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表述能力

2014-07-26赵培龙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4年7期
关键词:化学实验能力培养

赵培龙

摘 要:从学生化学表述能力存在的问题入手,结合教学实践,提出在化学教学中应从学生阅读能力、重视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解读化学图像、抓住化学实验契机、书写实验报告等方面培养学生的化学表述能力。

关键词:化学表述能力;化学实验;能力培养

一、问题的提出

在日常化学课堂教学中,许多初三老师都有同感:每带一届学生,往往都出现这样的现象:开始化学课的几周,学生对学习化学兴趣很大,充满了新鲜感和神秘感,特别是有化学实验的课,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教学效果也非常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学生对学习化学兴趣越来越小,甚至怕学厌学,究其原因之一,与化学用语的教学关系很大。从教学经验看,部分学生对学习化学兴趣减小的时段,出现在物质结构知识显现的时间,学生普遍怕微粒结构示意图,怕离子符号,怕化合价,当化学方程式出现时,怕学现象更趋明显。此外,中考化学卷中,对考生的科学语言的表述能力已成为考试重点考察能力之一。学生在化学表述中存在的问题有:①难以用简练的化学语言来描述一个化学操作。②难以用简练的化学语言来描述一个化学情景,或是分析一个化学现象。③化学计算题的解题格式不规范,甚至纯数学化。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①学生主观上不重视。②与语文相关的能力欠佳。③对化学语言认识不够。因此,学生用科学、准确的语言文字表达既是最大的教学实际要求,也是考试的“瓶颈”。中学化学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或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强化化学用语规范性训练,提高学生的表述能力。

二、化学表述能力的概念界定

化学表述能力是指学生在化学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五官”的功能,对物质的制法、反应的过程和现象、以及对累积的知识和经验等特定的知觉和感觉素材进行重组、加工和整合,概括成为能反映素材本质特征的口头表达、文字表白、肢体语言或媒体表示的能力。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累积起来的化学表述能力,其形成过程受到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环境因素等的影响,其中学校课堂学习环境的影响因素最大。因此,教师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要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利用各种途径进行悉心训练和培养。

三、化学表述能力的培养途经

(一)注意学生化学阅读能力,培养提炼信息能力

化学阅读能力是指学生通过阅读化学资料,获取化学知识,并用所学知识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多阅读教材和化学科普书籍,对其中精彩的语言表述,由学生齐声朗读,可使学生在阅读中欣赏化学之美,在阅读中学习他人的正确表述。要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找出关键性词句,要求学生熟记一些关键性词句,并能模仿关键性词句答题,以提高学生的正确表述能力。

例如,“原子”一课(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沪教版P66)有这么一段叙述:“当水分子分解时,生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每两个氢原子结合成一个氢分子,每两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氧分子”。课堂上让学生反复读这段文字,找出关键性词“分解”“结合”,让学生对着微观示意图去体会、理解。然后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训练: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氢气在氧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在老师提示下,学生模仿课本表述,并让学生用笔写下来。

又如,学生在解答物质鉴别题时,往往表述不完整或词不达意,有时现象和结论倒置。老师在教学中可先让学生阅读例题,由学生在阅读思考中悟出物质鉴别题答题表述的一般格式:操作—现象—结论。对固体、液体类鉴别题,一般表述为:“取样于……中,滴入(或通入)……试剂(气体),出现……现象,是……物质”;对气体类鉴别题,一般表述为:“在……瓶中,滴入(或加入)……,出现……现象,是……气体。”通过这样反复读、多次练,使学生从模仿到变成自己的表述。

(二)重视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夯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俗话说:“心中有,口上才有。”要培养学生的表述能力,首先要给学生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而化学概念是整个化学知识的核心内容,因此在概念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讲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提高学生对概念的正确理解和记忆,并注意与相近的概念加以区分。例如,在学习化合物的概念时,教师可用“化合物中不只含一种物质”“化合物中不只含一种元素”“含两种元素以上的物质一定是化合物”等问题让学生辨析,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要认真细心,思考问题要全面准确,养成思维缜密的习惯。对规律的教和学,要立足于观察和实验,全面理解规律建立的过程,找出书本中有关规律表述的关键词,认真咀嚼,深刻体会。

