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艺术作品中的原始宗教遗迹
——乐马厂石狮与三星堆青铜“纵目”相似研究
2014-07-19张兴莲余乐庆秦明华
张兴莲,雷 思,余乐庆,秦明华
(1.昭通学院,云南 昭通 657000 ; 2.民进云南省出版传媒委员会,云南 昆明 650031)
古代艺术作品中的原始宗教遗迹
——乐马厂石狮与三星堆青铜“纵目”相似研究
张兴莲1,雷 思2,余乐庆1,秦明华1
(1.昭通学院,云南 昭通 657000 ; 2.民进云南省出版传媒委员会,云南 昆明 650031)
宗教的文化性及其对人们意识的影响,使之通常以多种形式存在和体现。出土于四川广汉三星堆祭祀坑青铜人像的奇异眼神和昭通市鲁甸县龙头山乐马厂石狮的夸张瞳孔,均以“纵目”的形式体现着古人类的图案崇拜、祖先崇拜、神灵崇拜、巫术崇拜。以实地调查、走访,探寻乐马厂石狮子“纵目”与三星堆青铜器“纵目”相似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和依据,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知古艺术中的原始宗教遗迹。
原始宗教;三星堆;乐马厂;纵目
出土于四川广汉三星堆祭祀坑青铜人像的奇异眼神和昭通市鲁甸县龙头山乐马厂石狮的夸张瞳孔,均以“纵目”的形式体现着古人类的图案崇拜、祖先崇拜、神灵崇拜、巫术崇拜。实地调查、走访,探寻乐马厂石狮子“纵目”与三星堆青铜器“纵目”相似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和依据,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知古艺术中原始宗教遗迹的存在。
目——眼睛通常被人们认为是心灵的窗口,不论是动物还是人类都是如此。通过眼睛折射出人们的身体状况以及精神面貌。曾两次前往三星堆博物馆和金沙遗址博物馆,让我难以忘怀、记忆犹新的不单是神鸟、黄金面罩,为之最的首推青铜兽面具。“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的铜兽面具,面部呈长方形;阔眉大眼,眉尖上挑,双眼斜长,眼球极度夸张,呈圆柱形向前伸出,将眼肌拉出附着在眼球上,眼球中空。”[1]纵观中国境内出土文物至今还未发现同类器物,硕大夸张的眼球呈圆柱形向前伸展,这样的工艺造型后人要想知道答案,至今还是个谜。
《滇系·赋产》说:“银亦上市,军国之巨政也。中国货币出于滇,次则岭粤之花银,来自洋船,它无出也……皆滇产银盛时,内则昭通乐马……故南中富足,且利天下。”这说明,乐马厂所生产的银曾驰名中外,到乾、嘉时期,中国云南昭通府“乐马银厂”为国内最大的企业,称鲁甸为“银都。涉足银民多达十万多人。乐马厂位于昭通市鲁甸县龙头山境内,离市区有60多公里,乐马厂盛产银是我国古代朱提银的主要产地,现遗址已被列为鲁甸县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头山镇的八宝村是乐马厂银矿发源地的所在地域,该镇历史文化悠久。笔者慕名而来,依稀记得小时候听到老人们关于乐马厂“观音卖仙桃”、“葫芦桥的来历”等故事,后又在书本上读到乐马厂出土遗址文物和昭通博物馆陈列的石器、陶器、青铜器等,从石器时代到清末近五千年的跨越,其历史文化自然会诱发人们对该区域遗迹的好奇、幻想和深究。
《鲁甸县志》关于乐马厂的传说:
观音卖仙桃
乐马厂银矿开发到嘉庆初年,由于清政府的掠夺和矿老板的压榨,矿工的生活极为艰难。数万人在矿洞里长年奔命,不见天日,累死、饿死、塌方打死者不计其数。忽一日,时值寒冬腊月,一位白头皓岁的老太婆一手拄着拐棍,一手提着提篮,来到洞口叫卖仙桃。仙桃就是仙人掌结的果实,在附近天生桥一带盛产此果。但仙桃成熟是在8月的秋收季节,腊月间哪来的仙桃?消息传到洞口,许多矿工感到有些神奇,纷纷出洞看个究竟,也有不相信者,在洞内懒得出来。老太婆一边叫卖一边奔走,把许多矿工从洞内引了出来,她跨过黄矿山,越过红石岩,来到萝卜地下面的一个转弯处,便无影无踪,不知去向。就在这时,只听得山崩地裂,动地惊天,继而黄烟顿起——老君山垮塌了!被仙桃引出的矿工,大多数已经得救,而数以万计的人却惨死在洞里,被矿山吞没了。在老君山脚有一个矿洞,里面流出的水变成血水,整整红了七天七夜。从此,人们把那个卖仙桃的老太婆视为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把老太婆叫卖仙桃的洞叫做观音洞;把老太婆失踪的地点叫做观音山,那个流出血水的矿洞叫做水血洞,虽然流水早已变清,但至今一直无人饮用。观音卖仙桃虽属传说,但老君山的崩塌确是事实据在,有形可见。“仙桃”者,先逃也!
