
夸夸我的班主任
借“文化三宝”促“班级文化建设”
班主任
新课改下的幼儿教育策略初探
建设班级文化,增效班级管理
班级管理问题与应对策略研究
独立学院班级文化建设探索与实践
高中班主任的自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