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生的阅读时间去哪了

2014-07-25文/李秋红

新课程·中学 2014年5期
关键词:经典著作道德观审美观

文/李秋红

在《读者》杂志上曾经看到,中国国民的年平均阅读率仅为4本,为非常低的位置。看到这一结果,作为教师的我深深感觉到这是个很难受的问题。是因为书贵,还是没时间读,还是没地方读?学生不阅读大概是没有时间吧!

清晨、课间、饭后、放学后,操场上、课桌前、校园的角角落落,学生看书、读书的身影比比皆是。然而细看,读的内容是什么呢?英语书、语文书、英语单词,当然还有一些学生在读穿越小说。再看看我们的作息时间表,早上六点半开始上早自习,晚上自习结束后就已经九点半了。再看看我们的作业,每天至少上四五个学科的课,每个教师布置些作业至少两页。再看看我们的高考,孩子的分数就是家长的期盼,就是教师的成果,就是孩子们的梦想。这样的环境下,学生还有时间去阅读那些经典著作吗?还有时间进行所谓的课外阅读吗?有人说,时间挤挤总是有的,但是学生的健康谁来负责?

书籍是人类的朋友。知识就是力量。自从有了书籍,便有了阅读。阅读意味着我们能够与遥隔千载的先人们进行超越时空的精神对话,意味着我们的心灵之翼可以自由自在地在另一个想象的世界里翱翔,意味着我们能够体验到今生无缘亲历的许许多多浪漫奇异、惊心动魄的生活……而对于一个审美观、道德观、人生观都正处在形成时期的青少年学生,阅读的作用尤其重要。因为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借之于各种方式,表达了人类社会的一些共同的基本准则,如正直、勇敢、忠诚、互助等,也表达了人类最美好的感情,如母爱、爱情、友情、手足之情等,以及对美和理想的永恒的追求。它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少年的心灵,帮助他们抵御世俗的种种侵染,从而建立起自己的审美观、道德观和人生观。从中体验到什么叫“神圣”“崇高”“博大”“尊严”,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对于学生来说,这种体验最初往往来自书籍,而不是来自生活。也就是说,一个人的精神的启蒙往往是由阅读开始的。这种启蒙犹如一束来自形而上的世界的光,照亮人的灵魂。而只有當他有了这种体验之后,他才会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寻找和追求这些东西。这便是钱理群先生所说的“打下精神的底子”,这也是阅读之于人的最深层的意义所在。作为一个教师,我多么希望在新课标改革的风向标指引下,给学生一个对正确阅读的认知。还给我们的学生以阅读的时间,让他们在经典著作的影响下认识到知识的重要,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地翱翔。

编辑 韩 晓

猜你喜欢

经典著作道德观审美观
走进经典著作的深处
论唐代琴论中的主“静”审美观——以《昭文不鼓琴赋》《无弦琴赋》《琴诀》为例
大学生经典文献阅读情况调查
《魔鬼的门徒》的宗教伦理与道德观照
额日德木特古斯以《春》为题诗的审美观
浅论美术基础课程在广告学专业构成中的必要性
浅谈日本传统建筑中的日式美学
“西学东渐”与中国传统女性道德观的近代命运
传统文化与大学生道德观教育研究
从传统学术道德观反思当今学术道德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