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APOS理论的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教学研究

2014-07-25文/罗湘王小艾

新课程·中旬 2014年5期
关键词:概念教学教学设计

文/罗湘+王小艾

摘 要:APOS理论是由美国数学家杜宾斯基提出来的一种建构主义学说,现阶段与中小学阶段关联较少。通过对APOS理论的介

绍,以“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设计为载体,展示APOS理论的四个成分,并在此基础上得到教学启示。

关键词:概念教学;APOS理论;教学设计

一、APOS理论概述

APOS理论是杜宾斯基等人提出的关于概念教学的一种理论。它指出学生通过不断构建、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使得主客观得到统一,最终建立新的认知结构。因此,如何帮学生建立起适当的心智结构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APOS理论分别是由英文action、process、object和scheme的第一个字母所组合而成。APOS理论包含以下四个基本成分:

活动(Action):个体通过指令对客观数学对象进行变换,或是做出反应。这里的活动强调亲身经历、感受,通过不同的活动来获得知识(概念)的意义。

程序(Process):个体通过并不断重复这个活动,对其反思,进而形成内部结构。只要参与相应的活动或者给出相应的刺激,个体便会做出相应的反应,这时活动内化为程序。

对象(Object):个体将上述程序作为整体进行操作,能了解和推出该对象的性质,并能进行一定的数学运算,这时程序就变成了对象。

图式(Scheme):个体通过上述三个成分及它原有的图式进行整合,从而产生新的图式,建立新的知识网络,有利于学习其他高层次的知识。

二、直线的斜率和倾斜角教材说明

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2必修(A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2月第3版)第82-86页中,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一节的内容安排是这样的。

(1)在同一平面内作出无数条倾斜程度不同的直线后,引入直线倾斜角的定义。(2)由生活中“坡度”的概念联想到倾斜角的正切,引出直线的斜率的概念,进而推出两点间的直线的斜率公式。(3)最后是两个例题,一个是分别求出由三个点组合成的三条直线的斜率,判断这些直线的倾斜角是锐角还是钝角;另外一个是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过原点且斜率分别为四个不同值的直线。这样的编排联系不紧密。新课标要求教学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以致用,而教材中与生活中的情境结合得少。

三、基于APOS理论的直线的斜率和倾斜角教学设计

1.活动

利用幻灯片给出楼梯和比萨斜塔的图片,问学生这两者有什么共同之处?引发学生思考,然后结合生活中的图片引入三个情境,通过三个情境四个问题来引入新知识。

情境一

问题1:对于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的一直线l,你认为它的位置由哪些条件确定?

问题2:任何一条直线与x轴都有一个相对倾斜度,这个倾斜度可以用一个什么几何量来反映?

情境二

问题3:如果你是一名滑梯的设计师,滑梯该怎样设计既能保证安全又刺激?

情境三

问题4:讨论坡度与坡长、坡高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真实的实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通过3个问题情境,让学生从实际和经验中领悟到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

意义与价值,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2.程序

通过以上3个情境,让学生分析其共同点,结合以前初中学过的知识,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倾斜度和坡度之间的关系,引入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定义。

并提出两个问题:

(1)倾斜角为90°为什么没有斜率?

(2)斜率还可以用什么方式表示?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这一方式,让学生体验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的生成过程。教师通过提问,让学生反思和了解斜率存在的几种情况,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使要探究的问题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为下一步介绍斜率的公式埋下伏笔。

3.对象

通过回忆初中所学过的向量的基础知识,用向量来表示坐标及斜率与倾斜角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自己推导出斜率的公式及斜率存在的范围。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共同活动,让学生头脑中的新知识和旧知识建立联系,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4.图式

通过上述,学生对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及斜率公式有了一定的理解,教师讲解下面两个例题,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做到学以致用,并可以将这些知识真正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形成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

(1)已知,A(3,2),B(-4,1),C(0,-1),求直线AB,BC,CA的斜率,并判断这些直线的倾斜角是锐角还是钝角。

(2)已知,直线l经过三点A(3,5)、B(x,7)、C(-1,y),若直线l的斜率为k=2,求x、y的值。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三个阶段,学生在头脑中建立了直线的倾斜角、斜率、斜率公式、斜率存在的条件等图式,学生通过做练习题,将头脑中的图式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图式网络,为后面学习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奠定基础。

四、教学启示

APOS理论加强了与学生的实际经历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更快地建立起所学知识的认知框架,让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变成一个不断发现、创造的过程。概念的学习不能强制地灌输给学生,应该努力创设适合学生学习数学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APOS理论中程序到对象的过程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教师可根据班级情况,合理地安排对象和程序的进程。教师应多给予学生学习探究数学概念的时间,为后面学生学习更高层次的知识奠定好的基础。由此可见,基于APOS理论设计数学探究课不失为一种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张伟平.基于APOS理论的数学概念教学研究[J].数学通讯,2006(02).

[2]徐晓燕.基于APOS理论下的概念教学设计[J].中国数学教育,2011(11).

编辑 谢尾合

endprint

猜你喜欢

概念教学教学设计
问题式探究教学模式在高中数学概念教学中的运用
刍议概念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对初中数学课程概念教学的求真与探微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漫谈小学数学的概念教学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