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跨文化交际角度看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2014-07-19张国巍
张国巍
摘要: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一种文化的交流,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手段。作为跨文化交流的平台,翻译中不可避免地要面临目的语和来源语背后的文化差异。如何恰当的处理文化差异实现跨文化交际的成功,这就涉及到翻译策略的归化与异化。本文试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分析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两种策略,并提出相应的因对措施,为这一领域的探索提供一种思路。
关键词:跨文化;翻译;归化;异化
【中图分类号】G640
一、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映像,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1921)曾指出:“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各种做法和信念。”因此,翻译作为不同语言沟通的媒介,“不仅是一种语言符号的转换,即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它更是一种文化转换的模式(郭建中,2000)”。这就要求翻译者不仅能够熟练驾驭不同的语言,还要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现象。
二、跨文化交际与翻译策略
跨文化交际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相关理论从“意识”“态度”和“知识”等几个基本层面出发,强调交际者应具备对本民族以及其他民族文化的感知与了解。跨文化交际的成功有赖于对不同文化模式的了解,唯有保持对文化差异的敏感,以平等的态度看待文化的多样性,掌握各民族文化的内涵,才能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有效且恰当地交流。
翻译是跨文化交际的一种方式,文化因素对其影响不言而喻。文化间的共性与联系为翻译提供了重要依据和基础,而文化的个性和差异则为交流带来了障碍。面对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如何在翻译中恰当地处理目的语文化与来源语文化的冲突,主要有两种手段,即“归化与“异化”。
三、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一)归化策略
“归化”是指翻译过程中主要以目的语文化或读者为归宿,使语言本土化归化,反对引入新的表达法,从而消除文化差异,避免多义或歧义。
尤金·奈达曾提出“功能对等”理论,认为翻译就是交流,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来源语的信息,意义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奈达这一理论实际上就是翻译的归化策略,强调在翻译中改造外来文化,以目的语的文化习惯为标准,使译文读者能像来源语读者一样完全明白和理解原文的真实含义。
归化翻译策略可以使译文尽量接近读者,读起来更加通顺,而且还会给读者带来亲切感,更易于接受不同的文化。但是风格的转变,会使读者无法真切地领略异国文化的原貌,因此来源语所承载的很多独有的文化内涵无法原原本本的呈现出来,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文化间的交流。另一方面,归化策略在使用时一旦陷入民族中心主义,在某种程度上会迫使来源语迎合目的语的文化价值观,从而破坏文化多样性,以往在强势文化的翻译中较多采用这种方法。
(二)异化策略
“异化”是指翻译过程中以来源语或原文作者为归宿,保留原文的语言风格和隐含的文化因子,输入新的表达法,使目的语和读者感受差异、接纳差异。
王建开(2003)认为,不同的文化在保持各自的特点时才有吸引力,译文应体现“和而不同”,才会有深层次的、思维方式的交流。尤其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跨文化交际的日益频繁,异化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
然而,在异化的过程中,如果只注重对文化的包容与吸收,可能会忽视译文的可接受性,同样不利于跨文化交际。过度的异化甚至会造成文化转向,在跨文化交流中厚彼薄己,造成对目的语文化的冲击,这种现象对弱势文化来说尤其需要注意。
四、翻译策略的选择
归化与异化作为实现跨文化交际的不同翻译策略各有利弊,在使用上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选择,但总的来说要注意把握以下两个原则。
首先,译者需要正确的跨文化意识来指导翻译工作。
译者要认识到,翻译是一个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不仅是搭建语言文字的桥梁,更多的是实现文化的沟通与理解。文化差异是影响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进行语言转换的同时要注意潜在的文化差异所造成的交流障碍。罗进德(2000)认为,译者仅仅把握两种语言的语法、字词和句式结构的使用方法还是不够的,还要了解研究诸多语言背后的文化,并且要在正确翻译观的指导下知道在每一具体情况下如何处理文化差异、文化障碍。这种能力是通过对各种跨文化现象的研究逐步培养起来的,因此具备这种跨文化意识是对译者的基本要求,对翻译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另一方面,跨文化意识强调的是平等对待来源语和目的语两种文化,不能有主观偏向性。翻译过程中对来源语文化的体现不能建立在违背目的语文化的基础之上,也不能因为维护目的语文化而排斥来源语文化。文化的交流沟通建立在互相承认共存的基础之上,翻译的目的就在于使不同文化相互学习了解,共同进步。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方面,一面当然力求其甚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风姿”(转引自马鹏俐,2011)。由此可见,两种文化都应得到足够的重视和研究,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在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消融文化冲突进而实现共同发展。
其次,文本和受众是选择异化还是归化的依据。王东风(2000)曾说过,翻译策略的选择最终还是要视原著的文体和翻译的目的而定。文本的不同决定了译本有着不同的使用途径。同样,不同的读者对译文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不同水平、年龄和身份的读者对译本的把握程度、用途需求存在差异,同一种译本不能照顾到所有层面的受众,这一点也需要译者在选择策略时仔细斟酌。
五、总结
跨文化交际的目的是破解不同价值观、人生观,以建立跨文化的共识,促进文化沟通,追求以新文化、新价值标准为中介并使彼此都能接受,避免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最终促成交际成功。翻译是跨文化交际的一个纽带,也是体现跨文化交际的一个平台。文化差异的存在要求翻译要采用多种方法和根据多元标准来进行语言的转换,同时翻译也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使得我们了解到更多的文化差异,从而进一步指导之后翻译的发展和提高。我们在翻译选择翻译策略时,不仅要传递文字本身的含义,还应将附加在文字上的文化信息传递出去,并根据不同的目的和受众进行合理的调整,这样才能在翻译时减少文化冲突,达到更高层次的跨文化沟通与理解。
参考文献
[1]E.Sapir.Languag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 [M].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and company,1921
[2]郭建中.文化与翻译 [C].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3]王建开.东边日出西边雨—诗歌翻译中的跨文化视角[A].中国翻译, 1997(4)
[4]罗进德.谈谈误译的文化背景 [A].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5]王东风.小说翻译的语义连贯重构 [J].中国翻译,2005(3)
[6]马鹏俐.文化之于翻译——论翻译的跨文化实质 [J]. 教育教学论坛,20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