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共生理论的《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建设*
2014-07-31李忆华李晓衡谭丽娟
李忆华+李晓衡+谭丽娟
摘 要:《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建设与生物共生现象相比,有很多相似之处。以共生理论指导《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建设,要求以系统理念整合网络教学资源,强化网络课程的交互与评价功能,教学与教研协同共进,优化课程建设的共生环境。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共生理论
中图分类号:G41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10-0027-03
《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是依托网络媒介表现《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内容及其实施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总称。《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建设工程复杂,需要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协同合作,这与生物共生进化现象有很多类似之处。本文以共生理论为基础,通过分析《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的共生特征,探究《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建设路径。
一、《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的共生性特征分析
1.共生理论及共生的特征
“共生”概念首先由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提出的。指由于生物生存的需要, 它们之间必然按照一定的模式互相依存和相互作用, 从而形成共同生存、协同进化的共生关系。[1]后来共生现象被引入到社会科学领域。以共生理论来阐释社会现象,借以探寻对社会共生现象的理性思考。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共生是事物的存在方式。事物共生现象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本质特征:
(1)多元共处,异质互补。(2)竞争合作。(3)共同进化。
2.《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的共生性特征
比对事物共生现象,《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建设过程表现出明显的相似特征。
(1)多元共生性。《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丰富,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种学科。《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建设不是单元素的个体, 而是一个汇聚多元素的统一整体。它包括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常规管理制度等要素。《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多学科性和网络课程建设的多元素性表明,《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建设有着多元共生的结构体系。
(2)个性差异性。共生不等于趋同。相反,各具特色个性、相互补充,才有共生可能。《形势与政策》教学内容庞杂,涵盖面广,每学期的教学内容富有变化,差异性大。同时,教师之间的教育背景、教学风格和学生素质也存在显著的差异。依托网络平台,建设《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要求利用这种差异,优化配置教学资源,形成共生优势。
(3)开放融合性。仅有差异不一定形成共生关系,个性差异性是形成共生的基础,融合是共生的实质。这一融合不是相互同化,而是彼此之间差异互补, 在融合的过程中坚守特色和形成新的差异。网络课程的结构具有开放性。在开放的教学环境下,建设《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需要高校相关部门、从事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教师、教育技术人员等参与和合作;需要融合多学科的知识和资源,在课程生态链中形成自己的特色;需要吸取先进教学经验, 整合优秀的教学改革成果。这种融合不是简单拼凑,而是保留特色,互补优势。
(4)共同进化性。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网络课程具有资源共享性、学习自主性、课程结构开放性、学习协作性等特征。从共生进化方面讲,《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建好了,不但可以发挥共生教学资源的优势,推进教学模式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就单门课程而言,可以进化为精品课程,推广到全国。并且,这种进化是对称性互惠共生关系,学校之间、教师之间、课程之间的物质、信息、能力交换,推动课程建设水平提高,并形成良性循环。
二、影响《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共生建设的因素分析
1.教学资源整合共享的“软肋”
做好教学信息的甑别取舍,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是建好《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的重要基础。“形势与政策”教育内容涵盖了政治学、经济学、哲学、伦理学、文学、史学等众多学科,教学资料信息海量呈现。在《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开发实践中,网络课程开发者往往根据自己的经验来定义、分类和开发教学资源, 使不同学校、不同网络系统的“形势与政策”网络教学资源自成体系,存在“资源割据”和“资源孤岛”现象,资源整合缺乏合作性和共享性。
而一些网络课程开发者缺乏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训练与教学设计理论的指导,在《形势与政策》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上,常常出现重技术设计,轻教学设计等现象,比如开发的教学素材、教学课件、题库等教学资源,多偏重于课堂辅助教学,适应于学生网络自主学习的资源很少;教学资源陈旧,与不断变化的“形势”脱节;教学内容简单堆砌于网页,缺乏科学导航等等,导致教学资源的针对性缺失,资源难以融合共生,不能满足网络教学的需要。
2.师资队伍共生进化的障碍
网络课程是由教师、学生、文本(包括影像资料、文字等)、网络环境等共生单元共同构筑的共生系统。在这一生态系统中,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教师团队成员参与网络课程建设的积极性越高,互动越强,产生的共生能量越大,共生效应就越好。
