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英语教学方案
2014-07-25文/倪恩法
文/倪恩法
摘 要: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发展其自主学习和如何学习的能力,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建立学习思维模式,掌握一定量的英语基础词汇、语法,从而去灵活运用英语。然而,对于初中英语教学方式的如何开展落实,不同教师有着不同的教学模式,它既是现有存在的教学成果,也是目前广大英语教师面临的一种挑战。
关键词:初中英语;综合素质;教学模式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英语被广泛运用于世界各个方面,包括经济、文化、外交等。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与他国进行科学文化的交流,政治外交的会晤是必不可少的。随着我国教学理念的不断发展完善,初中英语教育不仅在传授一门语言,同时在传播一种文化,它不只是单方面的语言教学任务,同时肩负着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任。初中生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学习英语不仅是完成一门功课,更是担当一种责任,因此,如何进行初中英语教学成为重中之重。本文从以下三方面阐述如何开展英语教学。
一、激发初中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经研究表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乐于学习的强大驱动力,可以使学生自主产生学习的求知欲望,并能身心愉悦地进行学习。作为初中英语教师,应当学会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爱好,最大限度地激发其学习的兴趣。课堂是初中生学习英语的主要渠道,课堂教学占据着关键性的地位和作用,课堂教学内容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因此,英语教师应当结合当前的时事政治、文化潮流和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合理地安排课程,每天给予学生不同的新鲜知识观点,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全身心地融入课堂,产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初中英语教师,要善于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开展形式丰富多彩的课堂内外教学活动。教师应开展一系列适合初中生身心发展的活动,给学生营造更多学习、运用英语交流的机会,通过活动,让学生理解到英语不仅是一门单纯的功课,他主要作用是实际交流,增强学生对英语的认知,增添学习英语的乐趣,进而长久地保持学习英语的兴趣能力。此外,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小任务,如每天上课前请一位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做一个简短的英语叙述,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英语口语和听力,而且强化了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
二、培养初中生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
在我国目前教育理念中,教学不单单是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学生如何去学习和获取新知识的方法和途径。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说的是,给一个人鱼吃,不如教给他捕鱼的技能。同理,教师不可能终生传授学生知识,当学生脱离学校,脱离老师后怎样去汲取知识,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教是为了不教,不教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激发其潜在的能力。一旦学生掌握了自主学习的精髓后,就可以在独立的环境下猎取知识,同时可以更有效率地听课,不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最后解决问题,更好地吸收消化英语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在英语教学中,教师的侧重点是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思考、解决问题,不应当限制学生的思维,定性地跟着老师的思想步伐,这样不仅教学效率低下,而且最大限度地阻碍了学生的自我学习创造能力。教师应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摆脱被动听课、灌输知识的困境,把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释放出来,使其学习的态度更加积极,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英语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娱乐享受。
三、建立合理的英语教学情景环境
学习英语,大多数人来说是困难的,因为作为一门外来语言,没有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去运用,因此,给学生的感觉是“英雄无用武之地”,进而出现尴尬的“聋哑英语”。所以,英语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提供合理的英语环境,通过情景化的教学方式向学生展示英语的独特魅力。例如,每个学生都拥有自己的英文名字,平时见面打招呼都可以用英语表达,举办一些英语小活动,让学生至始至终用英语交流沟通。此外,教学途径应当不再是先前的黑板、书本单一的教学,而是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生动形象地讲述英语,并配有声音图像等灵动性的事物,给学生一种全方位的教学感受。由于多媒体情景教学的形象、生动、图文并茂,有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思维,更好理解情景内容所传达的英语信息材料,提升理解程度和表达运用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
相对于学生来说,初中是一个关键时期,是他们心理和生理发展的黄金阶段,因此,英语教育工作者不仅需要传授学生语言知识,同时应当发展他们的综合素质,建立健康的人生观,良好的思想品德。在英语教学上,应当考虑得全面到位,利用我们周围的环境事物,把现实生活展现在课堂上,使学生能够在开心愉悦的学习氛围下健康学习成长,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将来的学习生活铺垫道路。
参考文献:
[1]孙秀芝.初中英语教学实践与思考.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05.
[2]韩志勇.初中英语学案设计与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01).
[3]陈辉.初中英语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编辑 薛直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