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妨让学生跳一跳

2014-07-19郭伟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4年10期
关键词:教学艺术自主学习

郭伟

内容提要:经济学有一个“边际效益”的原理,说的是消费的商品量越大,人们从中得到的心理满足越少。于教学而言,当学生被迫学习和接受知识时,过重的负担会引起他们的厌学心理,相反当他们的求知欲得不到满足时,却正是他们的学习兴趣最强烈的时候。高明的教师,就是要有一得让学生跳一跳,在其跳的过程中,刺激其求知欲,刺激其扩散性思维,进而学到求知的方法。

关键词:边际效益;教学艺术;学生跳一跳;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2

据说日本的一家动物园里,有一位喂养猴子的饲养员,在给猴子们喂食时,他不是将食物摆在猴子们容易吃到的地方,而是放在高高的树洞里,猴子们便很难吃到。正因为吃不到,猴子们反而挖空心思的要去吃到它。这样,猴子整天为吃而琢磨,最终学会了用树枝将食物抠出而食之。

有人不解的问养猴人,养猴人如是回答:这种食物是很没有味道的,平时,你真摆在猴子跟前,它连看都懒得看一眼。只有用这种办法去喂它,让它很费劲地够着吃,它才会吃得香甜。

好一个聪明的养猴人。

在教学中,我们是否该从养猴人的做法中受到启发呢?面对思维活跃、智力水平较以往任何时代都为高超的学生,机械的照搬教材,照本宣科无疑是行不通的。

教学,尤其要把学教好,必须运用艺术的方法和策略,让学生愉悦的接受知识,以使他们的思维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挖掘。

经济学有一个“边际效益”的原理,与养猴人的做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其大意是:人们在消费一种商品时,每增加一个单位,所增加的效用是递减的。也就是说,消费的商品量越大,人们从中得到的心理满足越少。于教学而言,教学实践也充分证明,当学生被迫学习和接受知识时,过重的负担会引起他们的厌学心理,相反当他们的求知欲得不到满足时,却正是他们的学习兴趣最强烈的时候。

不能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机器,这应该是我们的共识,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如何操作,却值得我们潜下心来,深入的探讨。

借素质教育之名,行应试教育之实,是大家心照不宣的事情。教学改革、教研活动、新课程示范课、教学开放周,平时在轰轰烈烈的走过场,最终评价一个教师,还是要看所任学科学生的考试成绩所排的名次,全区第一名,稳稳的戴上优秀教师的桂冠,成绩排后的教师,只能是“杨白劳”了。这种情形之下,一切的新课标、新教法都显得苍白无力,因为在应付考试的时候,它们显得不灵。要出成绩,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大量的做题、背题,——这种沿用了几千年的老办法还真是学生应付考试的法宝,如果再能够揣摩透区教研员的出题思路和意图,那就更是如鱼得水了,即使学习水平中下游的学生也能考出个好成绩。应试教育让老师有捷径可走,可以一味让学生背记各种题型甚至于具体的习题,教学的方法和艺术完全派不上用场。学生也就无所谓需要跳一跳才能吃得着了。教师则成为名副其实的产业工人,一个熟练的灌肠工和填鸭工。

——不能否认,上述是教师采用灵活的教育方法的最大阻力。素质教育不是这样,真正的教育不是这样。一个有思想的教师,还是要跳出这个藩篱,真正做到为学生的一生发展着想,教师既然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就要让学生切实掌握跑跳的本领,而这种本领的培养与掌握,须经成年累月的潜移默化的熏陶与冶炼。学生真的需要时常的跳一跳,练就过人的膂力。

让学生跳一跳的目的是:在其跳的过程中,刺激其求知欲,刺激其扩散性思维,进而学到求知的方法。因此,这个跳,在设计上,还是需要教师动一番心思的,其高度要设定的恰到好处,过高,会使学生气馁;过低,又会使学生觉得轻而易举,有悖于初衷,劳而无功。让我们撒开手,让自己的学生跳一跳,去触摸知识之果,如何?

参考文献:http://www.juziku.com/wiki/5292.htm哲理小故事——珍惜的变数

猜你喜欢

教学艺术自主学习
简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互动的艺术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教师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影响
提升教学智慧 落实核心素养
新课程理念下生物课堂教学艺术的“变”与“通”
高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
翻转模式在“液压与气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研究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践行少教多学,构建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