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区域办学模式:名校领办与委托管理
——成都市城乡教育一体化经验探析
2014-07-19刘晓
刘 晓
(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四川成都 610068)
跨区域办学模式:名校领办与委托管理
——成都市城乡教育一体化经验探析
刘 晓
(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四川成都 610068)
成都市为全面改善长期存在的区域内校际发展不均衡状况,创新跨区域办学模式——名校领办与委托管理,这两种模式是优质教育资源跨区域流动的集中体现和联盟双方结对学校深度融合的重要方式。虽然成都市近几年的跨区域办学促进了先进管理理念的输出、教师队伍建设得到加强、教学质量提升显著、得到社会的高度认可、有效稳定了农村学校生源,但存在缺乏长效发展机制、文化冲突亟需化解、办学自主权不足等问题。为此,应“规划”与“储备”相结合、“传统”与“创新”相结合、“放手”与“放大”相结合,以此积极探索优质资源再生发展机制等新模式,注重学校内涵发展,实现双向长久互动性发展。
城乡教育一体化;跨区域办学;名校领办;委托管理;成都教育
在城乡一体化发展背景下,2003年,成都市率先开展城乡一体化工作,2004年正式启动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实践探索,2007年,成都市被国家批准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9年又成为全国首个部、省、市共建的“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深入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促进‘全域成都’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被确定为国家级体制改革试点项目以来,成都市力求在体制改革上有所创新,探索新的发展模式,深化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以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促进教育圈层融合为目标,以“组建名校集团、成立城乡互动发展联盟、开展城乡学校结对和师徒牵手、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师资队伍均衡配置”为成都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六大路径[1]。目前,成都市已圆满完成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第一阶段工作任务,现已启动为期5年的教育综合改革试验第二阶段工作,成都教育已走上从“学有所教”迈向“学有良教”的新征程。
一、名校领办与委托管理产生的背景与含义
(一)名校领办与委托管理产生的背景
成都市围绕建设城乡一体化、全面现代化、充分国际化的世界生态田园城市总体目标,以领先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为目标取向,以奋力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为发展定位,2009年4月,教育部和四川省、成都市人民政府签署“共建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合作协议”,努力实现成都城乡教育向均衡化、现代化、国际化和一体化发展。试验区建设以来,在“三圈一体”发展战略的统筹下,成都市出台了《关于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提升城乡教育服务水平的若干意见》、《关于推进名校集团发展的意见》、《关于深化全域成都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关于深化城乡教育互动发展促进教育圈层融合的意见》、《关于推进名校进县城托管到乡镇深化教育圈层融合的意见》等政策文件,以名校集团发展为抓手,组建城乡学校互动发展联盟,引导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流动,促进双赢共生、可持续发展。但成都市城乡教育差距仍然较大,这与长久以来教育资源向城市倾斜密切相关。同时,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在满足“有书读”的教育需求之后,人们的教育需求开始向“读好书”攀升[2]。为了深入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实现“二三圈层”优质教育资源满覆盖、城乡教育真正融合,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的迫切需求,成都在原有一些制度设计的基础上,创新了名校领办与委托管理等制度设计。
(二)名校领办与委托管理的含义
成都市自从2009年在区(市)县联盟框架下城乡学校互动发展以来,以“一对多、多对一”等方式进行学校结对,积极构建城乡教育互动发展平台,互动联盟为探索名校领办与委托管理两种办学模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成都市名校领办与委托管理这两种制度设计,是以政府为主导,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契约式管理”的方式推进的,既是深入贯彻落实市委“三圈一体”发展战略的重要探索,也是优质教育资源跨区域流动的集中体现和联盟双方结对学校深度融合的重要方式。