(三)解读化学图像,发展化学表述能力

化学图表是化学信息的重要载体,是获取科学知识的信息源,是学生化学表述能力发展的重要工具。学生化学图表与文字、实验相互转化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化学学习的效果。读图时必须抓住有关概念和有关物质的性质、反应规律及图象特点等,析图的关键在于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进行综合思考,其重点是弄清“起点”“交点”“转折点(拐点)”“终点”及各条线段的化学含义。

例如,用相同质量的铁和锌跟一定量的稀硫酸反应,其反应过程如图1所示(横坐标表示反应时间t,纵坐标表示产生H2的质量m)。试回答:

图1

(1)曲线A表示的是________(填铁或锌)跟稀硫酸反应的情况。

(2)上述曲线图除能说明①的结论外,还可以得出另外两个结论,它们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图示可知,在它们停止反应时,金属A所利用的时间比金属B的少(即金属A的反应速度比金属B的快),说明金属A的活动性大于金属B,又因锌的活动性比铁强,所以金属A为锌。图示曲线上待反应停止后,所得氢气质量相等,而相同质量的铁、锌完全反应,铁生成氢气量大于锌,所以可以得出铁未完全反应或两种金属均未完全反应的结论。故答案为:(1)锌;(2)①反应生成了相同质量的氢气,②该实验中金属铁有剩余,③锌比铁活泼。

(四)抓住化学实验的契机,培养化学表述能力

教师要抓住实验契机,对学生的表述能力进行训练和培养。在教学实践中应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多说。多说是提高学生表述能力的重要途径。课堂教学中多说应做到“三多”:①多复述,引导学生多次复述教材实验的结果和结论。②多进行提问,在做实验时,老师要有意识地多进行提问,要求学生根据实验回答问题,要求简述实验过程中的结果、分析实验结论等。③多讨论,给学生各抒己见的空间,引导学生展开激烈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取长补短,在教师的指导下纠正自身存在的不足。

例如,在学习饱和溶液时,让学生做这样的实验:把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分成两份,向其中一份中加入少量硝酸钾,向另一份中加入少量食盐,分别搅拌(保持温度不变),学生观察发现,加进去的硝酸钾没有溶解,而加进去的食盐不见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说出饱和溶液的性质之一:“在一定温度时,饱和溶液还能溶解其他溶质。”这种表述,只有当学生观察了实验,有了亲身的体验才能有恰如其分地表述。但如果只注重做实验、看实验、而不强调学生的正确表述“规律”,那么所“学”到的知识也将容易漂浮失去,不能为学生所“积淀”。

[参 考 文 献]

[1]顾弘.对沪教版新教材“化学用语”教学策略的思考[J].化学教学,2013(1).

[2]蔡红,龚正元.化学方程式教学策略有效性的实验研究[J].化学教与学,2012(9).

[3]殷占秀.把好化学用语关克服学生分化点[J].化学教与学,2012(7).

[4]高丽君.谈初中化学表述能力的培养[J].中学生数理化(学研版),2011(11).

(责任编辑:张华伟)

摘 要:从学生化学表述能力存在的问题入手,结合教学实践,提出在化学教学中应从学生阅读能力、重视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解读化学图像、抓住化学实验契机、书写实验报告等方面培养学生的化学表述能力。

关键词:化学表述能力;化学实验;能力培养

一、问题的提出

在日常化学课堂教学中,许多初三老师都有同感:每带一届学生,往往都出现这样的现象:开始化学课的几周,学生对学习化学兴趣很大,充满了新鲜感和神秘感,特别是有化学实验的课,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教学效果也非常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学生对学习化学兴趣越来越小,甚至怕学厌学,究其原因之一,与化学用语的教学关系很大。从教学经验看,部分学生对学习化学兴趣减小的时段,出现在物质结构知识显现的时间,学生普遍怕微粒结构示意图,怕离子符号,怕化合价,当化学方程式出现时,怕学现象更趋明显。此外,中考化学卷中,对考生的科学语言的表述能力已成为考试重点考察能力之一。学生在化学表述中存在的问题有:①难以用简练的化学语言来描述一个化学操作。②难以用简练的化学语言来描述一个化学情景,或是分析一个化学现象。③化学计算题的解题格式不规范,甚至纯数学化。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①学生主观上不重视。②与语文相关的能力欠佳。③对化学语言认识不够。因此,学生用科学、准确的语言文字表达既是最大的教学实际要求,也是考试的“瓶颈”。中学化学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或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强化化学用语规范性训练,提高学生的表述能力。

