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篇作文和五次修改

2014-07-31李建华

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 2014年7期
关键词:徐徐变色压岁钱

李建华

2008年秋,第一轮实验,四(3)班。

起先,学生自由记录“每日素材”,质量好的,奖励五角星。接着,引导学生连续观察,积累作文素材。

王书帆的周一素材,写了大家对苹果的议论。我批语:“建议找找苹果保鲜的素材”。周二,他写自己苹果保鲜的实验。我批语:“请把实验过程和结果写出来”。周三,他写和大家分享保鲜苹果。我批语:“要吃新鲜苹果,给大家什么建议呢?”周四,他遵照我的批语,写了吃到新鲜苹果的建议。

请看,王书帆的《苹果变色》:

我经常吃苹果,发现苹果放久了会变色。今天我要做个实验,看看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有哪些因素,影响苹果变色的速度和程度。

我把苹果切成6块,分别放在不同的环境下,看看变色有什么不同。分别为:①常温露置;②常温盐水内;③常温水内;④常温保鲜袋密封;⑤冰箱露置;⑥冰箱保鲜袋密封。我又用温度计测量了一下,常温是11.5℃,冰箱里是2.5℃,两者相差9℃。

过了半小时,我的发现如下:

看来,不同的环境下,苹果变色的速度和程度也不同,跟空气长时间接触才能使苹果变色;盐水密度大,空气不容易溶解于盐水中,所以不会变色;普通水的密度小,溶解了一部分空气,所以稍有变色;保鲜袋密封时里面有些空气,所以稍有变色。当然,气温对苹果变色也有很大的影响的。

现在,大家知道苹果变色的奥秘了吧!你带苹果到学校去吃,削好皮后放在保鲜袋里,尽量不要让它于空气接触,到了学校放在比较阴凉的桌兜里。这样可以不让苹果变色,从而不让营养流失。

“老师很欣赏你的作文,仿佛看到你削苹果、分类实验、品尝体悟的情景。”夸了王书帆,我提出了建议,“最后一段,建议用周五的素材。想一想,哪个素材也可以用进去,引出话题?”

“周一的素材——议苹果。可以这样改吗?”他说道——

我经常吃苹果,发现苹果放很长时间就会变色。中午,老师问大家,怎样吃到新鲜苹果?我决定做个实验,看看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有哪些因素会影响苹果变色的速度和程度。

“看,连续观察让王书帆积累了素材,更让他的作文如此精彩!”我对大家说。

一次,张建拿着每周一稿,问:“李老师,《我的同桌徐盛轩》为什么评不上五星,不能初选录用?”

“你认真修改了吗?”

“改了啊!周五的《我的同桌徐盛轩》写了50多个字,星期天改的《我的同桌徐盛轩》都有400字了,我自评五颗星。”

“你很自信啊!题目改了吗?没有!徐盛轩的特点‘慢,可以放进题目!”

“对!《慢慢的徐盛轩》。”

“建议你用‘徐徐的徐盛轩。两个‘徐,不一样的意思。”张建饶有兴趣地点了点头,我继续,“构思了吗?也没有!他的慢,可以列举三个典型事例!你写的体育课一例,拉得太长、太啰唆了。那次军训时的慢,挨训、流泪呢?”

“对,典型事例,可以写早操慢的事!”

“你反应蛮快的。给你三个句子,要注意构思。丁零零——体育课的铃声响了;丁零零——早操铃声响了;嗒嗒嗒——那次军训场上。”

“谢谢老师!”

第二天,张建交来了《“徐徐”的徐盛轩》。

在六(7)班的教室里,有个徐徐起立的身影:两条莲藕般的手臂无力地贴在两侧,两条软软的腿移动着蜗牛一般的脚步,支撑着圆圆滚滚的脑袋和肥嘟嘟的身躯,凑成懒懒的、缓慢的徐盛轩!

“丁零零”——体育课的铃声响了,同学们急冲冲地跑到走廊排队。可徐盛轩还在教室里,慢吞吞地站起来,附带着一句不可思议的话——“好累啊!”过了好几分钟,他才排进队伍里,反复道:“好累啊!”我情不自禁地说:“徐徐,你也太懒了吧!你就不能勤一点,快一点吗?”

其实,徐盛轩的慢,对我也有一点好处。体育课慢跑时我跟在徐盛轩后面,他跑得慢,我也可以跟得慢。大家跑了一圈,就累得气喘吁吁了,我们跑两圈也觉得自由自在!哈哈哈,跟着徐徐有“肉”吃!

