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科学道德认知与科学道德教育*
——基于北京市389名在校大学生的实证研究

2014-07-19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4年4期
关键词:道德教育学术道德

陈 伟 延 可

(北京邮电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北京 100876)

大学生科学道德认知与科学道德教育*
——基于北京市389名在校大学生的实证研究

陈 伟 延 可

(北京邮电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北京 100876)

通过对北京市389名在校大学生的抽样调查发现,大学生的科学道德认知与教育领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内容了解甚少、教育强度不够、观念与行为不统一、受外部不良风气冲击严重等。高校可以从课程设置、教育理念、学术评价制度、科研生态环境等方面入手改进科学道德教育工作。

大学生;科学道德;道德认知

“科学道德是科学界应该共同承担的社会责任和恪守的行为规范,是科学界继承、发展的文明传承,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结合。”[1]违反科学道德规范的行为一般被称为“失范行为”、“不端行为”和“违规行为”等。近年来,日益严重的科学道德失范现象已经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大学生是未来科技创新的主体,高校是培养科学工作者的摇篮。为了实际了解大学生的科学道德认知状况、改进大学生的科学道德教育工作、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道德品行操守,课题组在北京市的部分高校进行了实证研究。

一、研究对象与抽样设计

科学道德失范行为从性质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内向性问题,主要指科研人员违反学术规范的行为,如论文抄袭、篡改实验数据等,这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科学道德焦点问题;另一类是外向性问题,主要涉及科学的发展方向及其对社会环境带来的后果和影响,如生物基因组研究和克隆研究等[2]。对于外向性问题的道德判断,涉及政治、经济、文化习俗和社会观念等许多方面,科技界存在比较大的争议,而内向性问题对科学事业的危害则早已在业内形成共识。因此,本文所研究的科学道德问题主要针对学术不端等内向性问题。

我们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北京市5所高校的部分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受访对象包括了理、工、文、医等四个学科门类以及学士、硕士和博士三种培养层次。具体做法是:首先按学科专业随机抽取院系,然后按培养层次随机抽取学生,将全部有效问卷进行编码输入计算机后,利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统计。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89份,有效样本的分布情况如表1:

表1 有效样本分布情况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调查问卷的题目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大学生对科学道德规范的了解程度、大学生的科学道德践行情况、大学生对高校科学道德失范现象的原因分析。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学生科学道德教育领域面临的问题相当严重。

(一)大学生对科学道德的内容规范知之甚少

科学道德规范是科学研究应该恪守的基本准则,尽管对其具体内容的描述有所不同,但美国社会学家默顿在这方面的工作最具代表性。默顿在20世纪40年代概括了维持科学组织和支配科学活动的四项基本规范——普遍主义、公有主义、无私利性和有条理的怀疑主义,他还对违背科学道德规范的“越轨行为”作出过明确的定义,将其区分为“非遵从行为”和“违规行为”两种类型[3](P80-85)。至今,“默顿规范”仍是科学活动的核心规范[4](P125)。

我国科学和教育主管部门对科学道德问题非常重视。2003年,中国科协曾详细列举了我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中7个方面的不端行为和表现形式[5]。2007年,中国科协颁布了《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试行)》。2011年,中国科协和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活动的通知》,对高校的科学道德教育活动作出了明确部署。

但是,在调查中发现,高校大学生对于科学道德的内容规范知之甚少。对于“默顿规范”,有53.2%的受访学生表示“没听说过”,有22.4%的学生表示“听说过,不了解”,对其“很了解”和“有所了解”的合计不到总数的四分之一。对于高校科学道德规范的具体要求,有72.5%的学生不知道自己所在的大学是否颁布了《学术诚信规范》或《学术道德规范》,更遑论对其内容的了解。详见表2:

表2 大学生对于科学道德规范的了解程度

(二)高校对科学道德的教育强度不够

此前的一些研究发现,“在高校的德育中,对于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的教育是一个盲点”[6]。本次调查得到的一些数据(详见表3)表明,这种状况依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在科学道德教育频率方面,有61.7%的学生表示教师只是“偶尔”进行相关的科研诚信教育,有16.2%的学生表示教师“从来没有”进行过此类教育;在课程设置方面,有45.2%的学生表示“没有开设”过有关学术规范的课程,有36.2%的学生表示“不知道”是否开设了相关课程。然而,从学生的需要角度看,有81.2%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在高校的某类课程中进行科学道德教育。这些情况表明,高校的科学道德教育工作在形式上存在明显不足,在强度上还不够,与上级部门的要求以及社会的期望相比也存在明显的差距。