二、化学表述能力的概念界定

化学表述能力是指学生在化学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五官”的功能,对物质的制法、反应的过程和现象、以及对累积的知识和经验等特定的知觉和感觉素材进行重组、加工和整合,概括成为能反映素材本质特征的口头表达、文字表白、肢体语言或媒体表示的能力。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累积起来的化学表述能力,其形成过程受到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环境因素等的影响,其中学校课堂学习环境的影响因素最大。因此,教师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要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利用各种途径进行悉心训练和培养。

三、化学表述能力的培养途经

(一)注意学生化学阅读能力,培养提炼信息能力

化学阅读能力是指学生通过阅读化学资料,获取化学知识,并用所学知识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多阅读教材和化学科普书籍,对其中精彩的语言表述,由学生齐声朗读,可使学生在阅读中欣赏化学之美,在阅读中学习他人的正确表述。要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找出关键性词句,要求学生熟记一些关键性词句,并能模仿关键性词句答题,以提高学生的正确表述能力。

例如,“原子”一课(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沪教版P66)有这么一段叙述:“当水分子分解时,生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每两个氢原子结合成一个氢分子,每两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氧分子”。课堂上让学生反复读这段文字,找出关键性词“分解”“结合”,让学生对着微观示意图去体会、理解。然后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训练: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氢气在氧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在老师提示下,学生模仿课本表述,并让学生用笔写下来。

又如,学生在解答物质鉴别题时,往往表述不完整或词不达意,有时现象和结论倒置。老师在教学中可先让学生阅读例题,由学生在阅读思考中悟出物质鉴别题答题表述的一般格式:操作—现象—结论。对固体、液体类鉴别题,一般表述为:“取样于……中,滴入(或通入)……试剂(气体),出现……现象,是……物质”;对气体类鉴别题,一般表述为:“在……瓶中,滴入(或加入)……,出现……现象,是……气体。”通过这样反复读、多次练,使学生从模仿到变成自己的表述。

(二)重视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夯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俗话说:“心中有,口上才有。”要培养学生的表述能力,首先要给学生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而化学概念是整个化学知识的核心内容,因此在概念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讲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提高学生对概念的正确理解和记忆,并注意与相近的概念加以区分。例如,在学习化合物的概念时,教师可用“化合物中不只含一种物质”“化合物中不只含一种元素”“含两种元素以上的物质一定是化合物”等问题让学生辨析,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要认真细心,思考问题要全面准确,养成思维缜密的习惯。对规律的教和学,要立足于观察和实验,全面理解规律建立的过程,找出书本中有关规律表述的关键词,认真咀嚼,深刻体会。

(三)解读化学图像,发展化学表述能力

化学图表是化学信息的重要载体,是获取科学知识的信息源,是学生化学表述能力发展的重要工具。学生化学图表与文字、实验相互转化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化学学习的效果。读图时必须抓住有关概念和有关物质的性质、反应规律及图象特点等,析图的关键在于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进行综合思考,其重点是弄清“起点”“交点”“转折点(拐点)”“终点”及各条线段的化学含义。

例如,用相同质量的铁和锌跟一定量的稀硫酸反应,其反应过程如图1所示(横坐标表示反应时间t,纵坐标表示产生H2的质量m)。试回答:

图1

(1)曲线A表示的是________(填铁或锌)跟稀硫酸反应的情况。

(2)上述曲线图除能说明①的结论外,还可以得出另外两个结论,它们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图示可知,在它们停止反应时,金属A所利用的时间比金属B的少(即金属A的反应速度比金属B的快),说明金属A的活动性大于金属B,又因锌的活动性比铁强,所以金属A为锌。图示曲线上待反应停止后,所得氢气质量相等,而相同质量的铁、锌完全反应,铁生成氢气量大于锌,所以可以得出铁未完全反应或两种金属均未完全反应的结论。故答案为:(1)锌;(2)①反应生成了相同质量的氢气,②该实验中金属铁有剩余,③锌比铁活泼。

(四)抓住化学实验的契机,培养化学表述能力

教师要抓住实验契机,对学生的表述能力进行训练和培养。在教学实践中应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多说。多说是提高学生表述能力的重要途径。课堂教学中多说应做到“三多”:①多复述,引导学生多次复述教材实验的结果和结论。②多进行提问,在做实验时,老师要有意识地多进行提问,要求学生根据实验回答问题,要求简述实验过程中的结果、分析实验结论等。③多讨论,给学生各抒己见的空间,引导学生展开激烈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取长补短,在教师的指导下纠正自身存在的不足。

