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汉族人群Miltenberger血型调查分析
2014-07-25朱帮强韩婷婷
周 娟,吕 蓉,朱帮强,韩婷婷,刘 忠,4
MNS血型系统是第2个被发现的血型系统,其复杂程度仅次于Rh血型系统[1]。MNS系统包括一些变异的低频率抗原,这些抗原联系在一起组成Miltenberger血型系统,其中Mur抗原是该血型系统中最常见的一种抗原,在中国人中具有相对较高的频率。Miltenberger血型系统在输血医学中具有重要意义。有报道[2-3]表明,抗Mur抗体能引起严重的溶血性输血反应及新生儿溶血病,因此,对中国人群Miltenberger血型分布进行调查,评估因Miltenberger血型不配合引起输血反应的风险,有一定的临床意义。该研究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PCR(PCRSSP)法对安徽省2 660例汉族人群Miltenberger血型进行了检测,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本 随机选取安徽省血液中心2 660例非血缘关系的汉族无偿志愿献血者,经外周静脉采血5 ml并用乙二胺四乙酸(EDTA)抗凝。标准标本和血清:Mur抗原阳性标本6份、阴性标本2份以及抗-Mur标准血清1份,均由中山市红十字中心血站提供。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① PCR试剂:血液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天根生化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批号:M1218);dNTPs(批号:CBH801A)、DL2000 Marker(批号:B7001A)(大连TaKaRa公司);SYBR Green I核苷酸胶体染料(美国 Invitrogen公司,批号:416154);MgCl2、10 × PCR Buffer、AmpliTaq 金牌酶 (美 国 ABI公 司,批 号:R01012、R02959、R04816);测序反应及纯化试剂:ExoSAP-1T虾碱磷酸酶(美国Promega公司);BigDye V3.1测序试剂盒(美国ABI公司);② 主要仪器:Biophotometer型DNA浓度测定仪(德国Eppendorf公司);PCT-200 PCR扩增仪(美国MJ Research公司);PRISM 3730测序仪(美国ABI公司)。
1.3 引物 按照文献[4]设计并委托上海英俊生物技术公司合成包括GYP.Mur基因在内的序列特异性引物,测序引物同扩增引物。可以检测到Miltenberger血型系统的表型有 GP.Mur、GP.Hop、GP.Bun、GP.Hut、GP.HF,人类生长激素(HGH)基因引物作为对照,引物序列见表1。
表1 引物序列及扩增长度
1.4 基因组DNA提取 采用离心柱法,使用天根血液基因组提取试剂盒从EDTA抗凝血中提取基因组DNA,并通过DNA浓度测定仪对其浓度、纯度进行测定。
1.5 PCR-SSP法检测Miltenberger血型系统 ①PCR 扩增体系:反应总体积为 50 μl,其中含 2 μl模板 DNA,5 μl 10 × PCR Buffer,1.5 mmol/L MgCl2,0.1 mmol/L dNTPs,10 μmol/L 引物各 1 μl,Ampli-Taq金牌酶0.75 U。②PCR扩增条件:95℃预变性15 min;然后94℃变性20 s,65℃退火20 s,72℃延伸20 s,35个循环后72℃延伸10 min。③ 产物分析:取扩增产物10 μl与已加SYBR Green染料的6×Loading Buffer 2 μl混合,直接点样至2%琼脂糖凝胶(不含EB),95 V电泳30 min,用凝胶成像仪观察结果并作出判断。
1.6 Mur血型血清学鉴定 采用盐水法,抗-Mur标准血清2滴,加3% ~5%PCR-SSP阳性标本的红细胞1滴,混匀,3 000 r/min离心18 s。若盐水法无凝集,再做凝聚胺法进一步加强,并观察结果。
1.7 测序验证 ① PCR扩增产物的纯化:在每5 μl PCR产物中加入2 μl ExoSAP-1T虾碱磷酸酶,消化条件为37℃ 30 min,80℃ 15 min,然后冷却至4℃。②PCR纯化产物的直接测序:PCR纯化产物为测序反应模板,使用BigDye V3.1测序试剂盒进行双向测序,测序引物即扩增引物;采用醋酸钠/乙醇法纯化测序PCR产物,取纯化产物上测序仪进行电泳测序,Sequencing Analysis软件进行序列分析。
2 结果
2.1 PCR-SSP检测Miltenberger血型系统 采用PCR-SSP法对2 660份献血者样本进行筛查,有24份阳性(0.9%)。扩增结果见图1。
图1 PCR-SSP产物电泳结果
2.2 血清学试验验证 盐水法检测PCR-SSP阳性标本的红细胞均与抗-Mur标准血清发生凝集反应,表明存在Mur抗原。
2.3 基因测序结果分析 应用特异性引物对24例阳性标本进行PCR扩增,扩增后产物进行测序,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Miltenberger血型系统基因参照序列比较,结果与GenBank的JN201202序列(即GP.Mur序列)一致(图2),表明这24例标本均为GP.Mur表型。
图2 阳性标本的测序情况
3 讨论
