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现性学习”教学模式在大学课堂教学中的建构

2014-07-25张杨周朋升

关键词:古代汉语建构

张杨+周朋升

摘 要:“发现性学习”(discovery learning),也称“发现教学”,该模式强调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并利用所学知识有效解决问题,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在古代汉语课程教学中,建构并使用该教学模式,可以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发现性学习;古代汉语;建构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8-0037-02

“发现性学习”(discovery learning)是由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杰罗姆·布鲁纳(Jerome Bruner)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所谓“发现学习”是指让学习者自己去发现教材的结构、结论和规律的学习。这种学习方法要求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思考、探索未知,最终达到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1]。“发现性学习教学模式”以“发现性学习”为基础,它的特点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一定的问题,根据教师和教材所提供的材料,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和探索,从而发现所要学习的结论。早在“发现性学习”提出之前,古今中外的教育学家就已经做过相关方面的尝试,从苏格拉底的探问式教学,到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反三式的教学,再到近代卢梭的儿童发现教学论,都对该理论的产生提供了重要启示,该教学方式提出后广泛应用于数学、法学、医学等相关学科的教学实践,但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相关教学中却很少使用,特别是像古代汉语这样的语言类课程,亟待进行相关的教学实践。

一、古代汉语课程建构“发现性学习”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一)古代汉语课程的特点

古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的一门带有工具性质的专业基础课,其教材容量大,知识面分布广,分为文选、常用词、通论三大部分,而通论部分又包含工具书使用、文字、词汇、语法、音韵、古书注解、诗词格律等不同的内容。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绪论中提出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阅读中国古书的能力”[2]。而在教学课时有限的情况下,既要保证基础知识的传授,又要兼顾学生对具体语言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的训练,从而提高其阅读古书的能力,这无疑对古代汉语教师的授课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二)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现状

1.教师多采用灌输式教学,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一直以来,在古代汉语的课堂上都是教师在教,学生在听,课堂教学的中心是教师,学生只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并记忆,而教师也多采用的是一支粉笔一张嘴的灌输式教学,侧重知识的讲授,却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对他们学习方法和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上,缺少给学生提供思考问题和讨论问题的空间;在教学的内容上,又机械地因袭传统划定的文选篇目,过分强调教材知识的真理性,缺少质疑与深入探讨;在学生评价上,只重视考试成绩,缺少平时作业与考试成绩相结合的科学衡量标准,侧重对理论知识考核,忽视对实践能力的考核,缺少开放性和研究性的作业。

2.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弱。由于我国的基础教育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所以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后仍习惯于灌输式的教学,被动学习成了他们的思维定式和习惯,大部分学生对古代汉语课程的学习目标不明确,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对古代汉语的学习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又不愿去主动质疑并深入研究,学习存在惰性,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差,对古代汉语学习的学习方法缺少了解,搜集、整理文献资料的能力不强,不能充分利用已有资源进行辅助学习。这些都造成了学生在学习古代汉语知识的过程中,学习效率不高,知识接受缓慢的现实情况。

二、“发现性学习”教学模式在古代汉语课程教学中的建构

我们倡导“发现性学习”教学模式,是因为该模式不仅是让学生“学会什么”,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知道怎样发现问题”,促使他们“学会如何去学习”。这并非要完全丢弃讲授式教学,如果教师的讲授是“有意义的”,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主动思考,那么讲授式教学仍然是一种合适的教学方式。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两种教学方式常常是相辅相成,结合在一起使用的,在有限的授课学时内,开展“发现性学习”教学,教师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转变教学观念,调整教师角色