表3 高校的科学道德教育情况

(三)大学生的科学道德观念与行为表现不统一

科学道德行为是对科学道德规范的一种外化表现。大学生已经开始接触和从事一些科学研究工作,从中可以初步观察他们的科学道德行为状况。调查(详见表4)发现,尽管多数学生具有正确的科学道德观念,例如,79.9%的学生认为应该坚决抵制学术腐败现象,53.1%的学生不赞成“一稿多投”和“一稿多发”的行为,60.1%的学生不赞成“天下文章一大抄”的说法。但是,在实践中,有77.7%的学生承认写作论文时有过抄袭行为,有66.8%的学生发现过身边抄袭的人,当面对“修改实验数据可以拿到成绩而按事实可能拿不到成绩”的选择时,有51.4%的学生表示会“修改数据”。

表4 大学生的科学道德行为

大学生在科学道德观念的知行方面为何不统一呢?通过调查发现原因在于:第一,部分学生对科学道德行为“违规”与否的标准缺乏认识,从而在无意之间出现了学术失范行为。“一些研究生对于科学研究中的著、译、署名、引据、注释等概念模糊不清,甚至不知道直引和转引的区别与运用,因此比较难界定哪些才是失范现象。”[7]第二,部分学生缺乏对科学研究执著追求的精神,在学术困难面前容易丧失前进的勇气和毅力。在调查中,当被问及“如果你曾经抄袭过别人的论文,当时是什么心态”时,有48.1%的学生表示“自己不会写”,有17.5%的学生表示“懒得思考,‘参考’别人省时省力”。第三,部分学生并不了解高校的科学道德惩戒制度,从而导致“无知者无畏”。实际上,为了杜绝学术不端行为,自2010年起,多数高校都已引入“论文抄袭检测系统”对学位论文(重点是研究生学位论文)进行全文检测,对于检测不合格者,将被取消答辩资格。但是,调查发现,有61.7%的学生表示对该项制度“不清楚”。

(四)大学生的科学道德受外部不良风气冲击严重

我国当前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发展阶段,在物质文明提升的同时,道德文明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虽然,高校肩负着在大学生中传承科学道德的重任,但是高校也不必然是科学道德的“净土”。对于高校中出现学术失范行为的原因,有84.1%的学生认为是受学术界腐败现象的影响,83.5%的学生认为是受社会诚信缺失环境的影响,这两项的选择比例远远高于其他选项。由此可以看出,在高校中杜绝科学道德失范现象,在大学生中形成科学道德良好操守,离不开外部诚信环境的营造,要达到这样一个目标,需要社会多个层面形成合力。

表5 你认为高校中出现学术失范现象的

三、思考和建议

针对大学生科学道德认知和教育领域出现的问题,综合国内外关于科学道德研究与建设的经验,高校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改进科学道德教育工作。

(一)明确科学道德教育的课程载体

科学道德的核心是准则或规范,大学生只有掌握科学道德规范的内容,自觉意识到科学道德“违规”行为的不合法性,才能将科学道德精神内化为从事学术活动的准则。欧美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对青年科研人员和大学生的科学道德教育,把科学道德行为规范作为他们的必修课。如瑞典各高校的新生在入学时便被明确告知学习中的弄虚作假行为所受到的惩处措施,通过教育,使大学生意识到任何学术上的欺骗行为都是“不道德的”,这是瑞典学术腐败问题比较少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在我国高校的本科教育阶段,目前还没有哪一门课程的内容可以覆盖科学道德教育的内容。在研究生教育阶段,也仅仅是从2011年入学的新生中才开始进行相关教育活动,采取的也多是集中讲座的形式,教育效果并不是非常令人满意。因此,我国高校应尽快明确科学道德教育的课程载体,建议在本科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课程中增加科学道德规范的内容,重点树立学生正确的科学道德观念;在硕士阶段增设科学研究规范课程,重点培养科研论文写作的理论与方法;在博士阶段开设科学道德论坛,重点升华科学道德情感,以此形成搭配合理、梯度衔接的科学道德课程体系。

(二)树立“全员参与”的科学道德教育理念

科学道德教育工作不应仅仅停留在专门课程的范围之内,在发挥课程传授主渠道作用的同时,还应该树立“全员参与”的教育理念,尤其要注重发挥专业课教师和科研导师的作用。第一,高校教师应该加强科学道德修养,强化自身的教育责任,努力为学生树立学术行为榜样。如果一个学生目睹自己老师的非道德行为,那么他们很可能不知道如何让自己的行为合乎道德。第二,在专业课程讲授中,教师应该注重挖掘教材背后隐藏的科学美德故事,以此彰显科学道德价值。例如,针对某一位科学家命名的定理、公式、方程、法则,教师就可以有针对性地简述这位科学家勤奋钻研、探索创新的事迹,在讲授过程中,学生获得的不止是知识,更是某种科学精神的熏染。第三,研究生的学术导师应该以高尚的人格品质来感染和教育学生,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科学道德。例如,导师在指导学生时,应该考虑学生的意向,不应让学生的研究方向完全服从于自己的课题;导师在与学生一起参与科研项目时,应尊重学生所做的努力而不应将其成果据为己有;导师还应加强对学生论文撰写的指导力度,力求从一开始就杜绝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