Miltenberger血型系统中Mur抗原的临床意义最大,而其在不同种族中的分布差异较大,在人类学研究中也是一个有用的工具。本组实验结果显示安徽省汉族人群GP.Mur表型频率为0.9%。GP.Mur表型在东南亚人群中有较高的频率,泰国人为9.7%,台湾一般人群平均频率为7.3%[5]。Mur抗原在我国不同地区的汉族人群中的频率分布有差异,在广州番禺地区的频率为7.16%[6],上海市的频率为0.67%[7]。Mur抗原在我国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分布频率更高,调查发现在云南怒族的频率高达22.65%[8],广西侗族、壮族分别占15.4%[9]和11.29%[10]。
Miltenberger血型系统存在11个低频抗原,即Mia、Vw、Hut、Mur、MUT、Hil、TSEN、MINY、Hop、Nob和DANE,这些抗原交叉组成11种不同表型,即GP.Vw、GP.Hut、GP.Mur、GP.Hop、GP.Hil、GP.Bun、GP.Nob、GP.Joh、GP.Dane、GP.HF 以及 GP.JL。Miltenberger血型系统产生的机制为血型糖蛋白A(GPA)和血型糖蛋白B(GPB)的基因发生重组,即GYP(A-B)、GYP(A-B-A)、GYP(B-AB)杂交基因所致,其编码基因GYPA、GYPB位于染色体4q28 -31[11]。GYP(A -B)杂交基因编码 GP.Hil和 GP.JL[12]。对于 GYP.Hil、GYPA 与 GYPB 的交换位点位于GYPA内含子3的5'端,而GYP.JL交换位点位于内含子3的3'端,并包括GYPB外显子4的 7 个核苷酸。GP.Vw、GP.Hut、GP.Nob、GP.Joh以及GP.Dane都是由GYP(A-B-A)杂交基因所编码[12]。在这些杂交基因中,GYPB假外显子不同大小(1~16 bp)的插入片段替换了相同数目GYPA外显子3的核苷酸。GYP(B-A-B)杂交基因所编码 GP.Mur、GP.Hop、GP.Bun 以及 GP.HF[12]。在这些杂交基因中,通常沉默的GYPB假外显子3表达。在亚洲人群中,Mur抗原是其中最常见的一种抗原。该抗原是由于GYPB的假外显子3的部分片段被同源GYPA的外显子3替代,从而形成GYP(B-AB)结构,导致外显子3的剪切位点被激活而表达Mur抗原,其特异的氨基酸序列为(34TPAHANE41)[13]。
由于Mur抗原在脐带血中有很好的表达,易引起新生儿溶血病,也可引起严重的输血反应。因此,在输血反应原因分析时应考虑Mur抗原抗体反应。Miltenberger血型的分布和献血者资料是建立当地红细胞库的前提。此外,Mur抗原在安徽省的频率较高,输入这种血型的血液是否产生抗体,需要后续的进一步研究来证实。
[1]Daniels G.Human blood groups[M].2nd ed.Oxford:Blackwell Science,2002:125 -40.
[2]莫秋红,刘金莲,周先果,等.引起溶血性输血反应3例低频率抗-Mur抗体特征探析[J].内科,2009,4(4):572-3.
[3]Wu K H,Chang J G,Lin M,et al.Hydrops foetails caused by anti-Mur in first pregnancy-a case report[J].Transfus Med,2002,12(5):325-7.
[4]Palacajornsuk P,Nathalang O,Tantimavanich S,et al.Detection of MNS hybrid molecules in the Thai population using PCR-SSP technique[J].Transfus Med,2007,17(3):169 -74.
[5]Shih M C,Yang L H,Wang N M,et al.Genomic typing of human red cell miltenberger glycophorins in a Taiwanese population[J].Transfusion,2000,40(1):54 -61.
[6]严康峰,邓诗桢,谢敬文.番禺地区Mur抗原与抗-Mur频率调查[J].中国输血杂志,2010,23(3):218.
[7]朱自严,沈 伟,陈和平,等.上海地区部分人群Jk(a-b-)、Dib-、Wrb-、K0、Ena-、Tja-、Ge-稀有血型筛选 [J].中国输血杂志,2002,15(4):232-3.
[8]黄秀琼,陈丽琼,朱自严,等.云南怒族稀有血型MNSs系统-(Mur)抗原抽样调查分析[J].大理学院学报,2004,3(1):39-40.
[9]焦 伟,黎海澜,朱自严,等.广西侗族人群稀有血型Mur抗原的调查研究[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0,27(6):962.
[10]焦 伟,黎海澜,朱自严,等.广西壮族人群稀有血型筛选[J].现代免疫学,2011,31(5):401-4.
[11]Reid M E,Lamont R E,Zelinski T,et al.Human blood group genes 2004:chromosomal locations and cloning strategies[J].Transf Med Rev,2005,19(1):45 -57.
[12]Palacajornsuk P.Review:molecular basis of MNS blood group variants[J].Immunohematology,2006,22(4):171 -82.
[13]Storry J R,Poole J,Condon J,et al.Identification of a novel hybrid glycophorin gene encoding GP.Hop[J].Transfusion,2000,40(5):5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