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初中科学小组合作学习效度的提升

2014-07-25文/胡海江

新课程·中旬 2014年5期
关键词:策略研究

文/胡海江

摘 要: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目前绝大多数学校认为比较有效的教学方式,作为初中科学这门探究性强的综合学科,合作学习显然已成为初中科学课堂经常采用的有效教学方式,但是结合历年的教学经验和聆听浙派名师优质课后,觉得现在多数教师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形同虚设,一堂课下来,根本没有达到教学目标。所以重新审视了影响小组合作讨论效度的教师、学生二大要素,并结合具体课例,从教学目标的设计、时机的寻找与把握、论题的设计与表述、时间的统筹与安排和小组的分工与整合等五个方面阐述了相关的预设策略,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操作借鉴意义。

关键词:科学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效度;策略研究

一、影响小组合作学习效度的因素

1.教师因素

(1)没有深刻领会小组合作讨论的内涵

在日常教学中,不少教师还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小组讨论简单地定位在制造主体学习热烈气氛的工具和教师用来调整自身教学状态和讲课进程的工具。

(2)没有科学设置小组合作讨论的环节

有些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很多合作学习的活动,但合作讨论的问题却缺乏思考性,学生不假思索就能做答,答案又单一,这种合作学习并没有什么效果,反而浪费了不少的时间,降低了课堂学习效果。

2.学生因素

(1)缺乏小组合作学习的动力

小组合作讨论需要每位小组成员全身心地投入到合作交流的全过程之中,评价小组合作学习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参与率”。笔者认为,决定一个学生能否自觉参与小组讨论,能力居其次,心理上的参与动力才是关键。

(2)缺乏小组合作学习的技能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技能的高低与开课教师并不存在密切的因果关系,但的确明显地影响到了课堂中小组讨论的有效开展。

二、提升小组合作学习效度的策略

1.教学目标的细化与层次性

由于班级内学生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我们在设计预习目标时也要有一定的层次性,难度由易到难,有些知识目标比较综合,还要进行目标细化,让学生通过一些小目标的达成来实现综合目标的达成。

如,在九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食物的消化与吸收》第一课时,我设计了一堂小组合作学习的先学后教的课堂教学。我把教学目标进行了如下设计:

(1)通过对12个消化器官卡片进行分类,知道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2)通过对消化道器官卡片的连接,让学生知道食物经过的路径

(3)能大致描述出消化器官的大致位置,描述消化道及消化腺的功能

(4)知道为什么要消化以及如何消化?知道吸收的含义

(5)知道小肠是消化与吸收的主要场所的原因

(6)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谈谈自己的观点

这六个细化后的教学目标,有一定的层次性和思维性,学生在课堂的小组合作交流中有一定的交流深度和一定的交流广度,而且也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知道要解决哪些问题,哪些问题还没解决,具有学习的目的性,教学目标的达成比较容易。

2.小组合作学习时机的寻找与把握

(1)源自教材教学内容的需要

教师应关注教材的重点、难点,在知识的关键处、思维的转折处设计小组合作活动,为教师的优教、学生的优学提供最基本的保障,从根本上提高体验课堂的教学效率。

比如,在九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课《食物的消化与吸收》时,我觉得对于什么是消化、消化后的体验,这个内容太抽象了,学生很难理解,我是这样设计合作学习的题目:

①品尝一口米饭,米饭入口时是什么味道?(“有甜味”或“没有甜味”)

②再咀嚼2~3分钟,又有什么感觉?(“有甜味”或“没有甜味”)

③探究米饭中的糖分是怎么产生的?

建立假设:

设计方案:

结论:

通过探究活动,既温故了实验探究的基本方法,也温故了实验探究的基本过程,学生的参与度极高,小组合作的有效性也提高了。

(2)源于学生学习状况的需要

①当教师提出一个大部分学生都解决不了的问题时,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小组合作交流。

②当教师提出一个答案可以丰富多样的问题,而答案无法满足学生的表达欲望的时候,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表达需要,而且能真正达到互通信息,共享成果的效果。

③当学生对问题的意见不统一时,组织小组合作,让相同意见的学生与反对方争辩,在辩论中明晰正误,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又可以增强他们的竞争意识。

