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高校通识课程的MOOC教学活动设计研究*
2014-07-31朱敬东常光云尹连环
朱敬东+常光云+尹连环
摘 要:高等院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通识教育。我国普通高校在开展通识教育时面临着师资力量短缺、教学及管理经验不足等困惑。文章认为把MOOC教学模式引入通识教育中,利用公开课视频、精品资源共享课视频等全球共享优质视频资源,解决高校开展通识教育所面临的困难是可行之法。文章首先在分析MOOC与高校通识课程契合性的基础上,提出MOOC用于通识课程的对策和模型,并设计了基于MOOC的高校通识课程教学活动。
关键词:MOOC;通识教育;通识课程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10-0003-05
在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背景下,以发展通识教育来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是国家和各高校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关键着力点。然而,在通识教育备受推崇的今天,大部分高校却面临师资力量不足、教学方法不贴切、资源短缺等问题。在通识教育面临各种问题的同时,全世界知名高校的公共课视频不断在网络上涌现,教育部也大力推进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受到了广大教学和管理人员的一致好评。如果能把这些全球的优质视频资源有机融入到高校的通识课程教育里来,就等于把全世界最好的老师请到了本校任教。这将解决高校开展通识教育所面临的困难。但是,如何把“它山之玉”和本校优质师资力量及资源恰当地融和,有效地开展本校的通识教育,成为以上思路的关键问题。本文拟采用当前全球流行的MOOC模式来搭建一个有效的通识教学模式,利用各种开放课程资源组织通识课程教学,为普通高校开设通识课程提供参考。
一、高校通识课程的教学需求分析
如果说专业教育面向“知识”,那么通识课程的课程目标则是解决“育人”的问题。它更加关注人的生活、道德、情感和理智全面发展。教书容易育人难,因此,对于缺乏“大师”的普通高校来说,开展通识课程教学必然面临很多挑战。
1.普通高校通识课程需要高水平的教师和教材
通识课程的“教化”作用使其看似容易,实则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学术造诣、人文素养以及教学方式、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要讲透、讲活,是有很大难度的。没有一流的教学经验、深厚的学术背景,难以达到教学目标。学生对通识课程教师提出的要求也证明了这一点:①要具备广博的知识,能够在不同的学科和不同的知识领域之间架起联系的桥梁,拓展思维,引发思考,举一反三。②要具有人格魅力。 [2]因此,实施学校通识教育,必须建设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2.普通高校开展通识课程需要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
大部分高校的大部分老师往往采用的都是一讲到底的授课方式,缺少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3]国际上通识教育做得较好的哈佛大学,它的核心课程的授课方式呈现多样性。一般授课教师会采用大班授课和分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因为上课人数多,所以在大班授课的时候,会讲大课。而且基本都会有提问和讨论的时间。小组讨论每周由助教主持。芝加哥大学的“经典名著”模式亦是如此。我国历史上成功的通识教育模式,如北京大学蔡元培模式,积极倡导启发式教学,反对填鸭式教学,造成浓厚的学术空气,师生间问难质疑,相互切磋,著书立说,学术争辩,各抒己见。
3.普通高校通识课程需要多元评价方式
通识教育的课程评价模式不能是单一的终结性评价,要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并且要在考核内容、考核方法和评价方式上都要采用多元化评价模式。哈佛核心课程的成绩评价采用考试和论文相结合的方式。例如哈佛大学2001年度秋季学期《当代中东思潮与变化》课程的考试规则:期中考试20%,研究论文30%,期末考试30%,讨论课参与20%。北京大学的通识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必修课通常采取正规闭卷考试的方式。选修课通常在期末时进行随堂测试。此外,学校要求每一位任课教师要将平时参与、讨论、作业及最后考试或论文相结合进行综合评价。
二、基于MOOC的高校通识课程应用策略
MOOC是Massive(大规模的)、Open(开放的) 、Online(在线的)、Course(课程)四个词的缩写,指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MOOC就是由大量的物理地址分散、学习目标一致的学习者组成的。[4]这些学习者乐于分享、善于合作。通过分享和协作来增强知识。他们围绕着共同的学习目标(或是一门课程、或是个主题),使用各种网络工具如微博、email、qq等来达成相互之间的联系,从而分享学习经验、互帮互助。通识MOOC的主要特点是大规模、在线和开放。“大规模”主要是指学习者人数规模庞大。[5]与传统课程只有几十个或两三百学生不同,一门MOOC课程动辄上千、上万人。“在线”是指学习主要是在网上完成的。但是,在线不等于就没有线下的互动。很多MOOC课程老师或者学生都非常注意组织线下交流互动。例如西门子教授和他的团队开设课程的同时,会定期在自己所在城市组织见面会,和学习者交流。“开放”是指课程及课程资源是针对世界各地的学习者开放,只要有上网条件就可以免费学习优质课程,可解决教育公平问题、解决师资问题。另外,开放也应指所有的教学资源的开放,如高校公开课、共享资源课。