例如,在学习饱和溶液时,让学生做这样的实验:把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分成两份,向其中一份中加入少量硝酸钾,向另一份中加入少量食盐,分别搅拌(保持温度不变),学生观察发现,加进去的硝酸钾没有溶解,而加进去的食盐不见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说出饱和溶液的性质之一:“在一定温度时,饱和溶液还能溶解其他溶质。”这种表述,只有当学生观察了实验,有了亲身的体验才能有恰如其分地表述。但如果只注重做实验、看实验、而不强调学生的正确表述“规律”,那么所“学”到的知识也将容易漂浮失去,不能为学生所“积淀”。

[参 考 文 献]

[1]顾弘.对沪教版新教材“化学用语”教学策略的思考[J].化学教学,2013(1).

[2]蔡红,龚正元.化学方程式教学策略有效性的实验研究[J].化学教与学,2012(9).

[3]殷占秀.把好化学用语关克服学生分化点[J].化学教与学,2012(7).

[4]高丽君.谈初中化学表述能力的培养[J].中学生数理化(学研版),2011(11).

(责任编辑:张华伟)

摘 要:从学生化学表述能力存在的问题入手,结合教学实践,提出在化学教学中应从学生阅读能力、重视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解读化学图像、抓住化学实验契机、书写实验报告等方面培养学生的化学表述能力。

关键词:化学表述能力;化学实验;能力培养

一、问题的提出

在日常化学课堂教学中,许多初三老师都有同感:每带一届学生,往往都出现这样的现象:开始化学课的几周,学生对学习化学兴趣很大,充满了新鲜感和神秘感,特别是有化学实验的课,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教学效果也非常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学生对学习化学兴趣越来越小,甚至怕学厌学,究其原因之一,与化学用语的教学关系很大。从教学经验看,部分学生对学习化学兴趣减小的时段,出现在物质结构知识显现的时间,学生普遍怕微粒结构示意图,怕离子符号,怕化合价,当化学方程式出现时,怕学现象更趋明显。此外,中考化学卷中,对考生的科学语言的表述能力已成为考试重点考察能力之一。学生在化学表述中存在的问题有:①难以用简练的化学语言来描述一个化学操作。②难以用简练的化学语言来描述一个化学情景,或是分析一个化学现象。③化学计算题的解题格式不规范,甚至纯数学化。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①学生主观上不重视。②与语文相关的能力欠佳。③对化学语言认识不够。因此,学生用科学、准确的语言文字表达既是最大的教学实际要求,也是考试的“瓶颈”。中学化学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或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强化化学用语规范性训练,提高学生的表述能力。

二、化学表述能力的概念界定

化学表述能力是指学生在化学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五官”的功能,对物质的制法、反应的过程和现象、以及对累积的知识和经验等特定的知觉和感觉素材进行重组、加工和整合,概括成为能反映素材本质特征的口头表达、文字表白、肢体语言或媒体表示的能力。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累积起来的化学表述能力,其形成过程受到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环境因素等的影响,其中学校课堂学习环境的影响因素最大。因此,教师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要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利用各种途径进行悉心训练和培养。

三、化学表述能力的培养途经

(一)注意学生化学阅读能力,培养提炼信息能力

化学阅读能力是指学生通过阅读化学资料,获取化学知识,并用所学知识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多阅读教材和化学科普书籍,对其中精彩的语言表述,由学生齐声朗读,可使学生在阅读中欣赏化学之美,在阅读中学习他人的正确表述。要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找出关键性词句,要求学生熟记一些关键性词句,并能模仿关键性词句答题,以提高学生的正确表述能力。

例如,“原子”一课(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沪教版P66)有这么一段叙述:“当水分子分解时,生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每两个氢原子结合成一个氢分子,每两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氧分子”。课堂上让学生反复读这段文字,找出关键性词“分解”“结合”,让学生对着微观示意图去体会、理解。然后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训练: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氢气在氧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在老师提示下,学生模仿课本表述,并让学生用笔写下来。