葫芦桥的来历
龙泉镇东面有一村名叫葫芦桥。据传,在乾隆年间,有一位江苏来的王老板。为了银财,倾家来到乐马厂,投资万金,雇工千人,开挖银矿。王老板待人忠厚,凭着雄厚的资本,按时发放工钱。可是,时过数月,掘洞十几丈,终不见银影。王老板只好省吃俭用,翘首以盼,日以继月,眼看资本已经耗尽,工钱难以支付,只好给矿工婉言相告,欠下工钱,见矿时必完全偿还并加奖。老板无钱,矿工生活日下,天天吃淡豆花,难免产生怨气。一天傍晚,矿工们暗地商量好,派人偷偷观察王老板的动静,看他吃什么。他们发现王老板家老俩口吃的尽是豆渣,比矿工的生活还不如。矿工们很受感动,怨气自消,大家说:“王老板以诚待人,把豆花让我们吃,自己吃豆渣,我们要跟随他好好干。王老板心急如焚,所积资金已全部花光,欠下矿工工钱无法偿还,已到了走投无路之境。趁着夜深人静,老俩口收拾打点,准备消消出走。就在王老板出逃之夜,矿工们奋力拚挖,终于打开了银窝,捧出了沉甸甸的银矿。大家奔走相告,赶紧报捷时,王老板已逃走多时了,矿工们立即四处追赶。王老板见人追来,以为是索要工钱,加劲奔逃,来到龙泉河畔,老俩口已跑得精疲力尽,只好在桥上停息下来,心想,如是矿工们不饶,便跳桥了之。当追来的矿工讲清原由,并拿出闪闪发光的银矿时,王老板如梦方醒,老俩口双双跪在桥上连加瞌头,谢天谢地,又高高兴兴地跟矿工回乐马厂去了。王老板从这座桥上复炉回转,人们就把这座桥称为“复炉桥”,后来演化为“福禄桥”和“葫芦桥”。
十马九骡驮
就在老君山坍塌不久,有位四川人来到乐马厂经商卖布。半夜三更起来,忽见一条银光从天生桥方向流动,过细一看,竟是一群驮着矿石的骡、马。一数,俱有10匹马、9匹骡子,其中有一匹骡子的一只脚是跛的,这群骡马越过天生桥,朝巧家包谷垴方向消失了。第二天,有个道人在那传言:“十马九骡驮,没有办着一只骡子脚”。此后,乐马厂矿业日渐萧条,而省内个旧的锡矿随之兴旺起来,人们认为,乐马厂的银矿跑到个旧去了。
一、乐马厂实勘
第一次走进乐马厂见到的是八宝山小学门口的一对石狮子(也叫做石狗)和两棵历经岁月的大桂花树,不仔细观察石狮已无醒目雕痕,斑驳中见历史沧桑。据当地长者讲,这是乾隆年间种下的桂花树和雕刻的石狮;石狮之前不是在该地的是后来移来的,现已经由政府部门安排专门的人员来看管这两对文物。时至今日乐马厂繁华落幕,隔三差五也有三五成群的有关人员陪同某部门行政领导驱车前来调查、调研一番,除此之外旅游者甚少,偶尔有少数学者和摄影爱好者常来常往。
第二次进入乐马厂,收获颇多。从龙头山镇到八宝村,一路蜿蜒顺山而上,到八宝山学校,地势豁然平坦,眺望远处和山底牛栏江尽收眼底,四周山峰像似巨人一样矗立保护这里的山河,放眼望去宽阔,空气沁人心脾;署夏阳光明媚、鸟语花香,远离现代尘染,落得一片宁静,还世人一片祥和。在当地人万国超先生的带领下,脚踏银址进入他多年发现的场景,有山洞、矿洞、储银洞、庙宇遗址以及桂花树下见到了静静守护的石猴和石梯、石头堆砌的城墙;石猴矗立在石梯的两侧,像是在对来者诉说此地不同寻常的往事。石梯、石猴、墙城材质均是当地天然石材,不同的是该地所用的石材质地硬度大、抗风化磨损度强,城墙还有4米高的,四周居住着不少老百姓,可以清楚看到很多城墙的石块被老百姓挪去做房屋基脚(又叫基石)。进入老君山脚下,在玉米地里和民房建筑土墙体上都能找到陶、瓷、骨头等瓦片碎块。
图1 乐马厂石狮纵目 图片来源自摄影
第三次再到乐马厂,得遇八宝村南面一侧山腰中见一地陷大坑,煤渣、因渣痕迹裸露,历史断代层清晰可见,虽遗憾笔者不是考古专业人员,对此不能做出结果判断,但有幸又在一旁看到一只半截裸露地面的石狮子和几块柱基石。这只石狮子不同一普通的石雕物,虽经历岁月蹉跎,可石狮的形、神形兼得不减当年,仿佛是狮群中的首领,不畏严寒穿梭时光,依然傲立山野领首,为狮群或为主人尽忠职守。石狮让我惊诧的是醒目的双的眼(如图1),立刻在我脑海闪出三星堆的青铜纵目兽面具,眼球都是外凸出来,有着惊人的相似,那是不是与三星堆的纵目有异曲同工之用呢? 该狮子形不及前面提到是石猴子大,但它身上穿过的历史更久远,痕迹清晰可见。