“丁零零”——早操铃声响了,也到了他“展现神威”的时机了。看!整队列位时腿伸不直,手伸不直;转身运动时只有手臂以下的部位在“自转”,其他部位都在“休息”; 跳跃运动时踮起脚尖,始终与塑料跑道“亲密接触”。

“嗒嗒嗒”——那次军训场上,他因为“慢”终于尝到了“苦果子”。做“蹲下”动作时,他第一次就感到不舒服,喘着粗气,来了个“半蹲”。严厉的教官,发现“鹤立鸡群”,怒道:“重新做一遍”!徐盛轩还没艰难地蹲下,就满脸通红,一边流泪一边自言自语“这太残酷了!”最后,连队列展示也没有参加!

哎——徐徐,请你勤快一点吧!哈哈哈,跟着你有“肉”吃,可也未必是好事!

“抓住特点,构思巧妙,题目别具一格。”我大力表扬,又追问,“知道评不上五星的原因了吗?”

“知道。题目俗气,事情啰唆!”

“没错,我是说,怎么改?”

“改出人物的特点,用上典型的事例。”他心领神会起来。

我刻了一枚“初选录用”章。增设此章,旨在要学生,“初选录用”后认真修改,才可以“终选录用”,发表于班级作文周报上。

周一,学生作文向我——“光杆编辑”投稿。写人的,《倒霉天使》《砸场王》;记事的,《游乌镇》《不幸、不幸、太不幸》;状物的,《我的玩具》《虎皮鹦鹉》……解维写的《不幸、不幸、太不幸》。题目新颖,记事清楚,真情实感,盖上“初稿录用”。

午后,大家按小组,评议“初选录用”的作文。解维一组的同学,各抒己见:

“你的小标题太啰唆了。第一,我的不幸之时;第二,巫敏超的不幸之时;第三,巫敏超的不幸之时……这里的‘第一‘第二‘第三,干脆去掉,小标题要简洁!”他的同桌打开话题。endprint

“不幸在哪里?这是重点,要写具体些。”他的前桌一本正经地提议。

“巫敏超踩在泥里,不幸的狼狈相,要写出来。如:上面脏乎乎的一大片,像巫婆的黑衣一样十分刺眼。巫敏超神情沮丧。而不是简单说裤子和袜子上全是泥。”他的后桌补充道。

“谢谢!太受益了。”解维连连点头称是,动笔修改起来。

第二天,反馈过来了。

解维增添了九个小序号。每个小序号和增添的文字,都对应补充在作文的后面,写出了各自的不幸,有人物的对话,有自己的感受。前文,加了个“黑色之日”,引出下文。中间,“忽忽”改成了“匆匆”,“今天”病、“关联词”病也用有色笔,一一改在边上。

我拿出准备好的《用稿通知单》,解维的放在最上面,我对解维说:“帮老师发下去!”

解维自然一眼看到,欢呼雀跃起来。

语文课,我把解维的修改稿,投影在屏幕上。

“啊,改得这么细致!”一些同学情不自禁地赞叹起来。

“修改的时候,会遇到没地方增补的情况,喏,学解维,文字写在作文的后面,添加在哪里,用序号来标示,完整细致,一目了然。”我拿出这次一篇普通的修改稿,“有空白的地方,也可以直接在原文上。”

“也可以获得《用稿通知单》?”一位同学问道。

“只要认真修改,你的‘初选录用稿一定能成为‘终选录用稿,获得《用稿通知单》!”

周五上午,我最忙碌的时刻,打开邮箱,收学生作文,编排改成新一期周报。

编排也有讲究。

哪几篇作文放在哪个版面?哪几篇有共性的问题?哪篇含有作文训练点?哪篇可以作为欣赏的典型?哪篇的不足可以训练弥补?

一次,我像往常一样,熟练地编排完周报,打印出来,剪成“豆腐干”,发给小作者,再次征求修改。

反馈来了,三篇作文都用了“几件事写人”。但,事情与事情之间的过渡,都没有。我又想起,周一批改时指导过张建的《“徐徐”的徐盛轩》,三件事情之间有过渡,又巧妙,正好弥补他们三篇的不足。

看来还是要“点”一下的。我找来他们四人,“想不想把作文刊登在周报的首页?”

“想!”他们异口同声,眼睛发亮。

“你们作文还要修改。”

“怎么改?”