名校领办是以“名校进县城”为主要推进方式,即在充分发挥名校的品牌、办学理念、管理方式、干部和优秀教师、现代化教育信息技术等方面的辐射作用下,以快速提升薄弱学校或新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为核心,在区(市)县教育联盟框架下,采取紧凑型方式跨区域组建“一对一”名校集团,一方名校领办对方县城所在地薄弱学校和新建学校,进行一体化管理。
委托管理是以“托管到乡镇”为主要推进方式,即在区(市)县教育联盟的基础上,以提升农村学校管理水平和办学水平为核心,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契约式管理”方式跨区域开展“一对一”学校委托管理,一方委托对方的优质学校管理乡(镇)学校,促进双赢共生。两种新型办学模式是基于政府的宏观调控下,深化教育圈层融合,进一步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化、一体化发展。
二、名校领办和学校委托管理成效初显
名校领办和委托管理跨区域办学模式在成都市试点学校[3]实践的时间虽然不长,但经过对各地实地调查研究发现,名校领办和学校委托管理的成效还是比较显著的。
(一)促进了先进管理理念的输出
团队的影响力是集体性和广泛性的,较之个体的影响更大,名校领办和委托管理办学模式在近一年的实践中,名校和优质学校积极派驻了执行校长、骨干教师等管理团队到被领办和被管理的学校。如青羊区向蒲江县金钥匙学校派驻了5人的管理团队,成华区向大邑县城西小学和四川省成都列五中学大邑分校分别派驻6人的管理团队,锦江区向七中育才金堂分校和成师附小金堂分校分别派驻了3人的管理团队等。这不仅有利于促进学校由内而外的管理制度等根本性改变,打破学校管理旧体制、升级改造学校管理模式,而且将促进先进管理理念伴随人员的输入而被引进和加以利用,进而完善学校机制体制建设。同时,派出的执行校长由派驻地教育局任命,这样确保了在校长负责制下,名校、优质学校先进理念、管理等的顺利输出,也实现了学校内部管理、办学行为的充分自主。
(二)教师队伍建设得到加强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实施名校领办和委托管理跨区域办学模式的近一年的时间里,试点学校通过各种方式方法,如蒲江县金钥匙学校与青羊区金沙小学的师徒结对、名师下乡和换岗学习等方式、七中育才学校金堂分校的“三同步”(同步教学进度、教育活动、教学研究)和“三统一”(统一教学内容、教学练习、教学考试)等,来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跨区域流动与共享。在干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双方学校已初步形成了一种“双赢”的态势:一方面名校、优质学校通过优质教育资源的输出,进一步辐射了教育影响力,提升了教师教学能力,扩大了干部锻炼空间,为探索教育均衡发展的成功之道积累了经验;另一方面,被领办和被管理的学校通过引进教育资源,在保障了基本办学条件的同时,提升了师资队伍的教学管理水平,储备了管理团队人才。
(三)教学质量提升显著
近一年的办学模式试点期间,被领办和被管理的学校抓住机遇,整合多方资源,借助优质教育资源促改变,学校原有的粗放、低效的管理方式得到了彻底的改变,取而代之的是学校管理趋于规范和细化。在管理体制得到优化的基础上,学校文化得到了初步改造,学生成长模式更趋多样,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都显著提高。例如,成都市教育局于2013年8月发布的“关于开展‘名校进县城托管到乡镇’工作调研的情况报告”中指出:蒲江县金钥匙学校在学年度上学期的期末调研考试中,有4个科目获得了全县第一名,下学期有50%以上学科取得了进步,毕业班(共23人)有7人进入蒲江实验中学进行学习;崇州市桤泉镇思源学校教学成绩也得到全面提升,不仅初中毕业生升学重点率增加了10个百分点,由上年度的17.4%增加到26.8%,而且小学段(共24个)15个统考学科老师教学成绩稳步提升;还有就是七中育才学校金堂分校的学生,在金堂县两次统考中,总评为金堂县第一。
(四)得到社会的高度认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公众尤其是众多家长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日渐强烈,满足家长、学生的需求是对办学成效最好的肯定。被领办和被托管的学校在近一年的时间里,通过建设学校相应机制体制,如蒲江县金钥匙学校成功打造的“三个共同体”(教师共同体、学生成长共同体、家长共同体),成师附小金堂分校的“两融合”(理念融合、管理模式融合)和“四联动”(学校联动、教师联培、活动联办、项目联举)等,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学校与家长的良性互动,实现了学校先进办学理念融合和管理理念融合,整体上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校在提高了办学水平的同时,在教育教学、社会评价、影响辐射等方面均取得了全面的进步,促进了学校内涵式发展,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以及学校品牌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高度认可。2012年,崇州市桤泉镇政府就委托管理曾向成都市教育局致以《感谢信》,信中称:“成都市圈层融合战略和委托管理实验让一所农村学校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得到了当地老百姓一致称赞和好评”。
(五)有效稳定了农村学校生源