目前,各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师组成结构复杂,既有专职的思政课教师,又有不从事思政课教学的兼职教师;有学校党政领导,有从事学生工作的辅导员等等。教师之间的知识结构、专业背景、研究特长、教育技术能力等相差较大。从共生的视角来看,如果教师“单打独斗”,校内与校际之间同行缺乏应有的对话、交流与合作,参与制作网络课程的教师在知识结构、能力素质等方面缺乏一定的互补性,则难以产生共生能量,实现共同进化。
3.教学内容融合共生的“瓶颈”
“‘形势与政策教育内容宽泛庞杂,实施形式极其多样。”[2]包括“形势与政策”基本原理与基础知识、国际国内形势、社会热点问题等等,教学内容十分丰富。网络课程具有良好的信息兼容性。但是,如何通过网络载体整合多学科内容,建构由繁到简、由难到易的知识结构,并实现知识结构体系优化、教学内容相互融合共生的目标。这对于信息素养缺失的教师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时效性与动态性,决定了其课程教材编写的滞后性。一些学校或教师在《形势与政策》教材建设中,没有消解相对稳定的“政策”,没有敏锐追踪不断变化的“形势”,只是拼凑抄袭《时事报告》或者党报党刊已经出版的时事政治文献资料,低水平重复堆积材料,各个学校编写的教材内容与结构体系大同小异,教材变为一以贯之的单亲繁殖,偏离了知识共生、进化的轨道。
4.教学相长的问题
大数据时代,数据的总量持续增长,快速膨胀,信息泛滥成灾。如果师生关系还是定位在过去那种单向线性、间离被动的师徒关系上,教师只是重视构建静态教学模式,师生之间缺乏灵活多样的交流沟通,教师就很难在网络环境下把脉学生的思想动态,有效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如果网络课程教学内容仅仅是《时事报告》或者党报党刊已经出版的时事政治文献资料的简单翻版,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一如既往采用传统方式,回避网络教学的规律与原则要求,这样的教学要达到师生教学相长,共生共进的效果,无异于缘木求鱼。
三、《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共生建设的基本路径
1.以系统理念整合网络教学资源
如前所述,网络课程是由教师、学生、文本(包括影像资料、图片、文字等)、网络环境等共生单元而构筑的共生系统。《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建设,要以系统论为指导,从有利于学生网络自主学习的角度,有利于教学相长的角度,科学取舍、优化配置和呈现教学内容,把教材内容、教师的教学理念和学生学习方法融入到网络课程开发之中,不同学科教学内容相互渗透与融合,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共生,消除“资源割据”和“资源孤岛”现象。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知识载体。“政策”的相对稳定性与“形势”的富于变化性,要求《形势与政策》教材建设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处理好教材出版的稳定性与教学内容的时效性之间的矛盾。无论是教学资源建设还是教材建设,都不应排斥校内与校际共生单元之间的合作和交流。通过合作,推动“形势与政策”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教学内容的动态更新、完善。
2.强化交互与评价功能,促进师生共生发展
高质量的交互功能是高质量网络课程的保证,也是满足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实现个性化学习,促进教学相长的需要。强化交互功能,首先要完善网络课程师生交互功能模块与知识导航模块的设计。师生交流互动形式要多种多样。比如设置在线习题作业、答疑系统、教学论坛、留言讨论等等。教师要提高网络教学能力,熟练掌握网络环境下师生互动方法与互动策略,融会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的优点。在设计互动问题的时候,把好质量关,抓住“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重点、难点和疑点,抓住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对学生的在线问题,教师要及时回复,以激发学生的网络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网络课程学习主要为异步学习。在网络环境下,学生的学习实践与学习空间有较强的自主性。建立完善网络课程评价机制,旨在干预、引导学生的网络学习行为,从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等方面改进学生的学习,改进教师的教学,充分发挥评价机制的“督教”、“督学”的功能,推动网络课程共生建设。
3.教学与教研协同共进,提高网络课程建设质量
《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实践性与技术性。这些特征决定网络课程建设要走教学与教研协同共进之路。教研要走在教学的前面,以研究促教育教学改革。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的研究成果融入到教学内容, 把教学研究的科学精神引入网络教学,引导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自觉形成正确的政治观念和政治素质,在教学与研究互动中促进师生共同进化。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不断创新,呼唤一支具有共生理念的教学团队。要采取措施,鼓励、支持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提高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网络信息素养以及教育科研能力,重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的理论成果如何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研究。依靠团队合作的力量,发挥团队合作的智慧,促进网络教学研究,提高课程建设质量。
4.优化共生环境,为网络课程建设保驾护航
良好的共生环境,有利于共生单元发挥能动作用,有利于共生体的形成。形成宽松、和谐的《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建设的共生环境。一是作为共生主体的学校领导、教学主管部门要重视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教研工作,从政策、人力、财力等方面加大对《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投入。不但要重视网络课程前期的建设,还要重视课程建成的后期管理与课程的进化发展。二是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以评促教,激发教师在网络课程建设上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强化激励机制。对积极投身于《形势与政策》课程改革,成绩突出的教师在评先评优、职称评定等方面予以适当倾斜,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
参考文献:
[1]刘建生.产学研合作模式再探讨——基于共生理论的视角[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1):103.
[2]李忆华等.微博与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J].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版),2013(3):83.
(编辑:郭桂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