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教育硕士的课程设置现状分析及完善建议*
——以某师范大学为例
2014-07-20徐红玉
●徐红玉
全日制教育硕士的课程设置现状分析及完善建议*
——以某师范大学为例
●徐红玉
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从2009年开始面向本科应届毕业生招生,已经五年了。教育硕士质量的高低与其课程设置是否合理、有效密切相关。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和访谈法,以某师范大学为例对全日制教育硕士课程设置现状进行调查,对其成功经验、存在问题及其原因进行剖析,最终提出改善现状的建议,以期推动高等师范院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升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加快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全日制教育硕士;课程设置;现状分析
为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积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教育,教育部决定自2009年起,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范围。开展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已被列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充分表明了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重大意义。五年以来,全日制教育硕士的招生名额不断增多,报考情况已由无人问津到方兴未艾,而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也日益受到关注。
目前我国关于全日制教育硕士的研究主题主要集中于课程研究、培养模式研究、实践能力研究、问题对策研究以及教育硕士专业认同度等方面,其中,全日制教育硕士的课程研究主要就是关于其课程设置的研究。众所周知,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的高低与其课程设置是否合理、有效密切相关。以往研究多从单一学科的角度(如数学、英语、体育)研究全日制教育硕士的课程设置问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以某师范大学为研究对象,对全日制教育硕士课程设置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尝试提出完善其课程设置的建议。
一、全日制教育硕士课程设置现状分析
该师范大学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的总体情况如下:在思想政治、语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小学教育、学前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现代教育技术13个方向招收全日制教育硕士,学习方式为全日制脱产学习。经过五年的发展,该师范大学在全日制教育硕士课程设置方面已经取得不少成果,但仍存在着问题与不足。
(一)全日制教育硕士课程设置的现有成果
1.完整系统的课程结构体系已经形成
全日制教育硕士的课程基本包括学位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实践教学四个模块。学位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包括了外语、政治理论(含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现代教育基本理论、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和学科教学的理论及方法等专业理论知识;实践教学是全日制教育硕士课程体系中学分最多、学时最长(原则上时间不少于1年,实际上一般为三个月到八个月左右)的课程。实践教学包括教育实习、教育见习、微格教学、教育调查、课例分析、班级与课堂管理实务等多种形式。该校构建起“基于共同体的实践教学模式”①,将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顶岗实习”制度落实到实践中去。
课程设置是学校的培养目标在一定学校课程计划中的集中表现,目前,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基本建立起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完整而系统的课程体系,这符合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有利于全日制教育硕士知识和能力的增长,对于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表1 某师范大学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设置基本情况
2.课程设置的先后顺序基本合理
从课程设置的顺序来说,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培养年限一般为2年,理论课程学习即学位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一般集中在第一学年完成,并且在其中穿插教育见习、教育调查、课例分析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在第二学年,学校安排全日制教育硕士到中小学进行教育实习、班级与课堂管理实务等实践教学。
这样的课程设置顺序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给予全日制教育硕士运用课堂上学到的现代教育理论和学科专业知识指导教学实践的契机,使全日制教育硕士能够在教学实践中运用教学技巧与教育研究方法。
3.课程设置内容基本符合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目标的要求
学位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的开设,可以使全日制教育硕士通过课程的学习与训练获得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熏陶,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形成良好的教育理论素养。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有利于培养全日制教育硕士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解决学科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全日制教育硕士形成较高的教学实践能力。全日制教育硕士在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之后进行的论文撰写,体现着其对中小学前沿问题的思考与关注,是对全日制教育硕士理论素养与教育研究能力的综合考察。
