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文化视角下中美日三国学前教育特色比较研究

2014-07-21黄冬梅

教师·中 2014年5期
关键词:比较研究美国中国

黄冬梅

摘 要:中美日三国立足于本国经济与文化传统,在学前教育体制、师资和课程建设上都各具特色。三国学前教育特色的对比研究对我国学前教育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跨文化;中国;美国;日本;学前教育;比较研究

中国、美国和日本文化各有特色。美国移民较多,文化多元,强调法制、独立、创新。中国和日本拥有悠久的历史,民族文化沉淀深厚,讲求集体、和谐和稳定。本文通过跨文化视角下中美日三国学前教育特色的比较分析,总结三国不同国情和国家发展目标指导下的学前教育特色,以期对我国学前教育的快速健康稳定发展起到一些推动作用。

一、学前教育体制建设

中国和日本强调通过国家法律政策,全面细致地指出了学前教育发展的基本框架、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保障了学前教育系统的正常运转。美国强调通过严格的法律体系保证学前教育配套资金的规范投入和使用,各州参照要求制定相关法律细则来落实,以此满足各地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前教育法规政策建设取得了迅速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了学前教育质量的提高 。1989年国家教委颁布《幼儿园管理条例》和《幼儿园工作规程》;2000年颁发《教师法》和《教师资格条例》;2010年颁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2012年,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中国幼儿教育包括0—6岁的幼儿教育。学前教育以3—6岁的幼儿园为主,虽然在一些大中城市有为0—3岁儿童服务的早教机构,但0—3岁幼儿仍然以家庭抚养为主。幼儿园与小学属于相互独立的教育体系。

美国联邦政府先后出台多个以拨款法为主的成文法律推进学前教育的发展。如1974 年的《教育机会平等法》、1981年的《提前开始法》、1990年的《早期儿童教育法》、2002 年的《不让一个儿童落后法》、2011年推出“力争上游”早期教育挑战计划等。联邦政府通过立法拨款的形式保障学前教育有足够的经费投入,以期促进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资源公平享有和师资提升。

美国幼儿教育包括0—8岁的幼儿教育。学前教育机构繁多,形式多样,体系完整。包括对0—3岁前婴幼儿的保育机构,3—4岁儿童的幼儿园(Preschool)教育和5岁儿童的学前班(Kindergarten)教育。在美国,幼小衔接受到特别的关注。每个公立或私立小学都有学前班(kindergarten),专门为5岁儿童提供幼小衔接学习场所。自学前班(kindergarten)至十二年级高中毕业的国民教育即是一般所指的简称为K-12的教育体制。同时,美国实行幼小师资证照合一制度,幼儿教师的资格证书是涵盖学前班与小学低年级(K-2)阶段的。因此,学前班教师对学前和小学低年级幼儿的身心发展与学习特质、内容与方法非常了解,能够保障幼儿顺利完成幼小衔接。

日本幼儿教育包括0—6岁的幼儿教育,实行幼儿教育双轨制。保育所是社会福利机构,招收0—6岁家庭困难的儿童。幼儿园是正规学校教育机构,招收3—6岁儿童。双轨制学前教育体制的设立使贫困家庭的幼儿也能够以较低的学费获得学前教育,儿童入园率达90%以上。日本学前教育和中小学教育相互独立,幼小衔接出现一定的断层,近年,日本积极推行“幼小一贯教育学校”计划以保证学前教育向小学教育的顺利过渡。

二、学前教育师资建设

我国幼儿师范学校毕业或以上学历者即可申请幼儿园教师资格证。但是对幼儿教师的培训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系统,目前主要通过教师的自主研修提高教育水平。美日两国对合格幼儿园教师的要求都比较高,一般都要取得大学及以上学位方具备申请幼儿教师证书的资格,美国教师资格认证体系为进阶式的体系,需要不断的进修,通过评估才能拿到永久教师证书。在日本,教师虽然入职起点非常高,但实行终身的公务员聘任制。

目前我国学前教育师资的培养在沿着幼师—幼专—师范院校学前教育系道路发展,但高学历幼儿教师的比例仍然保持较低水平,专科以下学历占85.2%以上。近年来,幼儿教师的职后学历教育发展迅猛,呈逐年上升趋势。多数幼儿教师自觉通过职后学历教育提升个人的学历层次和教育教学水平。

美国大学毕业生必须通过如下进阶方能获得永久教师资格证书:幼教执照一教师资格证一初级、中级资格证一国家高级教师资格证。为了提高幼儿园教师的业务素养,美国政府大力倡导幼儿教师在工作之余进入高校研修课程,通过不断的学习进修以考取永久教师资格证书。

