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牧区教学更需“亲和力”
2014-07-25文/应生加
文/应生加
摘 要:牧区教学中,教师的亲和力能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促进素质教育稳步向前发展。
关键词:亲和力;源泉;要求
最近,学校同事告诉我,某教师因和学生没有处理好师生关系,故使师生之间闹得十分尴尬,……听完,笔者顺便问之,何谓“尴尬”?该同事支吾不语,不作回答。
笔者认为,教学中处理好师生关系是促进教学的最主要的关键。换句话说,就是要处理好师生之间的“亲和力”。教学中的亲和力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相互通过接触、交流、理解,共同达成有利于实现教学双边活动的亲近力。由于牧区自然条件艰苦,交通闭塞不便,信息不灵,经济发展滞后,造成学生知识基础薄弱、接受能力差,所以作为牧区教育工作者,科学的创造、引导和运用教学中的亲和力,具有非常广泛而深远的意义。
一、亲和力是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和动力的源泉
教师首先要为人师表,主动创造亲和力的条件,必须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小事做起,经常关心学生的生活起居,哪怕是琐碎的小事也要考虑到;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都要耐心细致地回答和解释,使学生从内心深处消除师生之间的各种分歧和隔阂,从而对学生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各种形式,抓住一切机会,教会他们多种有效可行的学习方法,树立科学的学习观。
二、亲和力是实现教学双边活动的必要条件,也是素质教育最起码的要求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信息及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要场所。实践表明,教师愈加采用最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教学方法,学生越易理解、接受和掌握所学的理论、概念及公式,同时,教师通过言传身教把做人的道理渗入其中,使教学的双重效果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实现,从而使得亲和力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和发展。相反,缺乏应有的亲和力的教学,只能导致师生关系僵化、课堂气氛凝滞,学生学到知识死而不活,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展开,教学质量也无从谈起。
三、教师要善于去捕捉、发现、分析、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形成教学亲和力的关键所在,也是当今教育研究的重大课题之一
俗话说:“知子莫若父,知生莫若师。”所以,教师具有双重角色,要善于去捕捉、发现、分析、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形成教学亲和力的关键所在,也是当今教育研究的重大课题之一。现代社会正处于一个复杂而多变的时代,社会的负面影响无疑对青少年的影响是巨大的,加之他们的性格具有独尊、脆弱、娇惯、易变化、自控力差等典型特征,如果学校和老师不及时发现、纠正和引导学生的心理问题,很有可能引发他们的心理障碍,造成心理扭曲,甚至有的学生可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最终酿成大祸,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极为不利。此时,应学校配合家庭和社会塑造学生心理,朝着健康正轨的方向上发展,使得学生人格趋于完善和成熟,心态更加平稳,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亲身倍加感受到学校的温暖,对学生和老师产生好感,继而萌发师生之间的亲和力。
有人把亲和力理解为对学生不良行为持随意放纵的态度而采取不闻不问的措施和行为。这是对亲和力的亵渎,是对自己的言行极不负责的表现。在学习上则严格要求,当学生不能完成学习任务或违反校规时,教师随时具备“严师出高徒”的心理素质,丝毫不能放松要求,促使学生及时改正;否则就是误人子弟的做法,教育界同仁应嗤之以鼻,加以摒弃。
事实上,任何理论似乎说的容易做起来难,如何正确把握和理解亲和力的深刻内涵,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不断激发学生的思维,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努力提高他们的自控和辨别是非的能力,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共同任务。
编辑 薄跃华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