无论哪种新的教学模式,它们在建构与实施的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只有教师转变了教育观念,自觉地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敢于实践,认真总结,这样我们的教学模式才能真正地与教学实际相结合,不断完善,适应教育教学的发展变化。反思我们之前的古代汉语教学,之所以效率不高,首先就是教育观念的问题。一直以来我们受到传统教育观念与教学模式的影响,在古代汉语课堂上教师是主角,整堂课就是教师的“一言堂”,在授课过程中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的接受与学习效果。“发现性学习”教学模式的实施,要求教师不再一味盲从传统的教学思想,只关注知识的讲授和授课内容是否完成,而是更多地着眼于学生知识的习得过程与能力的培养,将课堂的教学主体由教师逐步转向学生,实现从以教师“教”为中心到以学生“学”为中心的转移,整堂课由教师的“一言堂”转变为师生共同的“群言堂”。因此,在“发现性学习”的课堂上,教师的角色应该是由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调整为知识的传授者、学习的组织协调者以及答疑解惑帮助者等多重角色。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问题意识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一旦对某件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对“发现性学习”教学来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它是引导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内因,只有学生对这门课程产生了兴趣,才会主动去发现问题,探求知识。在课堂上我们可以设置一些问题来激发他们的兴趣,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例如,在文选《郑伯克段于鄢》的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通读全文,然后统计一下“於”字的使用频率,由于《左传》中出现了“于”和“於”两个字混用的情况,针对这个现象,教师可以提出疑问:“这两个字在文中的使用是否有不同?”带着这样的问题,学生会对全文进行进一步分析,得出“两个字用法不同”的结论,教师可以进一步追问:“大家发现的两个字的用法差异是什么?”经过不同的学生回答后,教师做出总结:在《左传》中后面接地名、国名,一般用“于”,如“郑武公取于申”,而接人名时多用“於”如“亟请於武公”。然后借着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将“于”字的语法功能系统讲解一遍,这样既讲授了知识,同时又通过设置问题,促进了学生的思考,培养了他们发现问题的意识,让学生在不断地发现中,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阅读能力。

(三)合理利用教学资源,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中国古语有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该只是简单地讲授某个词或某句话的意思,而应该引导学生通过恰当的方法去探求这个词或这句话的意思。例如讲到“卫鞅见孝公,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时,这句话中的“睡”和现代汉语中的“睡”有何区别?通过语境的分析,我们得出君臣之间不可能躺在床上讨论政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之前所学的“六书”理论,分析“睡”字的结构是“从目,从垂”也,就是说睡的本义是“坐着打瞌睡”,然后要求学生查找工具书来证明这个结论,《说文》中解释“睡”为“坐寐也”,证实了这个分析的正确性。这样既解释了字义,又使学生掌握了探求字义的方法,同时使学生养成了运用工具书帮助解决问题的习惯,比简单枯燥地告诉学生“睡”字的字义效果要好得多。教师也可以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使用多媒体课件或是网络资源来帮助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提供更为专业的解答。总之,应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训练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灵活布置作业,巩固教学成果

“发现性学习”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还体现在对课后作业的布置上。课后作业不仅是对知识掌握情况的检查,巩固课堂的教学成果,更是对学生能力进行训练的一个好机会。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多数是为了布置作业而布置作业,并没有对作业的内容进行合理的设置,形式比较单一。在“发现性学习”教学中,教师应多设立一些开放性的题目,让学生的“发现性学习”在课后得以延续。例如,在讲解前文提到的《郑伯克段于鄢》中的“於”字时,可以布置学生去查找这两个字在《诗经》、《论语》等其他先秦典籍中的使用情况,并总结规律。另外,也可以要求学生在一学期内完成两到三篇与自己在学习过程发现的问题有关的小型论文,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或是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习的知识阅读一定量的古书,并写出读书报告,这些都可以作为培养学生能力的作业形式而被采用。

目前,“发现性学习”教学在古代汉语教学中还处于探索阶段,亟待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它的全面推行还需要一个过程,我们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分阶段地实施。同时如何处理“发现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之间的关系,协调二者在古代汉语课堂中的使用,也是今后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之一。总之,培养学生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必须经过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在“教”和“学”中不断反思,才能更好地促进我们的古代汉语教学。

参考文献:

[1]王美岚,王琳.布鲁纳的发现学习及其启示[J].当代教育科学,2005,(21).

[2]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9:1.

收稿日期:2013-12-21

作者简介:张杨(1981—),男,河北交河人,大庆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古代汉语研究。

基金项目:大庆师范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古代汉语》课程‘发现性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Y1310)阶段成果之一

endprint

猜你喜欢

古代汉语建构
“一带一路”国家古代汉语课程调查报告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如何学习掌握古代汉语词义*——何九盈先生《古汉语词义丛谈》评介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对师范学校古代汉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探讨
建构游戏玩不够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古代汉语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提升学生在古代汉语课堂中参与性的应用对策
对海外古代汉语教学语言问题的思考
——以美国古代汉语教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