我指着张建的作文:“看——三件事情之间的过渡:(1)丁零零——体育课的铃声响了;(2)丁零零——早操铃声响了;(3)嗒嗒嗒——那次军训场 上。形式对称!过渡巧妙!”

我问殷奕卿:“你的《刘雨桐的正义》,表现在:帮助熟悉的同学解围,帮助陌生的小朋友解围。这两件事情之间有过渡吗?”

“刘雨桐对待熟悉的同学很正义,面对陌生的小朋友也是如此。”小作者答。

我又问王宇涛:“你的过渡呢?”

“解维不仅写字快,骑车也快。”

我对陆遥说:“你写杨艳文弱小,都写到了哭,以‘哭来过渡!”

“第一件事开头——呜呜呜……从教室的第一组传来杨艳文的哭声。第二件事开头——呜呜呜……从食堂的门口又传来杨艳文的哭声。”

我看看他们四人,问道:“谁的巧妙?”

“张建、陆遥。”

“为什么?”

“张建用三个象声词引出三个事情,陆遥用表示哭声的词语,引出两次‘弱小,前后照应。”王宇涛抢道。

“是的,他俩的过渡,形式上巧妙。你和殷奕卿的,内容上自然。现在,你们的作文可以放在首页了,组合成白金版。”

“耶——”四人欢呼起来。

第85期的周报,刊登了姚诗怡的《我拿了同桌的信息书》、刘亦平的《请您原谅我》。

两篇作文存在一个相似的问题:内心的感受没写生动。

在此起彼伏的“呼喊作者的名字”中,周报讲评课开始了。

屏幕上出示下面的片段:

我刚走了不到五步,心里好像被一只手拉了回来,唉,到底去不去,总不能跟妈妈说钮老师蒸发了吧,“问”和“不问”好像两个无知的小孩你一言、我一语地争了起来。“问”说:“你不会就问呗!你不问怎么和你妈妈交代,总不能说你今天变成哑巴了吧?”“不问”也不罢休:“问,问,问,问什么问!老师天天批作业烦都烦死了,你还去烦她,老师肯定讨厌死了!”这时,老师的声音在我耳边想起:“学问学问,学学问问,不会就问,只要你肯迈出请教的第一步,就肯迈出第二步,就能迈出第三步,第四步……”是啊,我以前还在黑板上写过一句鼓励同学请教的话呢,怎么现在自己打退堂鼓了呢?

“作者描写内心的感受上,对你有什么启发?”

一个同学说,作者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来写内心思想斗争,想象成两个小孩在争论一样,一个“问”,一个“不问”。

另一个同学说,作者写出了自己内心感受的变化。先是,“好像被一只手拉了回来”,显得紧张;再是,像两个小孩在争论,显得进退两难;最后,“怎么现在自己打退堂鼓呢”,才拿定了主意。

我说:“姚诗怡的《我拿了同桌的信息书》和刘亦平的《请您原谅我》。谁来帮助他们,把内心的感受写生动?”

“姚诗怡的作文省略了‘不安地面对同桌朱寅啸时候的想法。”

姚诗怡恍然大悟,举手道:“我可以补上这么一段话——”

“还”还是“不还”?我心里乱极了。“还”说:“还,不还怎么对得起你的同桌朱寅啸?”“不还”说:“这是秘密,当然不还了。”“还”坚持说:“只有还了,才对得起良心。”“不还”不甘示弱:“不还!否则,同桌要说你的!”我只好拿起信息书,塞进了自己的书包。

“刘亦平的《请您原谅我》,应该写出拿压岁钱之前之时、之后的内心变化。”

刘亦平也进行了口头补充:

拿压岁钱之前——很紧张,又安慰自己,反正妈妈不在家!那拿压岁钱的时候——我进退两难,“拿走”也不是,“放回”也不是,很矛盾。拿到了压岁钱之后——我小心翼翼地用压岁钱买来毽子,藏在书包的底层,久久不敢取出来!

“姚诗怡改出‘还与‘不还的内心。”我点头肯定,“刘亦平改出拿压岁钱之前之时、之后的内心变化,特别是‘拿走与‘放回的矛盾。就这样改!”

很快,下课铃声响了起来,修改作文的愉悦,却久久地弥漫在我们的教室里面。endprint

猜你喜欢

徐徐变色压岁钱
会变色的淘米水
谁来保管压岁钱
腊八节里腊八粥
过路口,先看灯
处暑采菱忙
箭猪先生的暖心被
为什么削皮后的苹果易变色
压岁钱
压岁钱争夺战
苹果削皮后为何会变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