根据对MOOC的分析,结合通识课程的诉求,本文设计归纳了MOOC模式用于通识课程的策略。
1.使用开放性视频资源作为通识课程师资与教学材料
全世界各知名高校自200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率先拉开公开教育资源(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简称O.E.R)的序幕以来,不断把各自的精品公共课视频共享于网上,形成海量的视频资源,受到了广大学生及教学管理人员的热烈追捧。近些年教育部高度重视优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共享,先后组织了精品课程、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根据MOOC的授课模式,把这些优质视频资源有机融入到本校的通识课程教育里来,就等于请到最好的教师,收集到一本本通识课程的精品教材,弥补普通高校师资不足、教材缺乏的问题。但是仅仅靠教学视频里的教师显然不能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校本教师在通识MOOC里面的作用仍然不可替代。校本教师必须作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控制教学过程、组织教学实施。由于授课人数较多、工作量较大,研究生可作为教辅人员,协助教师组织各种线上线下的讨论和活动,维护在线MOOC课程的内容。
由于各普通高校的学生能力参差不齐、各高校的培养目标各具特色,因此,完全照搬照抄他校的教学活动,并不是明智之举。通识MOOC的教学内容一定要根据校本特色,对网络上的各类课程视频做“汇集、碎片化和再整合”。(1)通过汇集,把本课程涉及到的各类视频资源汇集到自己的视频资源库,形成海量的支撑资源;(2)把收集上来的视频碎片化的目的是让系统的知识变成微知识。有利于教师灵活引用,形成个性化学习的教学材料;也有利于学生通过网络、移动终端对知识点进行快速定位;(3)教师把碎片化的微视频进行再整合就可以形成符合不同类型学生的教学材料,实现个性化的教学。
2. “线上为主,线下相辅”的方式更易组织通识课程中的研讨活动
相关研究证明,中美高校历来成功的通识教育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大都是研讨式教学方法。如哈佛大学的个案研究法、芝加哥大学的“经典名著”模式(赫钦斯)、蔡元培的启发式教学等。研究性学习符合通识教育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目标,能够满足通识教育跨学科教学的特点。[6] 而研讨型课程就是研究性学习的一种主要形式,它以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为主旨,以激发兴趣、促进思维拓展知识为教学目的,以启发、阅读与交流为主要方式。
研讨式教学模式一般有五个步骤:①指导选题。教师先讲授导论,然后把班级学生分成多个学习小组,并组织学生选择讨论的具体主题,并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②独立探索。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支持,使用各种途径获取查询资料,撰写文稿。③小组交流。小组内的学生共同讨论各自准备的文稿,并汇总成一份完整的文稿。④大班讲评。各小组推选学生面对全班同学讲授本小组的文稿,全班同学互评,教师点评。⑤总结提高。每位学生再总结学习体会、总结经验。
根据MOOC的“线上为主,线下相辅”的混合教学特点,使用混合式学习原理,正好把在线学习的自主研究、小组交流和课堂教学的大班讨论和讲评相结合,发挥研讨式教学法的优势,并形成通识MOOC教学中的研讨式教学法。其步骤如下:①教师通过课堂教学环节,指导学生选课;②学生通过在线学习的方式进行独立探索;③通过在线方式和面对面的方式进行小组交流;④通过课堂教学环节组织大班讲评;⑤学生通过在线学习平台的相关学习支持模块进行总结提高的心得体会的撰写与分享。
3.基于MOOC在线学习平台的多元教学评价策略使通识课程的评价更加全面
教学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按照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测量,并给予价值判断的过程。根据评价在教学活动中发挥作用的不同,可把教学评价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三种类型。其中,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在课堂教学中开展较为困难。在线学习中,三者评价方式都有涉及,其中诊断性评价是指在教学活动开始前,对评价对象的学习准备程度做出鉴定,以便采取相应措施使教学计划顺利、有效实施而进行的测定性评价,目前在实际教学中用得不多。通识MOOC课程教学中,首先,通过在线学习网络平台对学生进行诊断性评价,分析学习者特征,为教师指定教学计划提供有力依据。其次,通过网络学习平台跟踪学习者在线学习情况、由教辅人员或学生自己录入课堂讨论等学习情况,最终由网络学习平台智能分析其课堂及在线学习的整体情况,得出全面有效的形成性评价结果。最后,在学期中期或学期结束时,使用网络学习平台进行总结性评价。如图1所示。
三、 通识MOOC的教学活动设计
MOOC课程教学主要有两种教学组织形式:(1)分布式的基于社交工具的教学组织形式。例如西门子教授和他的团队开设的一门MOOC课程《Connectivism and connective knowledge》就是典型的基于社交工具的教学组织,使用简单的一个博客门户网站来作为MOOC教学的中心,提供课程介绍、学习建议、学习安排等。教学资源和相关学习资料都是在博客门户网站里提供一个个超级链接。教学互动讨论使用类似google group这样的社会化交流工具。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有节约成本,易于操作的优点。任何人只要想开设一门课程都可以操作,但是缺点是对学习过程很难监控。(2)系统化的MOOC学习平台支持下的教学组织形式。Udacity、可汗学院采用的是这种形式。有一个统一的学习平台,可以实现对学习过程的实时监控和分析。[7] 这样的教学组织形式更有利于教师对教学的掌控,以及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的自我管理。作为学校正规教学的通识课程,需要教师对教学有全面的监控和引导,因此面向通识课程的MOOC应该采用第二种方式。