在农村,子女受教育问题是一个重大的民生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在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升的前提下,老百姓已不满足于“有学上”的需求。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的诉求,不仅有利于他们共享人生出彩的机会,而且有利于稳定农村学校生源,实现农村社会内部资源要素的良性循环,带动当地区域教育发展。在名校领办和委托管理新型模式实践之前,在金堂、邛崃等地区,每年小学毕业的学生前往成都中心城区、德阳和绵阳等外地求学的现象比较突出,外流学生均达到几百人。但在实施名校领办和委托管理跨区域办学模式后,被领办和被管理的学校吸引了远郊区大量生源,部分学校出现了学生回流的现象,如蒲江县金钥匙学校。同时,家长对这些新学校充满着期待,如七中育才学校金堂分校在3天的咨询日期间,有超过2000家长(包括邻县、跨县)来校咨询;学校招生人数持续攀升,如金牛实验中学临邛分校今年的招生人数达到442人,是去年180人的2倍多。这些均可证明名校领办和委托管理两种跨区域办学模式给被领办和被管理的学校带来了多么大的影响,甚至对当地区域的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辐射作用。
三、名校领办和学校委托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成都市名校领办与委托管理跨区域办学模式还处在探索阶段,存在问题也是不可避免的,基于实地调研的思考,这两种跨区域办学模式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缺乏长效发展机制
名校领办与委托管理是一种新兴的跨区域办学模式,说它是新兴的模式:一是指它运行的时间还很短;二是指它还处于运行的初级阶段,有待成熟、发展、完善以形成其特有的发展体制。在现行的属地化管理体制下,学校的人、财、物等优质资源要想在体制内实现跨区域流动难度很大,因此,名校领办与委托管理模式是基于政府层面的推进作用而进行探索和实践的。但从实际和长远发展来看,政府层面的推动始终属于外部力量,被领办和被管理的学校缺乏内部力量——长效发展机制。三年为一个周期的领办和委托管理结束后,名校、优质学校派出的优秀管理团队将全部撤离,被领办和被管理的学校的未来发展规划、未来管理团队的早期储备问题,将是接受领办和管理学校必须考虑和筹划的问题。
(二)文化冲突亟需化解
根据文化变迁理论,当一种文化基本成型后,由于文化的维模功能,人们习惯于维护组织中已经形成的文化。因担心变革带来利益损害和压力增加,人们一般都不愿意主动改变原有文化,因此文化的自然演进、变迁是非常缓慢的[4]。由于双方学校在办学理念、教学方式、科学研究等方面存在着差异的情况下,必然将引起名校、优质学校派出的管理团队与接受领办和管理学校的团队在岗位职责、职业意识、工作预期等方面产生冲突,教师容易产生“管理标准高,绩效工资低”现象和不平衡心理,对先进管理的“输入”缺乏积极主动性,阻碍着名校、优质学校先进管理文化改造旧学校文化的进程。如何实现学校管理团队融合、教师队伍融合、文化融合、课程融合和教育教学方式融合等,需要在领办和托管过程中引起各方足够重视,需要多方面的关心和支持。
(三)办学自主权不足
办学模式“同质化”阻碍着教育的长效发展。只有拥有相对的办学自主空间,才可能促进学校内涵式特色发展。美国的“特许学校”和英国的“教育行动区”转变了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能,给予了管理主体较大的自主权,成为了很好的典型示范。比较而言,名校领办和委托管理两种新型模式在探索的过程中,教育行政部门过多地介入具体的管理过程,特别是人事任免权的干涉,在一定程度上不仅束缚了被领办和被托管学校管理者的手脚,降低了管理的有效性,而且还阻碍了学校充分发展的自主探索空间。对于派出的干部教师个体而言,缺乏相应的补助、激励等配套制度,这必将影响干部教师交流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利于优质教育资源的跨区域流动。
四、对名校领办与委托管理跨区域办学模式的思考
两种跨区域办学模式试点实践以来,成都市鼓励各个区(市)县“多点探索”,结合自身优质教育特色,灵活运用名校领办与委托管理两种跨区域办学模式,力争在短时间内实现优质资源的跨区域合理流动,努力实现城乡教育的一体化和均衡化发展。针对目前相关学校和区(市)县存在和反映的部分问题,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一)“规划”与“储备”相结合
针对长效发展机制缺乏问题,被领办和被托管学校应认真思考未来发展整体规划,早期储备未来的优秀管理团队,实现“规划”与“储备”的有效结合。结合城乡学校的互动发展,利用优质资源倾斜薄弱学校的良好契机,更新教育管理方法,转变办学守旧思维,寻找正确的发展方向,并要有意识、有准备地选拔一批后备管理人员,在现有的优秀团队帮扶、带领、培养下,尽快成长并实现对先进管理的延续。同时,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也应力求建立自主选拔机制,因地制宜地选拔优秀青年教师,适当增加人员储备,真正实现学校内涵发展。
(二)“传统”与“创新”相结合
针对文化冲突问题,被领办和被托管学校应因“校”制宜、循序渐进,保留学校传统办学特色和优秀文化底蕴,先进管理制度、理念、办学思想等被引入时应适时做调整,实现“传统”与“创新”的有效结合。城乡教育一体化不是消灭农村教育的优势与特色,而是要充分肯定、增进、利用这些优势和特色[5]。因此,应该清醒地意识到,人潜意识的懒惰和抵触情绪削弱了交流融合的本意,需要建立有效、合理的交流机制,将县域内干部教师交流制度与结对学校、跨区域干部教师交流制度相结合,才可能避免产生不必要的文化冲突,真正实现创新型特色发展。
(三)“放手”与“放大”相结合
