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地区“教育致贫”原因探析
——基于黔南、恩施“教育致贫”与延边“教育致富”的对比研究

2014-08-02田晓红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4年1期
关键词:助学民族政策

苏 芮 田晓红

(1.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湖北武汉 430074; 2.中南民族大学 湖北武汉 430074)

民族地区“教育致贫”原因探析
——基于黔南、恩施“教育致贫”与延边“教育致富”的对比研究

苏 芮1田晓红2

(1.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湖北武汉 430074; 2.中南民族大学 湖北武汉 430074)

“教育致贫”是目前中国民族地区脆弱性贫困的突出问题。文章以民族地区“教育致贫”现象为主题,以贵州黔南布依族自治州贵定县、湖北恩施土家族自治州建始县为调查对象进行入户访谈,结合从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回收的相关数据作对比分析,探讨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致贫”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并针对问题成因,就中国民族地区教育问题的相关政策提出建议:加强地区经济建设,增加居民收入;实施民族地区教育结构优化,提高教育质量;扩大教育资助帮扶范围,加大高中阶段教育帮扶力度;加大教育帮扶政策和理财意识的宣传力度;出台民族地区大学生回乡服务抵偿国家助学贷款的相应政策;端正对待教育的态度,提高家庭教育决策的科学性。通过一系列政策的引导,促使“教育致富”,使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平稳发展。

民族教育;教育致贫;教育致富;对比研究

教育一直被认为是传授知识、提升素质、提高经济和社会地位的有力武器,“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更是把教育放在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然而,教育改革后却有一些地区陷入了“教育致贫”的恶性循环。为分析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致贫”的问题,笔者针对贵州黔南布依族自治州贵定县、湖北恩施土家族自治州建始县进行了200份问卷调查和35户入户访谈,并将得到的数据与“教育致富”的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164份问卷调查数据相比较,从风险投资角度、人力资本角度以及教育收益角度分析为何中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出现“教育致贫”现象。

一、民族地区“教育致贫”现象

所谓“教育致贫”就是在有限的可支配收入范围内,子女的教育支出导致了家庭在经济上难以维持基本生活的状况。据《2005年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指数研究报告》显示:教育为城乡居民致贫的首要原因。文章根据此次调研回收的数据,运用SPSS软件分析得出“教育致贫”的地区具有以下现象:

(一)家庭对个人教育投资比重大

教育是一项风险投资,尤其是个人教育投资。个人教育投资是指个人因受教育而支付的实际成本和机会成本。当投资比重过大时,一旦有预料不到的事情发生,家庭很容易陷入被动,从而导致贫困。此次调研数据表明:黔南与延边地区的教育支出数额并无显著差异,但黔南地区教育支出占全年家庭支出的71.68%,延边地区的教育支出仅占家庭全年支出的35.65%,两者有显著差异(P=0.000<0.01),如表1所示。

表1 黔南、延边两地家庭收入、教育费用、支出比重的方差分析

(二)支付教育费用有困难,对教育帮扶政策缺乏了解

黔南地区96.7%的被调查家庭支付教育费用有困难,而延边仅41.1%的家庭认为有困难,卡方检验P=0.000<0.001,有显著差异。国家对民族地区均有一定程度的教育帮扶政策,但政策的落实情况也受当地居民对政策信息知晓程度的影响。恩施98%的家庭没有听说过政府有关教育方面的补助,大部分家庭在支付费用有困难时选择向亲戚借款,很少有家庭选择助学贷款,理由是“名额有限,没有关系不会给咱们”,访谈中唯一了解并运用了国家助学贷款的人竟是家境相对富裕的商人;而延边68.9%的家庭都清楚当地政府的教育帮扶政策,53.5%的家庭在支付教育费用有困难时选择国家助学贷款以及政府帮助,且因支付不了学费而辍学的比率为0。

