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浅谈
2014-07-25文/黄伟
文/黄+伟
摘 要:加强语感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
关键词:语文阅读;课堂教学;阅读能力
怎样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强化语感训练、提高学生能力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注重朗读,培养语感
语感首先是读出来的。从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这一点。在语言学习中,前人早已总结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的道理。朗读是学生领悟语言、领会课文最经常、最基本的方式,也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语言基本训练。在教学实践中,我十分重视训练学生的朗读技巧,经常鼓励学生多读、多品,积极创设读的情境,并根据文体内容灵活选用多种形式深入地读,分层次地读(一般分为初读、名家范读、研读、赏读、声情并茂背诵等)。如,教授《沁园春·雪》时,我用反复朗读代替枯燥无味的讲解,学生收获颇丰。初读阶段,我先让学生大声朗读,读准字音,揣摩情感,接着利用一体机播放《沁园春·雪》名家视频朗读,以此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而在进入第二层次(即研读)时,则侧重要求读懂诗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读准节奏、重音等;第三、四层次便重视主旨的把握、情感的表达、意境的领悟和情操的陶冶,此时要注意读出文章的内在美。这样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其间还综合安排个别读、同桌听读、齐读、比赛朗读、配乐朗读等形式进行朗读训练,使朗读训练贯穿整个学习过程。通过多读,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知觉、联想、想象、情感等心理功能,投入课文的情境中。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积累了词汇,领悟了不同的语境色彩。多读多悟,受益无穷,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掌握了语言文字的组织规律,培养了语感,日积月累自然可以达到文思如泉、妙笔生花的境地。
二、揣摩遣词造句,增强语感
仅仅利用朗读、背诵来培养语感还不够,教师还要在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紧扣课文中遣词造句经典案例,让学生反复揣摩、品味,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如,教授《木兰诗》“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时,让学生说说“霍霍”一词的妙处。学生试着从动作、神态、心情等角度考虑、探究,最终一致认为,“霍霍”一词将弟弟闻听姐姐归来的喜悦之心表现得淋漓尽致,读者仿佛看到了那欢欣的场面。教授朱自清《春》“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时,我启迪学生琢磨:小草为什么是“钻”出地面?用“长、冒、冲”行不行?为什么又是“偷偷地”?换上“悄悄地、慢慢地”好不好?学生讨论交流,用心读读前后的几句话,再读读悟悟,自然就领会了文章遣词造句的好处。
在教学中对于语感内涵丰富的语句,多角度地让学生比较、体会,品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既能明白语意,又能悟到语言的情味,从而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感。
三、联系生活,发展语感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认真体察,把眼前所读的文字、作品与自己的生活体验相联系。例如,教授《孙权劝学》时,在把握课文内容后,我引导学生往深处拓展:“吕蒙是怎样读书的?文章没有讲述。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生活经验,以“‘阿蒙读书为题,口头补充阿蒙读书的小故事,填充文章内容的空白,看哪个组做得精彩。”学生在我的点拨下,充分发挥想象,创造出一个个精彩的画面:找借口推脱、不愿读书的吕蒙;对着书本抓耳挠腮的吕蒙;头悬梁锥刺股的吕蒙……一介武夫读书的情景被描绘得栩栩如生,学生丰富的想象填补了课文留下的空白,再现了“刮目相看”的情境。朱自清的《春》是一篇教育孩子尊重父母、体谅父母的经典散文。在学生听读名家视频后,我设计了一个“说心声的写作练习”。“在日常生活中,你被父亲的行为感动过吗?今天,同学们可以把内心深处的感动表达出来,在这里老师这里有两个话题,围绕这两个话题说一说,写一写。”(出示幻灯片)(1)爸爸的爱是经不起隐藏的。(2)爸爸,下辈子还要做你的儿女。”学生在写作的同时,小声播放视频歌曲刘和刚的《父亲》。边听边说:“朱自清说过:‘父爱是一条细细的无声流淌的河流。”这句话需要我们用一生去解读。把你刚才写下的话告诉你的父亲好吗?让他知道你真正的懂他!(这个环节能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真切地理解父爱。)在写作文时,有的学生惭愧地大哭起来,下定决心好好学习,以此回报父亲。
教师要给学生更多语言实践机会,使其获得的语感不断强化,不断提升,使学生成为能学善说的饱学之士。
编辑 马燕萍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