在通识MOOC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协调各教学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通过MOOC学习中心协同工作,发挥各自的特点,形成合力,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如图3所示。
学生利用MOOC学习平台开展自定步调的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个案研究学习及提交作业、自测互评、展示成果。通识课程资源库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海量的全球优质视频课程资源以及其他资源。混合式的通识课程教学系统把面授的优势、网络教学的优势以及海量优质课程视频资源这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强大的教学支撑环境。
1.课前在线自学活动的组织
学生的学习风格具有个体差异性和独特性,涉及的方面很多,常表现为学习者喜欢的或经常使用的学习策略、学习方式或学习倾向。为了实现个性化的学习策略,在MOOC学习平台上需要设计学生特征分析模块。该模块可采用试卷形式,由校本老师自主出题或者从平台的题库里抽取题目实现对学生初始能力分析、一般特征分析和学习风格分析。通过对学生的特征分析,平台将智能整理及分析学生信息,根据学生不同的初始能力、学习风格等进行学习小组的智能分组。
教师通过学生特征分析模块对选本课的学生反馈过来的信息进行,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学习风格等,对不同学习小组选取不同的微视频组织教学内容,形成个性化的学习序列。并通过MOOC学习中心,对每个学习小组的线上自学时间段、线下交流时间进行安排,既可以实现不同学习小组的个性化学习,又能通过错峰交流,有效破解通识课程大班教学难以组织充分讨论的问题。
当学生选好课程,并进入MOOC学习中心后,首先要完成教师准备好的前测试卷。然后等教师分好学习小组、组织好教学内容和教学安排后,可以在系统智能分组、及教师安排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请求换组。教辅人员根据情况确定是否允许更换。
确定小组后,就可以根据教学计划开始混合式学习。整个教学活动根据教师的教学计划,围绕“面授”与“在线学习”呈螺旋状循环进行。在面授环节,教师可以讲解重难点知识、答疑、点评作品,学生可以提问、交流作品与心得。面授中更易发挥教师的教学控制能力、更易迸发思想火花、有利于提高学生表达能力。
2.课中的讨论活动
每个学习小组根据教师安排的线下讨论主题,在线下讨论之前,和自己的学习伙伴事先讨论,准备学习主题任务。当到了线下讨论时间(课堂时间),就可以和其他学习小组、导师、教辅一起讨论。在线下讨论时间可与导师、教辅人员展开充分的交流,如图5所示。
3.课后的教学评价与监控
MOOC学习中心需要为教师提供评价策略模板,并且允许教师根据课程特点,调整具体各项评价指标的分值比重。
教学监控功能模块实时生成教学过程报表,提供给教学及管理人员全面即时的教学信息。教务处通过本功能模块对教学的全过程进行监控管理。
四、 总结与分析
混合式的MOOC学习平台在高校通识教育中的应用符合教育信息化的趋势。采用MOOC开放性特点,使用各种开放资源;采用大规模特点,可以在同一门课程里,实现海量学员同时学习,规避师资缺乏的问题;采用在线为主、线下为辅的特点,把远程教育中自定步调的学习方式、不受时空限制的交流等优点和面授中强大的教学控制能力、更易迸发思想火花和有利于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等优势相结合起来,形成巨大的合力。总之,建立面向通识课程的MOOC可以解决通识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
但是,要真正做好面向通识课程的MOOC,还需要注意两点问题:一是开展MOOC教学需要建设云教学资源库。全球教育资源越来越趋向开放,大学在开放自身资源的同时,也需要有汇集全球资源为我所用的思想准备和技术储备。行业云概念下的资源库建设正是解决此问题的极佳方案。二是通识MOOC学习平台需要灵活系统的教学支持服务。提供灵活的教学设计辅助,可以辅助教师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的教学对象,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和活动。
参考文献:
[1]庞海芍.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的困境与出路[J]. 教学研究,2010.
[2]王玉俊.论大学通识课程任课教师应具备的素养问题[J].文教资料,2011.
[3]尚海磊.中美高校通识课程比较研究[D]. 南京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
[4]维基百科.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 词条[EB/OL].
[5]李华,龚艺,纪娟,谭明杰,方佳明.面向MOOC的学习管理系统框架设计[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
[6] 蒋莱,王颖.研讨型课程:大学通识教育的有效途径[J].中国大学教学,2007.
[7]余建波.三大MOOC平台比较及启发[J].中国教育网络,2013.
(编辑:郭桂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