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式太极拳之养生探微
2014-07-21洪菁霞马跃林任拓
洪菁霞 马跃林 任拓
摘 要:通过对太极拳运动对于人自身健康的保健功能的探讨,习练吴式太极拳的实践来体悟阐述吴氏太极拳的养生之道。本文通过文献调查法,总结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成长的吴式太极拳在修身、养性方面的紧密联系,为通过太极拳养生的群体提供研究的相关理论依据。
关键词:太极拳;养生;中国文化
健康为人生之宝,精神乃立身之本。人生之完成基于自觉,且受其内在心性品质的影响。简言之,人格心理或其外在事功、学问、成就的高与低、好与坏,均取决于自身修养的优良与否。而练太极拳就是一种很好的有益身心的养身方法。
有言曰:“守常用经、处变用权、修己以道、对敌以术。”明乎此,斯可言拳;强诸己,斯能任事;明乎道,斯可言术。违道言术,则困术中,心灵失去灵朗活泼,惑于外骛,忽于内省,错于或然,不察当然,则强状百出,累己累人,此非真得修养之道也。
太极拳的动作柔和、缓慢、连贯、协调,适合男女老少和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练习。对于太极拳的锻炼价值,我国体育界早已有人总结过,事实证明坚持练习太极拳的人,健康水平都得到了提高。到了老年,无论骨骼、肌肉、呼吸功能、心血管功能,还是代谢功能,都比不练太极拳的老年人要好。
太极拳的保健和医疗功能,主要体现如下:
(1) 练太极拳要求用意不用力,思想高度集中,从而能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使神经中枢在处理各种复杂的反应时具有灵活性和稳定性,可以有效地改变机体各器官和系统的活动机能,达到治疗神经性疾病的作用。
(2) 练太极拳要求呼吸自然,气沉丹田,用腹式呼吸使腹部肌肉有节奏地活动,加快血液循环速度,增强氧与二氧化碳的代谢作用,提高呼吸系统的功能,对呼吸肌的锻炼,有良好的效果。
(3) 练太极拳要求进行虚灵顶劲,含胸拔背,主宰于腰而带动四肢,一动而有不动的全身运动。通过太极拳的锻炼,改善消化系统对钙磷的吸收,可以防止脊柱退化性变化。
(4) 练太极拳能增进血液循环,改善心脏供血功能,促进球蛋白和胆固醇含量下降,可减轻动脉硬化症。冠心病、高血压、神经衰弱、消化不良等慢性病患者,在医院配合下,进行太极拳锻炼,能收到不同程度的治疗效果。
(5) 练习太极拳的好处很多,但也发现一些由于锻炼不当,产生腹间脂肪的情况。体质增强,营养吸收良好,身体各部分未能消耗的能量就转化为脂肪,积存在腹部皮下,所以会令得腹部胖起来。明白这个道理,就应当调整练拳的负荷量,如习惯于打高、中架的,争取练打底架,另可增加推手、太极刀、剑、枪、棍等器械锻炼和打太极快拳。这样加强身体的全面锻炼,可以减少多余的积存脂肪,请不要忽视[1]。
笔者接触太极拳已经有20年时间,而学吴式太极拳时间却不长,2008年才接触,但在老师和同伴的感召和教育下,使笔者了解到吴式太极拳的博大精深。
其一,吴式太极拳强调“中正”。不偏不倚,使自身重心稳定,无失重之虞。吴公澡老师在《太极拳讲义》中说:“伸屈开合之末发谓之中,寂然不动谓之定。心气清和,精神贯顶,不偏不倚,足为中定之气,亦道之本也。”我们都知道,人体之运动,是由脊柱为中心,牵引四肢。所以,吴式太极拳强调中定的道理,即在于此!
