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分层教学浅论
2014-07-25文/贾琼
文/贾琼
摘 要:传统的“一刀切”的教学方式不能照顾全班学生的认知需求,是产生后进生的温床。新课改要求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一种促进各层次学生不断递进的机制,开发学生潜能,发展个性,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
关键词:高中数学;分层教学;分层引导;分层练习
分层教学是认真分析班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结构,并根据他们的实际学情进行同质的小组分层,然后再整合教学内容,确定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以其实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进步和提高的教学方法。鉴于此,笔者结合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从分层引导和分层练习两个方面来进行讨论。
一、知识分层,引导认知
分层引导的立足点是教学内容,是教学实践中我们将教学内容层层细剥,便于学生认知和理解。数学到高中阶段,概念和运用变得相对抽象,乍一描述,学生可能云里雾里,懵在那里,或者看着能理解,实际运用就忘却细节,这就需要我们进行分层咀嚼,细嚼慢咽。在课堂教学中,将教学内容分层讲解的情况很多,便于细化知识,让学生薄物细故,充分理解。
比如,高中数学第一节的集合知识,乍一看很简单,集合就是一些能够确定的不同的对象构成的整体。但是课堂教学中许多学生理解不到位,我们就可以这样分层设问引导。问题1:大家根据集合的概念说几个集合?学生纷纷回答:(1)我班所有同学;(2)老师黑板上写的字;(3)三个数字123;(4)组成宿舍号321数字……
根据学生说的我们进行一一分析。第(1)个,我班所有学生,成员确定,每个人不同符合集合的概念;第(2)个,黑板上写的字不可避免地有重复的,违背了集合互异性,所以不是集合;第(3)个和第(4)个符合集合的概念,但是囿于集合有无序性,所以他们是同一个集合。
这样针对抽象概念,我们层层引导,将所有问题进行详尽剖析,层次分明,步步为营,更容易让学生拾级而上,彻底掌握集合的概念和意义,最终扎实理解基础,提升分析技能。
二、学生分层,差异教学
囿于学生学习能力和知识结构存在客观上的差异,优等生和后进生必然存在教学方式和方法上的不同。这就要求我们在一线教学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能进行能力层次分组,这样便于同层次内设置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完成基础学习的同时得到对应层次的能力提升。
比如,在教学“一元二次不等式”时,笔者就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设置了基础性和发挥性两个层次的练习。
第一层:
解下列不等式:
(1)4x2-4x>15;(2)x(x+2)<x(3-x)+1
第二层:
已知不等式kx2-2x+6k<0(k≠0),如果不等式的解集是{x|x<-3或x>-2},求k的值。
第一层是基础层习题,紧扣概念和知识细节,所有层次的学生都应该完成。第二层是针对学习好的学生的能力发挥性试题。这样的个性化作业和分层布置,使全体学生都有了解答的任务和欲望,并且都体会到了各种成功的快乐,不同学生学习后都有不同的发展,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都能“吃好”和“吃饱”;设置多层次的思考题,或者稍微有些深度和广度的作业内容,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自行探究。
本文是笔者结合一线教学实践从教学内容分层和教学对象分层两个方面对高中数学分层教学进行的讨论与分析。概括地讲,教學实践中我们一定要摒弃“一刀切”的教学方法,要切实根据学生认知整合教学内容,针对不同层次设置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此方能对症下药,全面提升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李莉欣.浅谈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多维思考[J].祖国:教育版,2013(05).
编辑 韩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