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形势下高校的师德与学风
2014-07-25刘笑岩
摘要: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和市场化倾向的加重,高校师生关系发生了较大变化,产生了一系列的矛盾和冲突,超出了道德调节的范畴,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文章从当前高校师生关系的不和谐表现出发,提出了重构高校师生关系,加强师德学风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师德;学风;高校;师生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8-0041-02
“老师”最初指年老资深的学者,《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1]后来把教学生的人也称为“老师”,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一诗:“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儿,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2]中国尊师重道由来已久,古代就有“人有三尊,君、父、师”的说法。在中国几千年的灿烂历史中,“师”,总是受人尊敬的。“老师”是中国文化血脉传承的功臣。然而,到了科技日新月异的21世纪,以往尊师重道的传统却遭遇了一系列的尴尬——出现诸如“范跑跑”、“浙大副教授论文造假”、“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被杀”、“中央音乐学院博导潜规则女学生”等等不和谐的音符。
一、高校师生关系的现状
首先,随着中国高校扩招和市场化倾向,师生接触的空间仅限于课堂教学,缺乏生活交往和情感交流;其次,教师在待遇、职称、科研等方面牵扯精力过多,钟情于利益,对真理的追求渐行渐远,甚至还有教师认为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毫无经济效益,师生都在为生计而奔波,沦为名利场上的“社会主体”;再次,随着众多大众传媒手段的普及,获取信息的手段日益多元化,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下降;最后,由于道德体系的重新建构和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逐步推进,当代大学生的维权意识浓厚,积极维护自身权益,要求实现师生平等,有碍于制度的不臻完善,导致当代高校师生关系越发复杂化,大大超越了道德调节的范畴。
二、基于师德建设的高校师生关系的重构
如何重构师生关系呢?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内部矛盾(即内因)是事物自身运动的源泉和动力,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部矛盾(即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第二位的原因, 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首先我们应重构教师的素质——内因。“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3],唐代伟大的文学家和教育家韩愈在其《师说》中如是说。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具有哪些方面的内在素质呢?答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包括:教师的基本素质,即“才”、“学”、“识”;教师的思想素质,即教师的政治立场、学术操守、师生关系表现以及对学生的感召力等等。
先说教师的基本素质,即“才”、“学”、“识”。清章学诚在《文史通议·内篇五·妇学》中云:“夫才须学也,学贵识也,才而不学,是为小慧,小慧无识,是为不才,不才小慧之人,无所不至!”[4]又在《文史通议·内篇二·文德》云:“夫识,生于心也;才,出于气也;学也者,凝心以养气,炼识而成其才者也。心虚难恃,气浮易驰,主敬者随时捡摄于心气之间,而谨防其一往不收之流弊也。”[5]这几句话透露出古人对“才”、“学”、“识”重要性的经典论述。那么何为“才”、“学”、“识”呢?所谓“才”,即完整表达学术思想的能力;所谓“学”,即对已有知识体系充分掌握的能力;所谓“识”,即从哲学高度上对资料、文献、知识等的鉴别和辨伪能力,还包括对本领域知识体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以上三者之中 “识”最重要。如果没有这种识别真理和谬误的能力,教师就会因循守旧、不敢越雷池一步,不具备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素质,可以称为教书匠了!
再说教师的思想素质,包括教师所持的政治立场、学术操守以及师生关系的处理能力等等。德国人洪堡在创建柏林大学的时候,曾明确提出“学术自由”、“大学自治”、“教授治校”三原则作为现代大学的衡量标准,提出这个标准的目的就在于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提倡学术民主与争鸣,兼容并包,有容乃大,鼓励创新型思维和人才的培养等等,但这些原则的具体实现手段之一,仍然是取决于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这一基点上。
怎样才算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应该重新梳理自己的道德趋向,恢复“宁静致远,淡泊明志”的人生追求,淡化对名利这样一些“社会上的事情”烦扰,以教书育人为己任,提倡“良师益友般的民主”。韩愈在《师说》中这样写道:“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之所存,道之所存也。”拜师的目的在于悟“道”,办法是“学无常师”;教师的主要任务在于“传道”,能否当教师也就以道来衡量,谁先闻道,谁就有条件给人传道,担当起教师的职责,“所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因此无论年龄大小和出身,凡有道就可以为师,所谓“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教师与学生间闻道,不以年龄定先后,学术专业也可能各有所长。教师与学生相互学习、教学相长,师生关系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秉承“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胡适语)的原则,在理性的基础上得以保留并形成新的学术观点,大学的学术水平将得到快速发展。正如前述之柏林大学容纳了诸如黑格尔、费尔巴哈、尼采等人的“异端邪说”,遂成为当时欧洲学术争鸣的中心之一。反之,教师大搞学术独裁,注重祖宗家法和师承关系,压制异端,就属于不和谐的师生关系。如西汉“今文经学”学派,将历经“焚书坑儒”幸存或学者口传心授而流传下来的儒家经典神学化,严厉压制不合祖宗家法的“奸邪之说”,培养了一大堆终生专注于一经、与社会需要相脱节的废物,使得学术发展陷入停滞和僵化,导致汉代儒学的衰落。因此,保证师生之间和谐民主相当重要,那种教师大搞“一言堂”以及讲究所谓“祖宗家法”的经院教学法,会钳制新思维的产生,泯灭学生的创造性,如此教育无法培养创新型人才!