3.论题的设计与表述

小组合作讨论的论题与教师课堂上提出的一般性问题有很大的差异,那么怎样的问题有利于小组合作讨论的开展呢?我发现小组合作讨论的论题唯有“一定的难度”,才会需要小组的群策群力,使小组合作讨论成为必然的选择;论题唯有“一定的梯度”,才能够符合人们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步加深的认知规律;论题唯有“一定的跨度”,才能使小组合作讨论具有较大的思维空间;论题唯有“一定的新颖度”,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合作讨论兴趣,使合作讨论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如,在七年级《力的存在》这一节课中,我是这样来设计小组合作的论题的:

活动1:感受“力”

各组站起来,用手提椅子,使椅子离地,坚持一分钟以上。

你活动后手的感受是:

活动2:探究“力”

文本第52页活动:用红色的气球压黄色的气球,观察红色气球和黄色气球的形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这样的论题设计充分体现难度的层次性,层层递进,而且通过体验式学习,学生会觉得很新颖。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合作讨论兴趣,使合作讨论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4.时间的统筹与安排

在课堂教学的诸多教学方式方法中,小组合作讨论算得上是一种比较耗时的方法。由于受到课堂有限时间的制约,不少教师被迫忍痛割爱,人为地缩短了小组合作讨论各环节原本应有的用时,这也是导致小组合作讨论效度不高的重要原因。因此,教师在课前预设时就应该对整堂课的用时进行通盘的考虑,要么不使用小组合作讨论,如果决定使用,就必须保证小组合作讨论的时间,这样才能提高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5.小组的分工与整合

几个人在一起学习产生的结伴效应,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为防止引起负效应,有效的做法就是要对小组成员进行角色分工,让每个成员都有事做,都能够感受到自己肩上的责任。我们对小组角色的分工应该考虑更多的因素,如,小组成员之间的性别比例问题、能力水平差异问题、性格特征差异问题等等。同时,还要经常对小组成员进行角色转换,这样,他们有机会尝试不同的角色,全面锻炼能力。

如,依据平时的科学成绩,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兴趣爱好、智力水平及潜力等,将全班学生按好、中、差为一组的方式分成六个平行的小组,每组六人。两个学生负责抽样并制作调查表格(成绩相对薄弱:B、C),两个学生负责拿着表格实地调查并填写调查报告(成绩中等,沟通能力不错:B、B),另两个学生负责做调查报告(成绩优秀,表达能力强:A、B)。

注:A为优秀生,任小组长,B为中等生,C为学困生。

在科学课堂教学中使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教学方式,前提是必须保证小组合作讨论的有效性,就是我们追求的是内容与形式高度一致的小组合作讨论,而不是为了讨论而讨论。

三、提升小组合作学习效度后的效果

1.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小组合作创设了轻松、民主、平等的学习气氛,使绝大多数学生降低了焦虑感,积极大胆参加语言实践活动,体验学习过程中的种种情感,维持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课堂教学成了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体会“胜利的快乐”的大舞台。同时,小组合作使原本在课堂上不敢开口说话的后进生,消除了自卑心理,激发了他们学习科学的积极性,从而变得更加自信。

2.培养了学生创新学习的能力

在教学中,通过积极的小组互动交流、有效的活动调节,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和反思性学习。小组成员对共同学习中发现的问题,在教师所提供的材料上,通过分析、比较、拓展等一系列积极的思维活动,达到举一反三、创造性地运动语言,实现了认识上的飞跃。

3.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

小组活动中学生之间相互帮助,学习主动灵活,基础好的学生主动带动基础稍差的学生一同前进,使基础稍差的学生有更多的理解教材的机会,进而也能正确而深刻地理解并掌握新知识。这种组内合作,可以强化集体荣誉感。人人认真准备,出谋划策,从而大大增强了个人的责任感和荣誉感。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理念下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也是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有效的合作学习,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促进知识的建构,能给每一个学生创造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让我们共同努力,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合作学习成为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而采取的最扎实、最有效的学习方式之一。

参考文献:

[1]张晖.新课程的教学改革.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郭华.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假设与实践操作模式[J].中国教育学刊,1998(5).

[3]王坦.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J].教育研究,2002(2).

[4]曾崎.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J].学科教育,2002(6).

编辑 郭晓云

猜你喜欢

策略研究
精英领航 集体突围
优化体育大课间活动模式,提升农村中学体育大课间活动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农村信用社支农能力策略研究
中美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策略比较研究
提高初中英语听力教学的策略研究
高中英语书面表达问题分析及策略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政务微信的借势发展策略研究
关于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策略研究
目的论角度下的英语翻译策略研究
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