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政治主观试题设计应突出“七性”
2014-04-17陈永中
李 梦 陈永中
(江阴县第一中学 江苏江阴 214431)
所谓政治主观题是指除选择题、判断题外必须用文字表述的试题,呈现方式有文字类、图表类、文字图表结合类、漫画类等。它是高考、小高考(学业水平测试)中的常见题型,素材千变万化,设问灵活、新颖,主要导向是活用知识。
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主观题解答很头疼,不能抓住试题的主旨和命题者的意图,失分率一直高居不下。喜欢死记硬背是缘由之一,主要原因在于:教师设计主观题随意性大,缺乏针对性;背景材料老套、陈旧,缺乏时代性和生活性;设问机械、单一,角度缺乏变化;问题过易或过难,彼此孤立,缺乏层次性;设问跨度小,仅局限在某一章节或某一单元,缺乏单元之间、模块间知识的渗透;命题不能把前期检测过的重点知识、难点内容、易错题适度带进新的试题中,影响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夯实、解题技能的提升;照搬照抄往年原题,缺乏创新性。
解题能力的提高是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所以政治教师必须集思广益,精心做好主观题的命题工作,逐步提高学生应对主观题的信心和审题、答题能力。
一、中学政治主观试题的设计应突出针对性
课标是命题的灵魂,政治教师必须明确课程价值,把握课程特点,熟悉课程内容,明确课程实施建议。考试说明是命题的依据,教师必须洞悉考点内容,吃透其能级要求,尤其是能够从文字表述、图表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有针对性地调动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知识,评价有关理论和现实问题,用顺畅的语言、清晰的层次、正确的逻辑关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基础知识是重中之重,主观题设计要注重考查考生对基本原理的掌握和运用,重视正确价值观的培养。例如,《文化生活》第一、第二单元的主要命题点是: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文化对人的影响,文化创新的重要性,文化创新的途径。命题要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教师要研究学生的兴趣和关注点,研究学生的思想、生活,将其与课标要求融合起来发问,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并让学生在阅读试题时对其中的事例有所感悟,思想得到升华,并在实际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二、中学政治主观试题的设计应突出时事性
理论联系实际是政治命题的永恒主题。命题要体现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三贴近”原则,背景材料须贴近学生生活,富有时代气息,宣传国家意志。因此,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政治敏锐性和洞察力,能吃透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把握时代的脉搏和主旋律,努力寻求学科主干知识(高频考点)与学生生活、社会“热点”的交叉点命题。大到影响重大的经济发展问题、体现我国国家利益和国家意志的问题,小至地方特色、人们的日常生活,都应该很娴熟地把它们作为暗示性的背景材料,运用到试题之中。例如,2012年9月10日,日本政府宣布“购买”钓鱼岛及其附属的南小岛和北小岛。对此,中国政府严正声明日本政府的所谓“购岛”完全是非法的、无效的,丝毫改变不了中国对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领土主权。请运用政治生活知识简要分析我国政府严正立场的正当性、正义性。启发学生发散性思考,从主权的地位、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在国际关系中我国必须坚决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等视角,探寻我国政府严正立场的政治学依据,培育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中学政治主观试题的设计应突出角度性
主观题设计要落实思想政治课的三维目标,设问须以能力立意为主线,类型或角度要灵活多变,始终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如:经济生活主观题可在五种问法之间转换:依据/体现类,为什么/理由类,建议/措施/启示类,评析类,图表类。文化生活通常有五种设问角度:理解类,意义类,如何类,评析类,认识/看待类。对同一知识板块,也可从不同的设问角度考查,如文化的作用:可结合背景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谈谈新时期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也可变换背景材料和设问角度命题:文化是国家形象的灵魂,文化在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和推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蕴含着团圆、和谐理念的中国春节,日益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平台,也带来了新的商机;孔子学院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科技创新成就赢得了世界赞誉——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扩大了中国的影响力,增强了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运用文化作用的知识,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理解。