说完了内因,下面要谈一下外因——高校管理制度的弊端。我国大学管理“官本位”特色鲜明,拥有教师生杀予夺的大权,掌管教师的职称、进修、科研、经费、待遇……俨然是学校的主体一线教师毫无话语权,更像学校的“打工仔”。在具体教学上,教学行政不分,领导身兼行政、教学、科研于一体,甚至还在担任博导硕导,成为所谓“学官”——平时忙于各种社会事务或者行政领导工作,整天东跑西颠,醉心于官场升迁,根本无暇潜心学术,凭借行政级别,为了满足自己私欲,对师生软硬兼施,无偿占用他人的科研成果,可以称为“学霸”;在招考过程中,任人唯亲、唯钱是举,与自己意见相左或未施以财礼之类等等潜规则行为的学生,便武断地嗤之以“无法培养深造”的结论,打击求学者的积极性,遏制人才的激励和选拔,可以称为“学贩”;为了自己的车子、房子,平时不认真备课、讲课,非要学生到他们家补课,趁机收取学生和家长那点可怜的救命钱;更有甚者,某些教师借机暗示学生或者家长要经常送礼送物孝敬他,如果不然就会给学生“穿小鞋”——这样的人可以称为“学商”。
三、加强高校师徒与学风建设的策略
首先,保障高等学校充足的经费投入,“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根本在教育”[6],“教育投入是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是教育事业的物质基础,是公共财政的重要职能,要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7],中国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绝对离不开现代化的教育以及杰出的、富有历史责任感和创造性思维的教师队伍。高等学校是传播知识、科技创新的学术组织,需要遵循“学术自由”、“教授治学”、“校长治校”、“科学管理”为基本特征的现代大学制度,把本应属于科技创新主体——教师的话语权物归原主,把属于学者的权力还给学者。国家、社会和个人需要一起努力营造一个适于教育发展的宽松环境,使教师不再为职称、待遇、房子、车子甚至婚姻、子女问题而揪心。
其次,提倡学术民主与兼容并包,依法保障教师的学术自由权,人类科技史和思想史证明,限制甚至扼杀学术自由,人类必将付出代价。
再次,树立师德、学术标兵,形成师德的鼓励和惩罚机制,对于不称职的教师要坚决将他们清理出教师队伍。
复次,建立科学合理的高等学校问责制,高等学校要自治,师生要享有学术自由,教师应当严守法律和道德底线,对学生和国家提供的物质资源负责,在法律上加大对学术造假和学术不端行为的惩罚力度,严惩学术腐败和招考潜规则,保证国民教育招生考试的公正、公平、公开。
最后,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监督考核机制,废除院士、博导、硕导或者学科带头人等荣誉职务的终身制,改为考核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任期制,及时清理那些所谓的“学霸”、“学官”,切实保障师生合法权益。
中国高校教师队伍的主流还是好的,即使存在一小撮学界败类所造成的恶劣影响,也难以改变我国教师队伍安贫乐道、教书育人的主流色调。我相信目前高校师生关系中的不和谐因素,仅仅是个别的、孤立的现象,中国高校教师队伍必定能够克服目前的困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牢记嘱托,不辱使命,将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优良传统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西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北方文艺出版社,2007.
[2](元)元好问.元好问诗词选[M].上海:中华书局,2005.
[3](唐)韩愈.韩昌黎集(马其昶《韩昌黎文集校注》)[A].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4][5](清)章学诚.《文史通义·卷五·内篇五·史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6][7]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edu.163.com/100730/6CR9LN4V00293N7N.html.
收稿日期:2013-12-26
作者简介:刘笑岩(1979—),男,四川遂宁人,西华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中国音乐教育史研究。
基金项目: 2011年度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川北灯戏数据库建设”(SC11B025)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