针对办学自主权不足问题,区(市)县政府层面应适度放权,放大被领办和被托管学校自主办学空间,在市域统筹下,加大学校层面执行力度,实现“放手”与“放大”有效结合。制度是顶层设计的核心要素,但制度的作用是规范而不是限制发展,被领办和被托管学校应综合运用相关政策,全面规划学校顶层制度建设,灵活运用跨区域办学模式,建立和完善职称评比、提拔晋升、培训培养等激励机制,激发管理团队的参与积极性,提升教师专业能力,进而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
质量。同时改变优质教育资源优势区(市)县的一味“输出”特性,被领办和被托管学校应具备自我成长意识,名校、优质学校也应有自我储备、创新意识,实现“输血”和“造血”功能的有效结合,积极探索优质资源再生发展机制等新模式,注重学校内涵发展,实现双向长久互动性发展。
[1]柯 玲,谭 梅.成都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路径选择[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9).
[2]周 彬.“名校集团化”办学模式初探[J].教育发展研究,2005,(8B).
[3]成都市教育局.关于推进名校进县城托管到乡镇深化教育圈层融合的意见[DB/OL].http://www.cdedu.gov.cn/Information Disclosure/Show.aspx?id=38022.2013-07-08.
[4]李彦荣.学校委托管理的实施策略与发展思考——以上海市义务教育学校委托管理为例[J].中国教育学刊,2010,(11).
[5]褚宏启.城乡教育一体化:体系重构与制度创新——中国教育二元结构及其破解[J].教育研究,2009,(11).
(责任编辑:李文玉)
On Cross-Regional School-Running Mode:Elite School Management and Mandatory Administration——The Analysis about Experience of Urban and Rur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of Chengdu City
Liu Xiao
(College of Education Science,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68, China)
For an overall improvement of the long-standing imbalance of school development,Chengdu has created a cross-regional school-running mode which is focused on elite school management and mandatory administration.Meanwhile elite school management and mandatory administration represent a cross-regional floating of high-quality education and are two important ways in which the pairing schools get deeply integrated.The cross-regional education in recent years in Chengdu has promoted the output of the advanced management concept,strengthened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team,improved the teaching quality significantly,obtained higher recognition from the society and kept the rural school students from leaving effectively.However,there are many problems,such as,there is no long-term development mechanism,cultural conflict is not resolved,and school does not have complete independence in management and so on.Therefore,we should combine “programming" and “reserve",“tradition" and “innovation",“hands-off" and “enlargement",in order to explore new patterns such as the development mechanism of renewable resources,pay attention to the connotation development of schools and realize a two-way interactive development.
urban and rural education integration;cross-regional education;elite school management;mandatory administration;education in Chengdu
2013-10-23
刘 晓(1988—),女,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理论与政策。
G521
A
1674-6120(2014)04-002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