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晰的意象,朦胧的诗情

2014-07-19唐调生

考试周刊 2014年41期
关键词:象征手法

唐调生

摘 要: 整体朦胧诗一反过去直白的议论与抒情,着意将生活的秘密渗透在意象中,将深挚而多层的情感寄寓在冷峻的暗示与象征中。本文从暗示性主题、通感描写、间隔反复及断层结构等方面产生出朦胧而含蓄的诗情。

关键词: 整体朦胧诗 象征手法 移情手法 弧形意识 断层意识

《雨巷》表达的思想感情比较复杂、朦胧,在教学探究时我联系时代背景,把这首诗看成诗人在那个特定年代感到迷茫,找不到出路的一种情绪的反映;有些学生把它看做是一位情窦初开的青年在江南雨巷邂逅一位姑娘后激起的感情涟漪,有些学生把它理解为诗人对理想和美好事物的追求。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的同时,促成了我对整体朦胧诗审美价值的深入思考。

一、暗示性主题——象征手法的运用

暗示性语言适合表达多层次主题和复杂感情,适合表达抽象的意识和情绪,因而产生一大批富有暗示性主题的作品。暗示性主题的出现,带来了诗歌艺术象征手法的运用。所谓象征手法,就是由此物比彼物,“企图传播某些不能传播的东西,解释某些不能解释的内容”使诗歌更富有层次感和抽象性。诗人用象征手法暗示主题,表达抽象的主题,它既反对现实主义的写实,又反对浪漫主义的直抒胸臆。它注重诗的深沉、含蓄,因此,诗歌在艺术上显得凝练,在情绪表达上构成朦胧。江河诗《祖国呵,祖国》:“……我随着鸽子,愤怒和热情/走过许多年代,许多地方/甚至走过战争、废墟、尸体/拍打着海浪像拍打着起伏的山脉/流着血,托起和送走血红的太阳/我的影子浮动在天边的土地上/斑斑点点——像湖泊,像眼泪/像绿蒙蒙的森林和草原/像隐藏着悲哀的生命的人群在闪动/像我的民族隐隐作痛的回忆……”在这首诗里,诗人对民族的历史和人民的命运的思考,对罪恶和不幸的抗议,是在具体的意象中进行的。“湖泊”、“眼泪”、“森林”、“草原”、“人群”、“回忆”这几个象征物,把诗的内在节奏加剧,情绪在实体象征中显现。透过诗的暗示意义,即诗的朦胧情绪,可以窥见作者抒发的是对民族命运的哀叹的复杂心理。

二、通感描写——移情手法的运用

整体朦胧诗人运用通感手法寻找内心世界的对应物,将思想知觉化。如诗歌“把笑声藏进永恒的谜语”(杨炼《海边的孩子》)一句,是听觉与触觉的结合;“新生活那迷人的阳光啊/悄悄挤进来,挤痛了我的心”(叶延宾《岁月》)一句,是视觉与触觉的结合;“这声音是点块、线条、色块组合的立体”(袁超《新世界交响曲》)一句,声色交融,是听觉与视觉的结合。

通感描写能把众多的意象统摄为一个艺术整体,起着结构全篇的作用。通感描写往往是诗人把感情转移到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诸多心理学因素方面,展示情感意识的定向或裂变。诗歌借用“移情说”这个美学概念,把通感描写移植于诗歌艺术,使诗的内涵进一步丰富,在艺术上更深一层突破,因此,部分朦胧诗若从移情说的角度理解,不是很困难。

三、间隔反复——弧形意识的流动

间隔反复这种修辞格早已存在于中外诗坛,起着调节语调或增强内容抒情性的作用。然而,朦胧诗出现的这种修辞格,不仅使诗在节奏上有明显的跳跃感,而且标注情感方位的转移,展示出几条抒情线索交织发展的现象。如杨炼的《织》是按情绪发泄的层次,用比喻的形式调节节奏,段与段之间是间隔反复衔接章节跳荡的距离。从内容上看,似乎每一个“织吧,织吧”都已实现情感的抒发,然而,诗人正是运用反复的修辞格把情绪转移,形成起伏跌宕、节奏有致的旋律。正因为如此,“现实——历史”这两条抒情线索在诗中交织发展,把诗推向纵深的艺术高度。

有些诗没有明显的间隔反复,但诗中弧形意识的流动却很明显,如梁小斌的《我属于未来》,是“我—阳光—未来”在诗行流动;王小妮的《在北京的街上》,是“实景—虚景—实景”在情感里浮动;叶延宾的《北京交响曲》,“古老与年轻”、“早晨与黄昏”,用时间的反义词对衬,使“年轻的城”与“古老的城”得以鲜明对比,更衬托出“四合院一旦挺直了腰/竟是‘前三门——直耸云天的北京”。

四、断层结构——断层意识的焊接或缝合

诗,不以连贯的情节取胜,而是以构成情节的意识流动感召读者,然而,各种意识的形成又与诗歌内在的结构特点相关。正是这种意识的裂变,将诗的整体结构切割成无数个层次清晰的意象,使诗显得棱角分明而整体画面朦胧。杨炼的《我走向生活》一诗,每四个排比句构成一个层次,这是一个断层带,衔接这个断层带的句式是每节首句和末句相继出现的“我走向生活”。在每个断层带中,四个排比句又有细小层次的分割,每一句就是一个单一的层次。这种断层结构可以说是诗人受到过多、过重、过久的压抑而爆发强情绪的诗的变形。诗中虽然有沙砾般不相黏合的意象,但垒在一起,构成错综复杂的群体意象,情绪时抑时扬,时隐时现,给予人深高莫测之感。

断层结构产生的断层意识,只有朦胧诗有之,但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断层结构却早已存在于诗中。在明了如话的直白诗中,断层结构所表现的思维情绪像断了弦的琴音,戛然而止,使读者兴味索然。断层结构运用于朦胧诗,则予以诗鲜明的节奏和跌宕有致的诗情,使整体情绪环绕在一股强大的诗情魅力之中。

总之,朦胧诗一反过去直白的议论与抒情,着意将生活的秘密渗透在意象中,将深挚而多层的情感寄寓在冷峻的暗示与象征中,不再按现实的时空秩序,而是按诗人情感的流向和想象的逻辑重新安排世界。诗中的意象不再是客观事物的直接反射,而是经过诗人心灵世界的改造与过滤,有所模糊,有所变形,带有强烈的心理色彩,把用感性浸泡过的形象组合成新鲜的意象,由此产生朦胧而含蓄的诗情。

参考文献:

[1]郭爱婷.论朦胧诗的太阳反题现象[D].中央民族大学,2010.

[2]史文霏.“经典”的生成与传承[D].吉林大学,2010.endprint

猜你喜欢

象征手法
海明威《老人与海》的象征手法
《呼啸山庄》的象征手法赏析
修辞手法背后的真实向往
时代的伤痕记忆
象征手法在张艺谋电影中的运用分析
从《安娜贝尔·李》探讨爱伦·坡的诗歌艺术
浅谈海明威作品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探析海明威作品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遵义会议题材宣传画中的象征手法运用研究
艺术形象的抽象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