表2 支付教育费用不够时,您会

(三)在意教育的生产价值而忽略消费价值

教育消费同时具有生产价值和消费价值。教育的生产价值是指通过对教育的消费能形成人力资本,增加个人的人力资本存量,提高人的劳动生产率,从而对人的职业、就业和收入产生积极影响。教育的消费价值是指在人的一生中由教育所带来的非货币回报,它不仅包括学生在学校期间所享受到的非货币性满足,还包括为将来做贡献的消费,如家庭生产效率提高、拥有更多闲暇时间等。恩施地区约75%的家庭只在意教育的生产价值,认为“如果没有回报,不如不读书”,访谈中黔南、恩施家长表示该地区大学升学率低,孩子虽有了高中文凭却没有一技之长,外出打工的待遇与初中毕业生几乎没有差别,正因为如此,建始县龙坪乡有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读完高中未考上大学后再读职高,且家长均认为读高中是浪费了三年时间和金钱,还不如不读高中;延边地区50.9%的家庭不在意教育的生产价值,认为“学必有所用”。

二、民族地区“教育致贫”的原因探析

(一)教育投资收益的滞后性使得“教育致贫”具有时段性

教育投资不同于物质生产的投资,其收益具有高效性、间接性、滞后性和广泛性。其中收益时间的滞后性,一般表现为:一个初中生花费9年时间,高中生12年,大学生16年,研究生花更久的时间,在读书期间只有投入没有产出,投资效益只有在完成教育周期后才能逐渐显现出来。由于教育收益的滞后性,“教育致贫”现象可能只是暂时的,一旦家庭里所有的孩子都已完成教育并参加工作,无论工作是否满意,教育致贫现象都会有所缓解。

(二)过度在意教育的生产价值导致“高中无用论”

“唯有读书高”的传统观念强化了教育的附加功能,民族地区贫困家庭希望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强烈愿望使教育的功能被放大,但是教育投资收益具有长期性、滞后性和风险性,教育的层次、接受教育的时间、教育的投入并不一定与教育收益成正比。由于民族地区教育水平低,导致大学升学率低,即使家长为高中教育投资了大笔费用,也只有小概率考上大学的机会作为投资回报,而在大部分家长眼里,普通高中的唯一作用就是衔接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如果上了高中却没有上大学,则读高中没有任何价值。

(三)高中资助空缺是大多数家庭“因教致贫”的开始

如今义务教育已得到普及,高等教育亦有国家助学贷款支持,作为衔接阶段的高中教育却缺乏相应的支助政策。全面实现农村义务教育政策的普及是最近几年才完成的,很多学生未能赶上免费政策,却要在高中阶段继续支付昂贵的学费,其小学初中的教育费用早已支出,家庭也因此陷入贫困,而且高中阶段的教育费用使家庭的负担更重。

(四)政策变动直接影响家长对教育投资的风险决策

风险决策理论中的前景理论采取了对现实经济活动描述的方式,它从人们的行为心理特征出发,认为人们在不确定条件下选择的判断标准是损失或收益,并不是预期效用,而且人们在收益和损失面前具有完全不同的效用函数。政策的稳定性影响民族地区家庭对教育的投资决策。当政策经常变动时,家长对于教育投资的风险决策相当于在不确定的条件下进行决策,其判断标准就是学费、时间的损失以及可能高于现状的收入。在这样的选择下,历经过政策变动的家庭常常减少教育投资力度,认为“贫困”由外因造成,表现出对现状的不满意;当政策比较明确、收益稳定时,家长会加大投资力度,并认为“贫困”都是暂时的,表现出对现状的高满意度。

(五)解读政策和理财能力弱,错失国家教育帮扶机遇

在支付学费有困难的情况下,很少有家庭选择助学贷款,理由是“名额有限,没有关系不会给咱们”,可见他们根本不了解国家助学贷款运作的流程和要求,没有尝试便放弃了本可以享受的优惠政策。此次采访中唯一了解并运用了国家助学贷款的人竟是家境相对富裕的商人。在提倡政府大力宣传教育帮扶政策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家长理财能力缺失所导致的“不关注”,从而没有适当利用“可用资源”和“脱贫机会”。