四、中学政治主观试题的设计应突出递进性
虽然高考、小高考特别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考查,但是这种考查不是书本知识的简单再现,而是以知识为载体,突出对学生能力和思维品质的考查。因此,主观题设问的不同小题间要有承接性,由表及里;能级要求逐步加深,呈阶梯性。如图表型论述题是政治高考长期使用的一种“压轴题”,尤其注重提问的层次性,突出答案的生成性。这里讲的层次性主要是指提问设计上的递进性,要求考生从表入里、由浅入深、从现象到本质看问题。通常第一问为表1、表2、表3(含注)分别(或共同)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即通过图表中数据的变化或各类指标的比较来反映我国经济生活中的现实——取得的成绩或存在的问题(一般来说主要是讲存在的问题);而第二问则要求回答各图表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个联系一般是因果联系),找出问题存在的原因;第三问要求考生回答解决问题的途径,让学生从思想认识或具体解决问题的措施上提出自己的见解,考查学生理解、分析、综合、评价与语言表达能力。
五、中学政治主观试题的设计应突出综合性
命题要加强学科知识的渗透、融合,突出知识间的关联性,从不同角度和条件去考查学生的综合探究、分析论证能力。因此,政治教师在主观题设计上要加大跨度,把单元内、单元间、模块间知识点融通起来考查。如在高二学业水平一轮复习后,笔者围绕“创新意识和创造力培养”主题,营造一个有层次又一气呵成的探究情境,综合考查经济生活、政治生活与哲学生活三个模块原理的分析与运用。探究问题如下:(1)你认为创新具有怎样的经济和政治意义?主要考查学生对经济生活中影响公司经营与发展的主要因素、消费反作用、正确的就业观和政治生活中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等知识的理解与综合运用。(2)齐格莉教授的三个观点分别蕴含了什么哲学道理?1)问题中都隐藏着机遇;2)常规是可以被打破的;3)别等待什么救世主。主要考查学生对生活与哲学中矛盾含义、矛盾的普遍性,辩证否定观,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等知识的理解与运用。(3)举出一个现实生活中你认为有创意地解决问题的事例。引导学生从理性的思辨回归到现实生活,践学导行。
六、中学政治主观试题的设计应突出滚动性
命题要尊重记忆规律,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把上节课或一周、一月学习中的重点知识、难点内容、易错题适度带进新的试题中,让学生在巩固原有的知识和解题技能的基础上滚动前进,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掌握模型解题方略,并能触类旁通。如突破哲学主观题要让学生经过滚动练习、反复打磨掌握“葵花宝典”:其一,用什么哲理回答。先查设问,依据全书大纲,明确范围。再阅读背景材料,捕捉关键词,并用波浪线、矩形、椭圆符号标注,提炼哲学原理。其二,如何答。关键是瞄准设问的内容,分析设问的角度或类型,形成不同的作答格式。体现或依据类问题的作答力求原理、方法论和材料分析紧密衔接。用哲理提合理化建议类问题应先明确用哪些哲理,再依据情境提示推敲措施,而且措施和相关哲理要一一对应。用哲理分析意义类问题应先确认所用的哲理,再紧扣设问内容或情境关键词分析其政治学意义或经济学意义。用有关哲理简要评析某种看法类问题必须先锁定哲理,再对辨题中观点辩证分析、论证,肯定正确部分,说明哲学理由;指出错误部分,并分析哲学理由,总结正确态度。
七、中学政治主观试题的设计应突出创造性
创造性是试题的活力源泉,虽然教师不可能让每一道主观题都成为原创题,但可精选考试说明中的典型示例题、优质教辅题目、高考和小高考模拟题、真题,以此为蓝本,再根据地域特点和学生生活经验、知识素养加以改造。常规做法是设问不变,把背景材料置换成重大时政素材或乡土素材。例如,涉及唯物辩证法的原题是:在中国共产党向“百年大党”迈进的历史节点上,全党正在深入开展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做优秀共产党员的活动。请用唯物辩证法的原理分析“创先争优”活动中各单位的做法。为了庆贺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笔者及时把背景素材进行微调,生成新的改造题:在“向十八大献礼”的主题教育活动中,各单位能结合自身实际,发挥了典型示范、舆论引导的作用,能想大事、议全局,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能抓重点、攻难点、出亮点,精心确定主题、设计载体,推动献礼活动全面深入开展。请用唯物辩证法的原理分析“向十八大献礼”活动中各单位的做法。改造题与原题一脉相承,保持设问的相对稳定性,都把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和辩证否定观四个知识板块串联起来考核,难度适中,示范性强。也可既更新背景材料,又改变设问范围、角度,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当然,教师在精心设计政治主观试题后,还要加强单元性和专题性训练,及时批改,认真讲评,引领学生在总结、反思中学会如何审题、如何答题。持之以恒,不断积累,绝大部分学生应对政治主观题将会充满自信、材料信手拈来、思维活跃、回答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