日本幼儿教师资格证书分三个等级,最高等级为教谕专修资格许可证,须达到学前教育专业硕士学位;第二等级为教谕一种资格许可证,须达到学前教育专业学士学位;第三等级为教谕二种资格许可证,可为大专毕业生,但在幼儿园只能从事助理工作。具备了幼儿教师许可证,还需通过入职录用和选拔考试才能成为正式教师。入职后须参加严格系统的职后研修。日本对幼儿教师的职后培训有严格的规定,与教师晋升级别和聘用密切相关,且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出现。新任教师要进行为期一年的职后研修,工作10年后还要参加10年经验者研修项目。

三、学前教育课程建设

中美日三国都制定了全国性的幼儿园课程指导纲领。美国课程标准强调基础性、统一性、公平性与文化普适性。中国和日本的学前教育思想都借鉴了欧美的教育经验,但是日本非常重视在学前教育中注入本国文化传统传承的思想和内容。

2012年9月,我国教育部印发《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将学前教育内容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课程实施 “以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素质基础为目标,以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为核心,建立对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让幼儿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

《0~8 岁儿童适宜发展课程》(Developmentally Appropriate Practice in Early ChiIdhood Programs Serving Children from Birth through Age 8,3rd Revised Edition,简称 DAP) 是全美通用的一套学前教育准则,多州政府将DAP 作为本州幼教机构课程标准。适宜发展课程纲领将学前教育内容分为八大领域:美感领域、情感领域、认知领域、语言领域、身体领域、社会领域、假想游戏领域、建构领域。课程实施强调“减少儿童的学业发展差距,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美国国民素质世界竞争力”。

中国和美国幼儿园教师都可以自主选择课程模式、课程内容和教学材料,教师可以获得一定的教育经费,根据自己的教育理念和课程需要购买相应的玩教具。幼儿园主要负责为教师提供教学资源、配备助手,并安排教师参加全国性的研习会,提高业务水平。

日本《幼儿园教育要领》是一个具有法律效力的学前教育国家标准。在《幼儿园教育要领》中,幼儿园的教育内容包括健康、人际关系、环境、语言和表现五大领域。课程实施目的强调“增加孩子的生活体验和自然体验机会,培养幼儿健壮的身体和人际交往能力,在轻松宽裕的教育环境中培养学生在未来社会的生存能力”。日本幼儿园的课程建设非常具有本国特色:

(1)崇尚自然的校园环境创设。日本传统文化认为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密不可分的,人类要亲近自然,走进自然才能获得快乐。日本教育工作者认为只有在大自然的环境中,幼儿才能产生好奇心,激发兴趣,真实地体验到生活的快乐,获得健康的身体和安全的知识。根据自然教育的观念,日本的幼儿园校园环境创设非常朴实自然。幼儿园室外地面绝大部分是沙土地,院子里还有畜舍、沙池。幼儿园的教学方案大多安排有各种各样与自然亲近的活动,如:荡秋千、采摘树叶、喂食小动物、玩沙子,等等。

(2)开展种类繁多的行事活动。日本每年有数不清的行事活动,即节日活动。在日本幼儿园的课程计划中,行事占有重要位置,幼儿园会安排儿童庆祝每一个行事活动。活动内容极为丰富,儿童在期待和兴奋中度过了丰富的行事活动,经历了各种各样的考验,成长起来。有些幼教工作者甚至提出 “行事中心保育”的观点,即幼教机构要以行事活动为中心实施保育。行事活动对培养日本民族凝聚力、集体意识、爱国精神和传承日本历史文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四、结语

不同的国家因其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而呈现出不同的社会化类型,中国、日本、美国是三个有较大差异的国家,各自都有着比较独特的文化背景。学前时期是人一生发展中的关键时期,是塑造良好个性心理,培养合格公民,传承本国文明的奠基时期。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的过程也是贯彻国家教育发展目标和理念的过程,是民族传统文化不断延续的过程。通过对比研究,我们发现中国和日本学前教育思想受欧美等西方近现代教育思想影响比较大,在教育理念和机制建设方面已经在不断努力赶上美国等世界先进国家。但在学前教育领域中如何与国际接轨,又完整地保留自己的文化传统这个问题上,日本这种兼收并蓄并力求本土化的态度和方法值得中国学习和借鉴。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2012.

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2010.

张海燕,尹建军.美国政府在学前教育中的职能研究.教育评论,2012(4).

王亚萍.美国学前教育的特点与启示.陇东学院学报,2013(1).

刘菊华,曹能秀.近十年来美国学前教育体制改革的特点与趋势分析.教育导刊(下半月),2013(5).

唐泽真弓.日本学前教育中的文化传承与变化.幼儿教育,2010(11).

张 虹,韩康倩,杨利民.兼收并蓄力求本土化.幼儿教育,2001(10).

猜你喜欢

比较研究美国中国
各国税制结构与我国的比较研究
资产减值新旧会计准则比较研究
浅析媒介体制比较研究的框架设计和技术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