(六)“教育致贫”归因的区别性和榜样效应

当家庭付出了金钱却没有享受到理想的教育收益时,倾向于把“因教致贫”归因于政府或政策;而在家庭享受到理想的教育收益后,更倾向于把“因教致贫”归因于当时家庭的经济基础。当周围的人“因教致富”时,会加大投资力度;反之,若周围的人“因教致贫”较多,会导致教育投资的锐减,并对现状表现出低满意度。正因为如此,很多经济落后的民族地区“教育致贫”越来越严重,形成恶性循环。

(七)教育人才结构与经济社会需求结构的矛盾导致“教育致贫”基本由父母买单

凡是“因教致贫”所背负的债务都是在孩子毕业若干年后由父母还清,父母均表示只要不用交学费了便可以慢慢攒下钱来还债,子女毕业后赚的钱能顾好自己,不再找家里要钱,就心满意足了。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家长对人力资本投资收入的不满意。教育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既然是投资就会考虑投资回报的问题。随着高校扩招,国家经济结构和各层次劳动力需求结构虽有变化,也满足不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和就好业的需要。与一般的毕业生相比,低收入家庭子女在就业问题上,除了受整个国家就业大环境的影响外,还可能遇到就业机会不平等的问题,再加上教育结构设置不合理,学校专业与社会需求不一致,导致很多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困难。如此一来,低收入家庭子女在完成学业后无法就业或就业后的工资不能补偿前期家庭对他们的教育投资,使家庭本来在受教育期间所承受的暂时贫困变成长期贫困。

(八)教育投入比例具有一定欺瞒性

中央与地方教育投入的比例应该是地方拨款高于中央拨款;且中央为了保证地方拨款到位,一般由地方先行拨款,确认到位后再进行拨款。然而此次调研所知,事实并非如此。地方的先行拨款往往是“借”的形式,一旦中央拨款下来,学校必须立刻退还政府拨款;换言之,地方拨款的数据统计存在一定的欺瞒性。这种现象也导致了民族地区“教育致贫”的产生。

三、改变“教育致贫”现象的建议

(一)加强地区经济建设,增加居民收入

黔南、恩施以山地为主,地方经济落后是导致“教育致贫”的重要因素。那么发展地方经济就是解决“教育致贫”问题的关键,地区经济发展为教育奠定物质基础,为其长远发展提供动力。一方面,只有地区经济获得发展,当地政府才有充足的资金解决“教育致贫”问题;另一方面,地区经济发展,居民收入增加,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抑制“教育致贫”的发生。

(二)实施民族地区教育结构优化,提高教育质量

民族地区教育在发展过程中暴露出一些问题,教育结构不良、教育质量偏低等现象阻碍了“教育致富”功能的发挥。通过优化民族地区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增办符合较高办学水平的职业中学和高级中学等举措可以增加学生继续学习的机会,同时还可以让部分上大学没有希望的学生能选择适合的职业高中学习一技之长,只要“学有所用”,便可以形成兴办职业高中的良性循环,既可以解决家庭支付非义务教育的经济问题,也可以解决人才结构不合理的社会问题,实现民族地区人口资源向人力资源的转变。除此之外,教育质量较差直接导致教育投资的低回报,从长远的发展来看,提高教育质量是解决“教育致贫”问题的最根本的措施。

(三)扩大教育资助帮扶范围,加大高中阶段教育帮扶力度

由于小学、初中已经实行了义务教育,大学也有国家助学贷款和助学金,但高中阶段却没有相应的国家政策,造成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补助的脱节。正因为如此,很多学生在高中阶段因家庭“教育致贫”而辍学。据访谈居民得知:适当减少高中学费可以缓解家庭的不少压力,以每学期减少500元为最佳,并进一步加大高中阶段的补助,弥补义务教育与大学助学贷款之间的“帮扶空隙”。

