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应用型本科高校学习文化体系的构建*
2014-03-30肖华
●肖华
论应用型本科高校学习文化体系的构建*
●肖华
大学文化的核心是学习文化。学习文化是一个作用于实践的精神系统,是人生存与发展的“软环境”。努力构建学习文化建设体系,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应用型本科高校要充分把握学习文化的特点,充分发挥学习文化的价值导向、情操陶冶、行为规范等功能,实现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统一,促进大学生职业技能与文化素养的双提高,进一步增强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核心竞争力。为此,高校将从精神、行为、制度和物质等层面构建“四位一体”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学习文化建设体系。
应用型本科高校;学习文化;特点;价值;体系
大学文化以育人为己任,育人功能是大学文化的本体功能,因此,大学文化的核心是学习文化。学习是一个在交互作用中进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公共知识转化为个体知识,个体知识通过结构的有效转换又成为公共知识,回过来贡献给整个社会。大学生学习文化相对于教学文化而存在。大学生学习文化是指在高等教育过程中,基于教育教学系统,大学生与教师发生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形成大学生群体关于学习目标、学习理念、学习礼仪、学习道德、学习精神、学习习惯、学习制度、学习能力等方面,普遍自觉的价值、规范、态度和行为选择的总体。大学生学习文化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居于核心地位。
学习文化是积淀了文化精神的各种学习活动及其结果的总和。学习文化是一个作用于实践的精神系统,是人生存与发展的“软环境”。努力构建学习文化体系,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应用型本科高校要充分发挥学习文化的价值导向、情操陶冶、行为规范等功能,实现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统一,促进大学生职业技能与文化素养的双提高,进一步增强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核心竞争力。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学习文化的特点
基于人才培养目标,应用型本科高校学习文化具有主体自觉性、现实开放性、未来发展性和实践应用性等特点。
(一)主体自觉性
学习文化的主体自觉性是指在学习文化的引领下,大学生能够按照自身所固有的内在本性的要求去实现自身的发展,能够自主地选择和实现自己的重要的生活目标,努力实现自我价值。而不是被动地从属于某种外在的强制,使自身的发展偏离和压抑自己的内在本性。
人不是已经预设的存在,而是持续生成的存在。“大学学习是大学生生命历程中的一段重要经历,也是迈向未知世界的旅程。在这个旅途中,大学生与新世界、新他人、新自我相遇,并与世界、他人、自我发生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融。在碰撞、交融的过程中,大学生建立了自己的精神家园,感受到自我的尊严、心灵成长的愉悦,感悟到生命的意义。”[1]应用型本科高校必须树立以学生为本、服务学生的理念,倾听学生的诉求,尊重学生的意愿、要求和生命的呼唤,尊重他们的权益,满足他们身心自主、充分发展的需要。
(二)现实开放性
当今社会是一个开放性的社会。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世界正成为一个巨大的信息交流场”,世界经济逐步趋向一体化,全球化活动日益增多,大多数人将不可能终生在一个岗位从事一种职业,而是需要不断更新知识储备和工作方式。我们今天掌握的东西,也许到明天就会过时,学习并不会随着最后一张文凭的获得而中止,“学习即生活”。
随着21世纪的进展和科技的迅猛发展,大学服务社会和促进社会发展的职能也越来越被重视,其功能不断增强的一个表现就是大学对社会的开放。大学中,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继续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同时并存,而大学对社会开放本身也是大学服务社会、促进社会发展功能发挥的前提。应用型本科高校学习文化由此也具有鲜明的现实开放性。现实开放性所呼唤的是尊重学生差异性的权利,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的新型学生管理模式。高校学生管理要顺应学习文化的现实开放性的内在特点,努力满足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需要,积极适应千变万化的社会发展需要。
(三)未来发展性
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如果没有教育,人就要退化。对每个大学生来说,及早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确定奋斗目标,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中处于不败之地。未来学家尼葛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2]应用型本科高校办学定位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而非“学术型人才”,其学习文化应结合实际着眼于学生的未来,注重“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技能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紧密对接”,[3]具有未来发展性。
美国哈佛大学一位校长曾经说过,最值得哈佛骄傲的不是培养了6位美国总统,不是造就了3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更不是美国500多家特大型企业一半以上的经理是哈佛大学的学子,最值得骄傲的是哈佛的教育,它让每一块金子都闪闪发光,让每一位从哈佛走出来的人都创造奇迹。雅斯贝斯(Jaspers,K.)也说:“人的未来只能是一种开放的可能性。如果我力图预见未来,这恰是为了改变事件的进程。”[4]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学习文化应注重引导大学生除了要努力增加自身专业知识储备、培养职业技能以外,还应该对自己的内在品性有深刻的认识,要使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不断提升社会竞争力和未来发展力。
(四)实践参与性
掌握知识的最终目的在于运用,接受知识是为了认识世界,而认识世界最终是为了改造世界。“理论型人才注重基础理论性知识,注重研究能力,强调原创性的创新思维培养;而应用型人才更强调综合应用知识,更强调复合能力(包括应用技能、实践能力、应用领域的革新能力等),更强调自信心及开拓创业精神的训练。”[5]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这个复合能力其实就是实践参与能力,大学学习文化具有实践参与性才有助于人才培养。
实践活动锻炼与提高人们的思维能力,人的思维能力主要是随着实践活动的深入而发展的。正如恩格斯所说:“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6]相比学术型本科学生而言,应用型本科高校学习文化必须与企业文化相衔接和融合,其实践参与性“表现为学生不仅要联系自己的经历或环境的变化对所学知识动脑筋思考思考,动口讲一讲,动笔写一写,还要突出动手做一做,将理论运用于实际生活,运用于实际的工作场景。”[7]大量研究表明,学习效率如何不仅仅取决于学校和教师的投入,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学生对学习的参与程度与学习的主动性。应用型本科高校学习文化以人的建设为核心,促进大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提升大学生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构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学习文化体系