(三)建立科学的学术评价制度

学术评价制度是对学术方向、学术质量、学术成果进行引导、审核和鉴定的一种制度。目前,在我国高校的科研评价制度中,量化评价泛滥,在这样的“指挥棒”下,科研成果追求“计工分”式的数量扩张,科研工作评价不得不以服从数量为前提。在调查中,有57.8%的学生认为这种科研考核量化制度是造成科学道德失范的重要原因。例如,我国大多数高校都规定研究生必须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才可毕业,这种制度缺乏法律和政策的依据,违反教育规律的长期性,无视毕业生规模增长与期刊数量有限之间的缺口,有悖于世界一流大学的通行做法。在此类不合理制度带来的压力面前,一些学生不得已做出了“一稿多投”、“抄袭剽窃”等学术违规行为。因此,高校应该完善科研学术评价制度,通过“同行评议”、“代表作”、“毕业论文双盲评审”等制度强化学术质量标准,降低不切实际的数量指标,才能消减科研浮躁情绪,减少大学生科学道德违规行为的发生。

(四)营造健康的科研生态环境

科学道德教育取得成功离不开良好外部环境的营造,尽管凭借高校一己之力并不能完全实现这样的任务,但是高校可以采取措施净化内部科研生态环境,为全社会的诚信建设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第一,倡导优良学风,创设民主求实的学术氛围。优良的学风可以在高校师生中形成求真务实的价值取向和科学道德自律精神,有助于良好学术氛围的养成,也能够有效阻止学术道德失范行为的发生。第二,设立专门的学术管理机构,防治学术不端行为。目前我国高校内部的科研诚信管理制度多数可操作性不强,缺乏公开透明的科研诚信举报、调查、质证、惩处机制,对于一些显见的科学道德违规行为,知情者不知向谁举报、由谁处理,而只能听之任之。因此,组建专门机构是遏制科学道德失范行为的当务之急。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在国家和部门层面分别组建层次清晰、职权明确的学术管理机构,做到对学术违规行为的及早发现、及时处理,避免产生重大不良后果。第三,严惩科学道德违规行为。在我国一些高校中,对于学术失范行为的处理欠缺力度,往往限于内部批评、下不为例,甚至一些高校抱着“家丑不可外扬”的心态将其遮掩起来,这种行为助长了学术失范之风,使违规者的风险极低,让人们误以为高校可以成为科学道德失范的“庇护伞”。因此,只有依法严惩、适时曝光科学道德违规行为,让情节恶劣者付出终止学术生涯的代价,才足以令违规者悔悟、令游移者止步。

[1]路甬祥.关于科学伦理道德的思考[A].2003科学发展报告[R].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42-48.

[3]【美】默顿.社会研究与社会政策[M].林聚任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1.

[4]刘大椿等.在真与善之间——科技时代的伦理问题与道德抉择[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5]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存在7种不端行为[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4-02-11.

[6]叶继红.科学道德、学术规范与高校德育教育[J].科学学研究,2006,(2):178-183.

[7]刘 青.浅析当前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现象[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1):105-108.

(责任编辑:彭文彬)

On Scientific Moral Recognition and Mor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Based on an Empirical Study of 389 College Students in Beijing

Chen Wei Yan Ke

(Colleg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Beijing, 100876, China)

The sample survey on 389 college students in Beijing reveals that there exist many problems that can not be ignored in moral recognition and moral education,including:college students know little about the content of moral recognition and moral education which are not paid enough attention to and badly influenced by the prevailing bad custom and practice;the concept and actions are not in harmony and so on and so forth.Therefore,due to these problems,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reform the scientific moral education in terms of curriculum setup,education concepts,academic evaluation system,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doing academic research and so on.

college students;moral science;moral recognition

2013-10-22

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首都高校大学生科学道德认知水平调查研究”(编号:BJSZ2011ZC025),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大学生科学道德认知状况与培养模式研究”(编号:2012RC1202)。

陈 伟(1977—),男,北京邮电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社会公共政策。

G641

A

1674-6120(2014)04-0060-04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学术道德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如何对幼儿开展道德教育
成人:道德教育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