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教在哈萨克族地区的本土化
2014-07-19玛力亚.霍加
玛力亚.霍加
摘要:哈萨克族伊斯兰教的本土化指外来的伊斯兰教与当地哈萨克社会中的原始宗教萨满教、景教、佛教等众多曾近组成哈萨克共同体的原始部落、氏族信仰过的原始宗教融合的产物,而却哈萨克族伊斯兰教与长期定居的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的伊斯兰教具有较大的不同,哈萨克族的伊斯兰教具有游牧经济生活方式的特点。本文通过实地调查的资料探讨哈萨克族伊斯兰教的这种特点。
关键词:民间信仰伊斯兰教本土化
【中图分类号】G420
一、 哈萨克族民间信仰
哈萨克族和其他突厥语民族一样, 除萨满教以外, 在历史上先后信奉过景教、摩尼教、佛教和伊斯兰教。“哈萨克族的民间信仰包括信仰系统、仪式和象征等三大体系。”①这种民间信仰目前在哈萨克社会中的各种宗教仪式、丧葬习俗里都可见到。目前哈萨克族部分地区的宗教信仰属于穿着伊斯兰教的外衣,内心却都是属于原始宗教萨满教的内容。
二、 伊斯兰教传入哈萨克社会
伊斯兰教于公元9世纪传入哈萨克草原, 到13世纪, 哈萨克人已全部伊斯兰化。但与定居的农业民族相比, 游移不定的居住方式导致了哈萨克族的伊斯兰教的独特形式与特点, 即伊斯兰教在哈萨克族中较多地与其传统的萨满文化相融合。这种融合是在互惠互利, 或者说是彼此利用的前提下产生的, 亦即伊斯兰教为了能够顺利传播, 吸收了萨满教的某些成份, 而萨满教为了得以延续也披上了伊斯兰教的外衣。结果是, 在哈萨克草原上出现了萨满与毛拉双重身份、双重角色的人物。
三、 本土化的伊斯兰教
哈萨克族的伊斯兰教在保留原有文化的同时也吸收了外来文化,从而呈现出一种文化的融合性;由于受到民族经济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哈萨克族伊斯兰教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特色。而这与其民族生活地区的生态环境、社会文化和经济生活方式是密切相关的。
我们于2013年7月至9月,阿勒泰地区青河县进行为期两个月的哈萨克阿依特斯研究实地调查并拍摄阿肯生活的纪录片,期间我们参加了一位维吾尔人的葬礼(Nazir),因为我们拍摄的一位阿肯去参加了这次葬礼。我们通过死者家属的同意后,拍摄了这场葬礼,一般伊斯兰教规定葬礼不能照相和摄像。我们感觉到来参加葬礼的所有人以不寻常的眼神看着我们的一举一动。以下的个案中我们可以明显发现伊斯兰教本土化的元素。
“阿肯J在外面洗完手后进了门,随即我们也跟了进去,进入大堂的人们首先向坐在大门对面的一排人握手慰问。
阿肯J慰问后去往老人桌上座,大堂内大概有16张桌子,我们到达时客人们大部分都来了,不一会儿就大堂满了,这里的目光都在聚集在我们身上,那一双双眼睛里带着他们从哪里来,是谁,为什么拍摄等等疑问。参加祭祠的妇女都戴着头巾,男士们都戴着帽子。诵读古兰经的是几天前我们拜访的haba老人,老人今年88岁,他依旧坚持封斋。(头上戴着棕色的帽子,带着黑棕色的眼镜,身着灰黑色的衣服)。他诵读完后把话筒递给了身旁的长胡子老人,头戴着白色的小圆帽,这位老人继续诵读古兰经,他诵读完后旁边的55-60岁左右的人接着读,之后40岁左右的头上戴着adidas牌子帽子的人读诵,最后35岁左右,高鼻子的黑皮肤的男子继续读诵,读完后大堂里的全部人双手捧于胸前小声说经文,后来又为老人说了祈祷祠之后,大家一起用双手抹脸allaw hakpar 意思是至高无上的真主。
读诵古兰经的桌子上放着捆着的桌布,桌布上面有一个碗,里面是空的,因为7月份是封斋月,毛拉们都封斋,他们解开桌布,从里面拿了食物后就走了。没有封斋的人们的桌子上一大盘子牛肉和抓饭,吃完饭后再一次诵读古兰经,只有一个人读诵,接着又做了巴塔,然后才散。
参加祭祠的妇女们进小房间跟房间里的妇女唱挽歌(kores aytu)。过了一会儿有两位前面展开着拜垫的毛拉劝停哭声,开始读诵古兰经,在每一次哀歌后读诵古兰经。”②
我们在以上田野日志中明显看到哈萨克伊斯兰教具有哈萨克化的现象。一般定居民族维吾尔族信仰伊斯兰教的程度比游牧民族深,因此,维吾尔族的葬礼更严格的按照伊斯兰教的教规进行。比如,毛拉(宗教人士)必须头上缠白色围巾,穿宗教人士专门的服装(一般都是白色长衣)。而且精通古兰经经文以后不做祝福词。而以上的哈萨克族葬礼中我们发现,宗教人士只要头上必须带上帽子就行,不会帽子外面缠白布,也不会穿专门的宗教人士服装。死者的直亲妇女唱挽歌。据了解哈萨克族没有信仰伊斯兰教之前也有这种习俗,组成哈萨克族的原始部落、氏族有这样的习俗。
我们在调查中了解到青河县全县有70个毛拉,31毛拉在县清真寺,12清真寺在乡村。也就是在毛拉的努力下,全县的哈萨克人在婚礼时不斟酒。
哈萨克族信仰伊斯兰教前妇女不戴头巾,按照哈萨克族的习俗,小女孩,即将要结婚的女孩子,刚结婚的妇女,和已婚或有孩子的妇女的头饰都不一样,一般人们看妇女的头饰来区分妇女的身份。哈萨克族妇女过中年后戴的是用白布做成的套头巾克依乜卸克和席拉戊系,冒子又高又尖的原因可能是凉快,透气,不容易被风刮走,由于是游牧民族携带方便等等。
伊斯兰教是凡是妇女不管年龄都要戴头巾。而青河县根据笔者访谈跟调查发现,大部分已婚妇都戴头巾,有些乡里凡是已婚必须戴头巾。她们把头巾作为区分未婚和已婚的主要标志。这些发现足够证明哈萨克传统民俗被伊斯兰化的过程,所以哈萨克族的宗教是伊斯兰教与草原文化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结果。
总之,伊斯兰教在哈萨克族社会中的传播就是哈萨克化的过程,也就是说伊斯兰教具有游牧文化的特色。伊斯兰教到了哈萨克等游牧社会的时候,松散了它的要求,适应当地社会的宗教生活使伊斯兰教接受了原始宗教,而哈萨克族的原始宗教萨满教为了生存下来,巧妙的利用了伊斯兰教的外衣,通读《古兰经》经文的同时,举行的所有仪式都是原始宗教的因素。
注释:
① 木拉提·黑尼亚提,迪木拉提·奥迈尔.论哈萨克族民间信仰[J].新疆社会科学学报,2007(2):51.
② 该个案来自我们于2013年7月至9月在阿勒泰地区青河县调查哈萨克阿肯并拍摄阿肯的生活期间参加一场葬礼时的田野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