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正确使用学案导学的作用分析
2014-07-25文/周圣然
文/周圣然
摘 要:学案导学的使用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效率,而且还给高中教师在教学上提供了便捷的实用性平台。在近几年,学案导学是一种得到学生和教师一致认可的新型教学手段。教师正确使用学案导学可以让学生得到更好的课堂效率,学习成绩能够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关键词:学案导学;课堂效率;情景场教学;负面影响
高中地理虽然属于文科范畴,但其实是一门综合类的学科。对战斗在一线的地理教师来说,不但需要教师在教学上有系统全面的知识结构,而且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一定的掌握。与此同时,高中地理教师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应对能力和承受能力进行课程的安排。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正确地使用学案进行课堂活动,让学生不仅可以在上课前就做到课本知识的详细预习,也可以极大程度地改善学生课堂听课效率低的教学难题。文章主要从两方面论述了学案导学的正确使用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对学生、教师两方面所起到的作用,笔者利用了充分掌握的信息和真实事例分析了教师利用学案导学应该注意的问题要素以及改善学案导学中不足的策略研究。
一、学案导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效率,是符合高中地理教学中情境场教学的有效保证
高中地理的情境场教学是指教师利用地理环境情境创设的原则在课堂上建立有关地理学习的教学模式,用情境场教学的新型方式吸引学生对地理课程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课堂效率得到提高。教师在使用学案的条件下可以实现地理课堂情境创设的有效应用。比如,在提问到:“近年来,外商的投资逐渐从珠江三江洲转向江苏省,原因有什么?”时,部分同学没有思路,教师利用假设的方法让学生排除其他因素,只在地理范围内考虑,就很快能从地理的知识点得出江苏省处在平原地区,科技水平比较高。通过观察教师可以发现,这一部分学生看似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对于老师的提问在积极思考,其实心思却在开小差,课堂效果不佳。正确使用学案导学的教学方式可以避免学生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做地理学习上的“无用功”,学案导学中存在一环又一环的研究课题,使情境场的教学方式灵活运用在其中,学生的课堂气氛比较活跃,注意力也高度集中,使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能力得到高度的提升和进步,是符合当前高中地理中新型教学的有效保证。
二、减小因学案导学使用不恰当造成的负面影响,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
合理地使用学案导学的教学方式,地理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学习过程中反映的心声和感受来进行教学活动。教师可以尝试着结合这一特性应用在学案编写的过程中,因为学案的编写过程是教师指定的,所以可以根据课本的具体情况来制定,经过多次检查减少学案中的错误频率选择最优化的教学案。比如,有一次学案中有“华北地区存在大量 土地。”这一填空题,当时发现同学学案上都是“黄土地”,就生气得告诉学生要好好审题,怎么会是“黄土地”!有一个同学就说这个空没错,是老师出错了。我仔细观察,才知道打印中将“东北”写成了“华北”。学生的勇敢指错行为如果受到教师的大力表扬,就会得到鼓励更加认真地学习,不会畏惧,善于思考正确问题和答案,再结合教师在课堂上重点的讲解得到可行性的答案。教师在正确利用学案导学时,应该允许任何学生有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的发言权利,这样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尊重学生的人格,有效地减小或者避免了因学案中出现的错误对学生所形成的负面影响,促使学生经过学案导学时积极思考、敢于在课堂上发言,得到学习上和思想上的全面发展。
三、清晰明了的地理学案内容让学生了解学习和考试的侧重点,取得更多的学习收获
高中地理教育的对象是背负着父母和老师所有期望的莘莘学子,教师能不能让学生通过学习明晰考试的重点是每一位地理教师应该考虑的问题。学案导学的教学方式要求将课本内容与学习重点进行有效的划分开,让学生通过学案内容准确地提炼出地理课本中应该学习的重点,使地理知识的针对性得到加强,学生更加清晰地明白教师在课堂上重点讲什么,不至于一节课听下来毫无头绪和收获。学案导学使学生根据学案内容了解应该掌握和学习的全部知识点,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和清晰,不至于在地理学习中出现走弯路的情况,实现了地理教师的高效率课堂教学。
综上所述,地理教师通过学案导学的教学手段,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做好充分的预习工作,教师可以节省由于学生过于不熟悉课本而形成的不必要的时间浪费问题。学生在听课过程中,教师正确应用学案内容中的教学目标和重点,学生的注意力得到明显的集中和提高。正确使用学案导学的教学手段可以在学生提高学习能力的同时,使学生能够真真切切地学习高中地理知识,更加全面地了解高中地理这门学科需要掌握的技巧和能力,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和学习能力,充分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赫兴无.新课改背景下地理教师应具备的教育观[J].教育探索,2011(02).
[2]李家清,户清丽.创新地理教学论课程模式培养专家型地理教师[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02).
编辑 薄跃华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