大学文化是一个由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等综合而成的复杂系统。大学精神文化是大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气质和价值规范体系;大学行为文化是师生员工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等活动中所表现出的精神状态和行为操守;大学制度文化是大学存在与发展的规范和规则,同时也表现为大学在长期发展和实践中形成的观念与习惯等;大学物质文化包括学科专业、师资队伍、校园环境以及教学设施与手段等。因此,我们应该从精神、行为、制度和物质等层面构建“四位一体”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学习文化建设体系。
(一)构筑精神层面的学习文化
大学文化实际上是一种非实体性的文化氛围,是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渐积淀下来、被全体大学人所认同的一种群体意识和学校氛围。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必须是一个精神王国,而只有当学校出现了一个‘精神王国’的时候,学校才能称其为学校。”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必须有其独特的、以师生的价值取向为核心的大学文化作为引领和支撑,学习文化是其核心。学习文化首先是一种理念,一种精神,更是一种境界,可以说,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文化,它是一种无形而强大的教育力量。高校通过打造有序而高效的课内外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目标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使先进的学习理念深入人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未来学习。构筑精神层面的学习文化,应用型本科高校要树立学习目标与学习理念、完善学习道德与学习礼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学习精神与学习效率。
(二)发展行为层面的学习文化
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但要学会知识,更要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习文化是一种氛围,一种互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高校应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第二课堂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深化教学改革、实施人才培养的一块文化领地,也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素质、培养学生思想品德、创新精神和实践应用能力的重要阵地。第二课堂是一个平台,它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思维和体验的空间,通过活动的认知和对话互动,创设良好的合作环境和学习氛围。发展行为层面的学习文化,应用型本科高校要立足于多元化、综合性的第二课堂,结合学校特色和学生兴趣爱好,尊重学生个性,“课程活动化,活动课程化”,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大胆参与自主开发创新创业项目,举行文化艺术、体育活动、科技创新和实用技能等各类社团活动,建设好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等,积极构建符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学习文化。
(三)完善制度层面的学习文化
应用型本科高校制度文化对于大学文化建设乃至学校长远发展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立德树人是一个长期的教育过程,因此,需要有一种机制能够保证大学生养成教育持久而有效地进行。学校制度提供了有序、合理的学校环境,即学校生活的具体准则与规范,以保证学生健康成长的正当权益。制度文化在本质上是一种他律性的存在,具有强制性、规范性、约束性、教育性,有助于学生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规范。完善制度层面的学习文化,重点要加强和完善学风建设实施意见、奖学金激励制度、贫困生帮扶制度等。高校制度文化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始终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学生管理制度不应当是束缚、制约学生思想、行动和个性全面发展的冰冷的条文,而应是用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注重“刚性”与“柔性”结合,使大学生自觉地规划、发展和约束自己,使其形成健康、积极的人格。高校要建设富有时代特征,激励性、开放性、多样性的生机勃勃、与时俱进的制度文化,使得大学生对其产生高度认同,主动参与到制度文化的形成中去,形成良好的主人翁意识与社会责任感和守法精神。
(四)改善物质层面的学习文化
育人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之外,还需要环境育人,它影响和决定了浸泡其中的学生的精神风貌和行为风格。因此,从物质层面,高校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使育人环境不断最优化,实现环境文化育人的渗透性、潜在性,形成一种强力的育人磁场效应,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使身处其中的师生都不知不觉地被浸润,进而发展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精神。应用型本科高校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建设教室、图书馆、体育场馆、实验室、科技活动室、多媒体教室、社团活动等学习场所和相应的设备,着力打造学习型校园。高校要通过社区文化建设、示范寝室创建、校园橱窗、报栏、广播,展示出健康向上的学习风貌;把文化建设融入环境,使教室、宿舍、走廊、过道、校园雕塑等都起到激励学习的作用;使校园里的一草一木、一楼一亭、一字一画都充满学习氛围,陶冶师生的情操,从而让师生在潜移默化中走向成才成功。同时,要高度重视和利用网络传媒,在网络中创造个性化、多元化、人性化的学习氛围和充满魅力的网络环境。
[1]万荣根.大学学习:生命意义的追寻[J].社会科学战线,2008,(8).
[2][美]尼古拉斯·尼葛洛庞蒂,胡泳.范海燕译.数字化生存[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9.
[3]鲁昕.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的重要举措[EB/OL].新华网2014-3-21http://news.xinhuanet.com/2014-03/ 22/c_119896137.htm.
[4]雅斯贝斯.王德峰译.时代的精神状况[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193.
[5]蔡敬民,魏朱宝.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战略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8,(12).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82.
[7]潘懋元.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M].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113.
(责任编辑:何言)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2013年度课题“应用型本科高校学习文化建设实践研究”(编号:D/2013/01/098);常州工学院2012年教改委托项目“常州工学院学习文化建设研究”(编号:J120342)阶段性成果。
肖华/常州工学院学生工作部(处)部长、副教授、文学硕士,主要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高等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