通过调查,全日制教育硕士在两年学习之后,掌握了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教育研究能力,这说明全日制教育硕士的课程设置达到了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
4.全日制教育硕士课程设置的内容具有一定实用性
学位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实践教学重在教学能力的培养,无论是理论知识讲授的课程还是实践教学的课程都凸显着实用性。
根据访谈情况来看,其中教育学原理课程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教师站在理论高度上讲解教育中的突发事件,通过讲授案例培养全日制教育硕士在教学中的教育机智;课程与教学论涵盖了教学理论框架性的概念,有利于全日制教育硕士理解其概念之下细化的相应学科的课程理念;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中小学教育研究方法、教学发展前沿专题等课程针对教学、上课等情况进行分析,对于实践教学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中有许多浅显易懂、接近实际的案例,访谈中全日制教育硕士反映教师讲解的心理学知识,在教学中非常有用。而实践教学更是给予全日制教育硕士直接的教学经验,使其对于教育教学有了更加直观的体验。
5.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中形成了良好的隐形课程
隐形课程是学校政策及课程计划中未明确规定的、非正式和无意识的学习学校经验,对学生学习产生潜在性和非预期性的影响。通过访谈,在该师范大学中,导师与全日制教育硕士形成了良好的沟通与交流,互动和谐且频繁,导师对全日制教育硕士的教学、论文等方面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帮助,对其生活、人生规划给予关心与指导;同时,全日制教育硕士所在学院对其实习、就业问题相当关注,通过及时发布招聘信息,组织就业指导讲座等方式积极给予应届毕业生必要的指导与帮助。
(二)全日制教育硕士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课程设置规定着设立哪些课程类型和课程门类,及其在各年级的安排顺序和学时分配。所以要探讨课程设置是否高效科学合理,必须考察各类型、各门类、各门课程开设的合理性与必须性,必须研究各门课程之间安排顺序的合理性。当前全日制教育硕士的课程设置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课程设置整齐划一,缺乏针对性
不同学院的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在学位基础课程设置中,课程内容、课程数量和学分、学时等方面基本上完全相同;在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设置上,各个学院在课程数量和相应课程的学分、学时等方面基本上完全相同,刚性太强,缺乏弹性,这样整齐划一的课程设置导致全日制教育硕士的课程对于各个专业的全日制教育硕士来说缺乏针对性,造成课程与所在专业不相符、相关专业必要课程缺失等问题。根据调查资料来看,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这一课程是全校全日制教育硕士必修的学位基础课程,这一关于青少年,即初中、高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探讨与教育策略的课程明显与学前教育专业、小学教育专业的教育对象不符。
2.课程设置冗余,偏向学术性
全日制教育硕士课程设置存在冗余现象,具有相同知识内容的课程同时开设,课程体系中存在着某些实用性不强、师生普遍认同度较低、无法反映学科主要知识的学术性课程。例如小学教育专业在第二学期同时开设基础教育发展前沿专题以及基础教育改革研究两门课程,虽然从课程名称上来看,课程内容不同,且对于该专业学生从事基础教育具有一定价值与意义,但是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两门教学内容空泛而雷同,学生收获较小,师生对课程开设的价值评价较低。
3.必要的基础课程缺失
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缺少必要的基础课程,一方面是指某些专业没有开设必要的有针对性的基础性课程,如学前教育专业没有开设舞蹈、音乐等培养幼儿教师专业素养的课程。另一面是指各个专业的课程设置中都存在着忽视教师基本教学技能培养课程的问题,如“三字一话”(钢笔字、粉笔字、毛笔字和普通话)作为一名教师的基本素质在基础课程中没有体现;形体仪表课程以及就业指导类课程缺失;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技术的应用是推动教育教学深化改革的重要力量,所以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应该成为一门必要的基础课程,而非作为一门选修课程存在于课程体系之中。
4.选修课程的价值没有充分发挥
在选修课程中该师范大学原则上规定各个学院设置6门共同的专业选修课程以及众多具有学科特色的课程,要求全日制教育硕士从中选修3门,修够6学分的课程,但是,实际上各个学院为全日制教育硕士真正开设的选修课只有三门左右,大部分选修课程没有真正开设。每个学院的全日制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有着不同的学历、专业背景,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兴趣爱好选择选修课程,而这种选修课程设置的情况基本剥夺了全日制教育硕士选修课程的自主权,违背了选修课程从学生出发,尊重差异、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无法发挥选修课程的价值。
5.补修课程设置流于形式
非师范类专业毕业生入学后需要补修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论三门课程,师范类跨专业毕业生入学后需要补修两门学科专业基础课程,新生入学前的学习背景不同,对于教育学、心理学的基础知识的学习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将教育学补修与教育学原理课程同一学期同时学习的安排,导致部分知识重复学习,将心理学补修安排在学习完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之后的研一下学期,课程间开设的顺序与衔接不合理,加大了学习的难度。补修课程安排不合理,流于形式不利于非师范或跨专业的本科生的基础理论素养培养以及其他相关课程的学习。
二、全日制教育硕士课程设置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经过调查研究,全日制教育硕士课程设置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单纯地解释为课程设置者理念偏颇,而主要是由于师资力量不足、生源学习背景复杂而学时有限等复杂而棘手的原因造成的。
(一)师资力量不足成为合理课程设置的最大阻力
无论是课程设置整齐划一,缺乏针对性,还是课程设置存在冗余,偏向学术性,无论是必要的基础课程缺失,还是培养计划中的选修课程的无法全部开设,究其根本原因都是师资力量的缺乏。学校能够设置出更加合理更加高效的全日制教育硕士课程,但是在缺乏相关课程的专业教师的情况下,这就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在现有师资情况下进行课程设置是学校的无奈妥协,也是造成当前全日制教育硕士课程设置问题的最大原因。