又如,学生在解答物质鉴别题时,往往表述不完整或词不达意,有时现象和结论倒置。老师在教学中可先让学生阅读例题,由学生在阅读思考中悟出物质鉴别题答题表述的一般格式:操作—现象—结论。对固体、液体类鉴别题,一般表述为:“取样于……中,滴入(或通入)……试剂(气体),出现……现象,是……物质”;对气体类鉴别题,一般表述为:“在……瓶中,滴入(或加入)……,出现……现象,是……气体。”通过这样反复读、多次练,使学生从模仿到变成自己的表述。

(二)重视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夯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俗话说:“心中有,口上才有。”要培养学生的表述能力,首先要给学生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而化学概念是整个化学知识的核心内容,因此在概念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讲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提高学生对概念的正确理解和记忆,并注意与相近的概念加以区分。例如,在学习化合物的概念时,教师可用“化合物中不只含一种物质”“化合物中不只含一种元素”“含两种元素以上的物质一定是化合物”等问题让学生辨析,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要认真细心,思考问题要全面准确,养成思维缜密的习惯。对规律的教和学,要立足于观察和实验,全面理解规律建立的过程,找出书本中有关规律表述的关键词,认真咀嚼,深刻体会。

(三)解读化学图像,发展化学表述能力

化学图表是化学信息的重要载体,是获取科学知识的信息源,是学生化学表述能力发展的重要工具。学生化学图表与文字、实验相互转化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化学学习的效果。读图时必须抓住有关概念和有关物质的性质、反应规律及图象特点等,析图的关键在于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进行综合思考,其重点是弄清“起点”“交点”“转折点(拐点)”“终点”及各条线段的化学含义。

例如,用相同质量的铁和锌跟一定量的稀硫酸反应,其反应过程如图1所示(横坐标表示反应时间t,纵坐标表示产生H2的质量m)。试回答:

图1

(1)曲线A表示的是________(填铁或锌)跟稀硫酸反应的情况。

(2)上述曲线图除能说明①的结论外,还可以得出另外两个结论,它们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图示可知,在它们停止反应时,金属A所利用的时间比金属B的少(即金属A的反应速度比金属B的快),说明金属A的活动性大于金属B,又因锌的活动性比铁强,所以金属A为锌。图示曲线上待反应停止后,所得氢气质量相等,而相同质量的铁、锌完全反应,铁生成氢气量大于锌,所以可以得出铁未完全反应或两种金属均未完全反应的结论。故答案为:(1)锌;(2)①反应生成了相同质量的氢气,②该实验中金属铁有剩余,③锌比铁活泼。

(四)抓住化学实验的契机,培养化学表述能力

教师要抓住实验契机,对学生的表述能力进行训练和培养。在教学实践中应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多说。多说是提高学生表述能力的重要途径。课堂教学中多说应做到“三多”:①多复述,引导学生多次复述教材实验的结果和结论。②多进行提问,在做实验时,老师要有意识地多进行提问,要求学生根据实验回答问题,要求简述实验过程中的结果、分析实验结论等。③多讨论,给学生各抒己见的空间,引导学生展开激烈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取长补短,在教师的指导下纠正自身存在的不足。

例如,在学习饱和溶液时,让学生做这样的实验:把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分成两份,向其中一份中加入少量硝酸钾,向另一份中加入少量食盐,分别搅拌(保持温度不变),学生观察发现,加进去的硝酸钾没有溶解,而加进去的食盐不见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说出饱和溶液的性质之一:“在一定温度时,饱和溶液还能溶解其他溶质。”这种表述,只有当学生观察了实验,有了亲身的体验才能有恰如其分地表述。但如果只注重做实验、看实验、而不强调学生的正确表述“规律”,那么所“学”到的知识也将容易漂浮失去,不能为学生所“积淀”。

[参 考 文 献]

[1]顾弘.对沪教版新教材“化学用语”教学策略的思考[J].化学教学,2013(1).

[2]蔡红,龚正元.化学方程式教学策略有效性的实验研究[J].化学教与学,2012(9).

[3]殷占秀.把好化学用语关克服学生分化点[J].化学教与学,2012(7).

[4]高丽君.谈初中化学表述能力的培养[J].中学生数理化(学研版),2011(11).

(责任编辑:张华伟)

猜你喜欢

化学实验能力培养
对初中化学实验细节化处理的认识
信息技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利用实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基于就业视角的中职烹饪专业教学研究
体育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
数学归纳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探析
基于CDIO的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