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的研究
2014-07-25文/韦崇裕
文/韦崇裕
摘 要:问题是思维的源泉。提问(Problem Posing),又称为问题提出,指个体在进行各种活动的过程中发现并自觉地提出问题的活动。所谓质疑就是提出问题。针对以上情况,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培养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能力的教学策略:创造质疑环境,培养质疑精神;排除心理障碍,培养问题意识;指导质疑方法,帮助学生提出问题。
关键词:数学问题意识;提问能力;教学策略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实际教学中,多数情况是教师“一言堂”,这种“老黄牛”式的老师并不占少数。本人曾跟踪调查过,这种“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在传统教育中即为一种至高无上的奉献精神,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调查的100人中,只有6%的学生认为喜欢这种老师。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多次提及“提高学生数学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关注对学生数学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的评价”。足以说明新课程对培养学生的高度重视,要求把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权利还给学生。
二、学生不提问题或提不出问题的主要原因
学生不提问题是心理问题;学生提不出问题是方法问题,很大程度上与教师的方法有关。通过问卷调查与接下来的教学实践,学生不提问题或提不出问题主要有以下原因。
1.不敢提问
通过问卷调查,在“关于回答问题时我()”,选“想回答,但不敢举手”的占40%;选“懂,但怕说得不好”的占44%。
从这两项中可以得出我们的学生是有一定的问题意识的,是希望回答问题的。只是由于一些环境和心理因素的影响,导致他们即使知道有问题也不敢表达出来。
2.没有时间问
问卷中有46%(重点班)的学生认为没有时间来提出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没有鼓励学生提问的意识,上课没有充分的时间给学生思考,使得学生不太有机会提问。
3.不习惯提问
从调查中发现,很大一部分学生没有良好的提问质疑习惯,这说明学生仍习惯于“接受式”的学习,把解题看成是一种任务,缺乏独立思考意识。
4.不善于提问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75%的学生认为主动提问是学习有上进心的表现,但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主动性较差,不能积极探究问题、发现问题,不会问问题的现象普遍存在。
三、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1.要信任学生
教师要信任我们的学生,接受他们的建议,相信他们的能力。学习是一项参与性的活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鼓励学生讨论、对话和辩论,引导学生去思考、推理和交流,其目的就是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去尝试:体验成功,品尝失败,得到提高和进步。
2.教师示范,使学生勇于提问
当学生对所学知识没有充分理解时,往往提不出问题,无疑可质。如何促进他们质疑,进而转化为认识上的需要呢?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借助教师示范性的提问。教师提出问题的目的不仅在于让学生经过思考、讨论得出答案,更重要的是通过不断的启发、点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为他们质疑提供范例,使之模仿或参照教师的样式,进而为他们自己主动质疑拓宽思路,并在反复的实践中逐渐培养质疑求索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可设置一些可以启发学生思维的问题,打开学生的“话匣子”,从而诱发学生提问。
3.构建和谐课堂
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表现和发展。因此,教师要解放学生的思想禁锢,破除学生思想深处存在着的“惟师”“惟书”“惟一”的思想定势,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只有这样,学生才敢想、敢说、敢问,逐渐增强问题意识。
4.精心设计教学,激发学生提问的兴趣,使学生乐问
经验告诉我们,教与学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研究表明,当以讲授为主要的教学模式时,学生在几个月就可以忘记所学内容的50%左右。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有一部分依赖于教师的教学设计,要使学生爱问,需要通过教师的点拨使学生产生好奇、质疑、发现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个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
正如卡特(lief Carter)在《教学游戏》中指出“权威已不再受欢迎”的一样。在电影《追纸》(Paper Chase)中描述的金斯菲尔德教授(Kingsfield)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把问题交给学生,就等于把学习的自主性交给了学生,这样的教学才是高效的,这样的教学才是与时俱进的。
編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