(二)复杂的生源背景与有限的学时之间存在矛盾
全日制教育学硕士以本科毕业生为招生对象,生源质量有所提高,但是学生入学前有着不同的学历、专业背景,教育理论基础差异大。而全日制教育硕士两年的学习时间,课程学习、实习、论文写作、就业应聘等事务忙碌而紧张,对于某些基础薄弱的同学学习某些专业课程就显得吃力,其教育效果也不够好。而冒然增加学时,在师资力量不加改善的前提下,只会浪费时间与精力,无法提高教育质量。
(三)学术型学位课程设置对其课程设置具有影响
教育硕士与教育学硕士泾渭分明,但是学术性学位创立远远早于专业学位,其课程设置更加成熟,所以全日制教育硕士某些专业其课程设置更多地借鉴了教育学硕士的指导理念和培养方案,沿袭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方式,案例性课程资源尤为短缺,这不可避免地加重了全日制教育硕士课程内容的学术性,一定程度上削减了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影响着学生教学与管理技能的提高与对课程价值的认同度。
三、解决全日制教育硕士课程设置问题的建议
国家在完善全日制教育硕士课程设置问题上应承担更大的责任,做出更多的努力,应重视全日制教育硕士的课程设置问题,在坚持培养目标的基础上,给予学校足够的经费支持,借鉴参考国外全日制教育硕士课程设置的有益经验,给予各大学在举办教育硕士专业教育方面享有充分的自主权,各大学把相应的权力下放到各个学院。在此基础上,学院进行相应的课程设置改革与建设。
(一)摆脱学术型学位课程设置,课程开发设计从“学问中心”向“职业实践”转化
针对全日制教育硕士各个方向的特点,设置基础类课程、核心类课程及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增设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删减冗余课程,设置真正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要的多门选修课程,正视补修课程的地位和作用,协调好补修课程与学位课程、基础课程的关系,避免知识的重复学习。形成统一性与多样化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增加课程的层级性,将课程的重点与着力点放在学生教学实践能力与教育研究能力的培养上。
(二)优化全日制教育硕士课程的教师队伍
根据重新设置规划后的课程,聘请专业教师承担教学任务,支撑起完善的课程体系。进一步加强完善校外导师制度,促进相关专业优秀教师的校际流动,进而提高全日制教育硕士的人才培养质量。
同时,教师应对自己所教授课程的意义与价值进行充分阐释,使学生产生认同感,进而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心态去学习;理论课程的讲授内容应由“知识本位”向“行动本身”转变,在教学方法上改变以往讲授式为主的局面,广泛采用研讨、案例教学法、工作坊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三)加强全日制教育硕士专用教材建设
针对课程增减的调整,有关院校可在参考统一教材基础上,组织重点中小学、相关教师以及全日制教育硕士参与到课程教材编制中去,多方联合开发,更广范围收集资料、典型案例,充实教学内容,建设全日制教育硕士专用教材以及教育教学案例库。
注释:
①“基于共同体的教育硕士实践教学模式”是指培养教育硕士的高校和承担实践教学的中小学结成共同体,使一定数量(一般5~10人)的全日制教育硕士全面融入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环境中,通过一定时间(一般是一个学期)的潜移默化和大量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并在与“双重”指导教师及同伴定期的、积极的互动交流中,充分体验教师职业的旨趣,形成理性的教育教学意识和较高从教能力的实践教学模式。
[1]邓涛,孔凡琴.澳大利亚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特色与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10,(10).
[2]徐丽,韩小娇.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32,(4).
[3]郑燕林,李卢一.全日制教育硕士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以东北师范大学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1,(4).
[4]路书红,魏薇,许士国.基于共同体的模式:全日制教育硕士实践教学的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12).
[5]杜志强,董方.全日制教育硕士的课程开发——从“学问中心”向“职业实践”转化[J].继续教育研究,2012,(2).
[6]范预红,胡潇泓,武孝龙等.师范高校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调查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9).
[7]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J].教研,2009,(3).
[8]解金艳.全日制教育硕士课程设置现状探索——以学科教学(英语)为例[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1,(12).
[9]李剑萍,魏薇.教育学导论(2006年修订版)[M].人民出版社,2006.
[10]朱新根.论教育硕士课程设置及其建设[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27,(4).
[11]陈菊铭,蒋桂芳.全日制教育硕士(学科教学·体育)课程设置现状分析[J].安徽体育科技,2011,(4).
[12]张继华.合理的课程设置是提高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的关键[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12).
[13]杨明全,时花玲,王艳玲.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课程设置的调查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10,(7).
[14]李静.全日制数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课程设置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30).
(责任编辑:许爱红)
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教育部青年专项(课题批准号EIA120380)“德育叙事在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中的作用机制研究”阶段性成果。
徐红玉/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13级专业硕士,研究方向为小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