(四)加大教育帮扶政策和理财意识的宣传力度

由于调查中很多民族地区农村家庭不知道贷款的流程,也不相信贷款的公平性,所以让每个家庭都了解国家助学贷款的流程和普及性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放宽对社会力量投资教育的限制,为其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加大社会福利组织帮扶政策的宣传力度。除此之外,贫与富的差距本身就在“机遇”之间,家长本身需要具备理财意识,学会合理利用资源来应对贫困。只有这样,才可以与国家的资助政策配套使用,更好地解决“教育致贫”问题。

(五)出台民族地区大学生回乡服务抵偿国家助学贷款的相应政策

民族地区家庭付出高额成本,子女毕业后却处在失业状态中,或者因收入过低导致学生无力偿还助学贷款,仍不能改变家庭的经济困局,在这种情况下,鼓励民族地区大学生回乡服务来抵偿国家助学贷款,在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又可以减轻因家庭教育投入带来的财务借贷负担。在民族地区调研过程中,针对这一设想征询当地政府部门和学生家长的意见时,很多持赞成态度,尤其是家庭贫困的学生家长十分期望国家出台类似政策。同时,逐步完善民族地区的就业政策,针对地区经济需要的农业、林业、水利等专业的大学生,以优惠的条件吸引他们回家乡工作;对于其他专业的大学生,也可以鼓励他们对外宣传家乡,以利于当地的招商引资。

(六)端正对待教育的态度,提高家庭教育决策的科学性

虽然从长期来讲,教育确实是可以致富的,但一个家庭若没有正确的教育理念,不顾孩子的个别差异性,强迫选择大势所趋的教育模式反而不利于孩子的未来发展,也让家庭陷入贫困。个体及家庭应关注自身发展,积极主动了解相关教育信息,减少教育投资的偏差,使教育投资更加理性。

综上所述,民族地区“教育致贫”问题因收益滞后、过度在意生产价值、高中资助空缺、政策变动频繁、个人理财意识弱、教育人才结构与社会需求不相符等原因而日益凸显,相关部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采取相关策略,缓解并逐步解决这一民族地区脆弱性贫困问题,使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平稳发展。

[1]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上)[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2]冯太学.教育经济学视角下的教育消费研究[J].民办教育研究,2009,(11).

[3]杨 震.教育投资收益刍议[J].天津商学院学报,2000,(1).

[4]孙毓泽.风险态度与个体教育、就业的选择——教育经济学的视角[J].教育学术月刊,2009,(5).

(责任编辑:李文玉)

On “Education-caused Poverty" in Minority Nationality Area——Based on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Education-caused Poverty"in South of Guizhou Province and Enshi and “Education-caused Wealth" in Yanbian

Su Rui1Tian Xiao-hong2

(1.Institute of Education Sciences of Wuhan, Wuhan, Hubei, 430074, China;2.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Wuhan, Hubei, 430074, China)

Currently,the education-caused poverty is a prominent problem in backward ethnic areas in China.The paper explores the direct cause and the indirect cause of “education-caused poverty" in ethnic areas in China by taking education-caused poverty as its theme,interviewing people from Guiding County in Qiannan Autonomous Prefecture and Jianshi County in Enshi Tujia Autonomous Prefecture and doing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data from Yanbian Korean Autonomous Prefecture. Meanwhile, aiming at the causes of these problems,the paper puts forward advice on relevant policies about education in ethnic areas. The advice include:strengthen the economic construction in ethnic areas to increase residents' income;optimize the education structure in ethnic areas to enhance education quality;expand the area aided by education funding and increase the education aid in high schools;promote the publicity of education-aided policy and financial awareness;introduce policies concerning loan deduction if college students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come back to work there after graduation;correct one's attitudes towards education;enhance the scientificity of family education decision.Through a series of policy guidance,“education-caused wealth" and the stabl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 ethnic areas can be achieved.

ethnic education;education-caused poverty;education-caused wealth;comparative study

2013-08-28

苏 芮(1986—),女,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田晓红(1965—),女,中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

G40-052

A

1674-6120(2014)01-0021-04

猜你喜欢

助学民族政策
政策
政策
我们的民族
助企政策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政策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关爱·帮扶·助学
为助学一诺千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