其二,安舒。吴式太极拳之所以强调安舒,是基于练拳必须心平气和,无浮躁之弊。《十三势行功心解》说:“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安舒的安点就是练拳时必须“由自然之中,得其安适。”[2]
在自然中,徐徐松展。才能达到“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使利从心。”心气浮躁是练不好太极拳的。
其三,吴式太极拳强调“轻柔”。以静制动,以柔制刚。轻柔者并非不用力,而是不用蛮力。《太极拳论》用“一羽不能加,虫蝇不能落”形容“轻柔”的标准,才能达到“人不知我,我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轻柔”是能否练好太极拳的标准,但也是最难练的。非用心之久,不能得此境界。
其四,圆活。练吴式太极拳必须遵照“圆活”的原则。圆者,圆满之意也!务求每一动作、姿势,达到圆满的要求,而无缺陷。活者,灵活也!无迟重之弊!所以《太极拳论》首先就强调“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贯串是圆活的具体表现。
太极拳的修养之道,在于将个体生命沉润于天地之间。籍休养之道,以变化质,光辉生命,点化人生。纳于至善完美之最高价值统会之中。
太极拳其理主道家一脉,旁及儒、释。太极拳是黄、老哲学在拳学上的体现。“静中常养灵虚气,动时绕有盘空意”。讲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慢胜快”此则非有真工不办,此中包括心性、传授、学养、悟性、实践诸多方面的学养。太极拳其动作:自然淡定、神气内敛、体松劲柔,操之能使气血流通,身心舒畅,无激烈之弊,此其修身而言;其运气:沉而不浮,敛而不露,凝而不滞,连续不断,无急躁之弊,此其养性也;太极拳为“大人之学”或也可称之为“身心体验之学”。
太极拳入门得窍后,每次练拳都是新的,都是享受,心中浑穆,身内畅美,长练常新。真所谓:“苟日新,日日新”,[3]太极拳到此,如闻仙乐,如读美文,洋洋洒洒,天地锦绣,目击道存。每有成人成己之心,少有说长道短之言;万事胸中落,万事胸中过;望天上云卷云舒,看人间花开花落。升降、呼吸、进退、出入都是现成实在,不言而喻,妙处难与人说!太极拳的修习层次由拳技而得文化层面的滋养洗礼,神交古人,心印前贤;得大惭愧,得大欢喜;知道太极拳是修身养命之术,光明正大之学,谓之“生生不已”,谓之“天地精神”可也!拳虽小道,可以寓大人如蝼蚁可以体大;达致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与人通情的境地;体认到天地间,“爱”最有力量,最具摄人心魄的魅力,仁者爱人,仁者无敌如婴孩回母体,此母体即天地也;养此生机,完其精神;胸中日月,袖底乾坤;前人谓“与天地精神独往来,欲与天下豪杰延年益寿”,实在非虚语妄言!知道人生应该如何“消遣自己”,如何娱人娱己;大概那即是古人所谓“悟道、得道、证道、了道”之境。太极拳以其深具修身之美、养性之善,得而习之,庶几有益身心,造福人群,其益大焉!
吴家太极拳门内传统注重拳架的——定式站桩,且融桩功于拳架,默会自身体内的感受,精耕细作,一步一个脚印,实实在在,能治病、可养生、出功夫,品文化,是捷径,足正道。若人能懂点窍,知点几,留点神,下点气,便想得通,看得破,做得事,成得人;太极拳与人生修养密不可分。
中华民族以古老灿烂的文明著称于世。为了生存和发展,五千年来炎黄子孙在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在探索和揭示自然及社会奥秘真谛的泱泱历史长河中创造了浩瀚文化。武术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一部分,武术文化蕴涵着丰富的民族文化精神,而具有鲜明中华民族印记的太极拳文化,更体现了中华武术的精髓,折射着中华养生思想的光芒。
参考文献:
吴英华,马岳梁.正宗吴式太极拳.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9.
(清)王宗岳.太极拳谱.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1.
(春秋)老子.道德经.黄朴民译注.长沙:岳麓书社,20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