图2 三星堆青铜兽面具纵目 图片来源自摄影
二、审美与宗教结合的产物“纵目”
“纵目”在四川广汉三星堆一、二号祭祀坑里出土的青铜人像充满了奇异色彩,纵目青铜像也成为三星堆青铜器的标志性特征。根据当时考古学界命名为纵目的青铜器人像分为两种:“一种是眼球硕大呈圆柱,外突出长16.5cm,直径为13.5cm的双目瞳孔;另一种是将眼睛的尺寸和轮廓加以夸张,深陷的凹槽、锋利的横脊,使眼睛显得棱角分明,整个面具显得庄严肃穆。”[2]本论文论述以前一种眼球突出呈圆柱形为中心,以下对这种青铜人像瞳孔外突伸长呈圆柱形简称为——圆柱纵目,即纵目。
到目前为止对这种圆柱纵目的诠释人云亦云,美国学者贝格莱曾把这一种青铜器当做“怪物”来形容,还坦言“即使是最大胆敢言的解释者也会踌躇,迄今为止这一怪物仍然难以解释。”[3]事实确实如此,近年来学术界涉及圆柱纵目的说法众说纷纭,最多的认为有:
1.种族说。科普作家董仁威据实际调查得出结论,白马藏族的群体实际上就是古代氐人的后裔。“白马族有很多人都具有一个共同的面貌特征,即眼角普遍上翘,双眼成‘倒八字’形,也就是我们平时形容面相中的‘丹凤眼” 与三星堆青铜面具上呈杏核状倾斜的纵目很相近。”[4]
2.病理说。在学术界也有人认为圆柱纵目是患了严重的甲亢病,导致眼球外凸的。持该观点的人不少,但笔者认为,若是患了严重的甲亢,眼睛部位往外凸似乎说得过去,那甲亢的另一个特征所谓的大脖子又没有这个特征;况且又如何来解释杏仁眼也是甲亢患者呢?两种纵目杏仁眼和圆柱纵目差别又为何这样大呢?杏仁眼相当于是二维空间,圆柱纵目相当于是三维空间,如此的差异就不能让后人想到什么吗?
3.神话说。蜀文化把杜宇奉为神仙尊为蚕丛,在古蜀文化里对蜀王杜宇的崇拜从青铜面具夸张的五官上可以看到强化神仙功能的符号夸大体现,以“纵目”和“兽耳”为特征的面具是古蜀先民结合“神化不死”的蚕丛氏形象而创造出的“想象或半想象的人物。”[5]
4.图腾崇拜说。据笔者所见论述,这样的工艺处理眼睛手法是蜀王蚕丛功劳的崇拜,后人祭奠他的丰功伟绩,缅怀他有过人的能力带领众人解决生存第一需要的温饱问题,纵目能见神仙并且与神沟通的人。
三、 圆柱纵目的内涵
中国石狮雕刻中,眼睛虽然多有外凸的雕刻处理方式,但如图乐马厂石狮子的眼球极度夸张夸大的外突瞳孔,在石狮雕刻种极为罕见。乐马厂石狮眼球外突与三星堆青铜纵目的工艺处理手法极为精细,这样的处理方式以及隐含是原始宗教和审美意识上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这两个地域不同的实体上,竟有相同的隐意,让笔者见到乐马厂石狮为之欣喜。三星堆青铜纵目人像从出土到至今是未解之谜。那石狮与三星堆青铜人像纵目的夸张相似是历史的偶然吗?三星堆、金沙遗址被四川文化奉为蜀王的遗迹。“昭通是蜀王杜宇的发祥地, 蜀王杜宇是从昭通走出去的;传说, 杜宇死后, 思念故国, 化为杜鹃, 昼夜悲鸣, 啼血化为火一样的杜鹃花, 故唐代诗人李商隐著名的《锦瑟》诗中有‘望帝春心托杜鹃’之句。”[6]对杜宇发源地有了地域性的归属,那回到圆柱纵目的狮、人像处理是巧合吗?笔者认为这更接近历史的吻合。
本文已提到三星堆青铜器纵目在学术界解释观点有:图案崇拜、祖先崇拜、神灵崇拜、巫术崇拜,持这四种观点的居多。结合乐马厂石狮夸张瞳孔的比较、整理,笔者倾向于第四种巫术崇拜(原始宗教)。虽然据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纵目人像时间是在商代中、晚期,当时已经进入父系社会的奴隶社会,这个时期漫长,笔者认为鲁甸县龙头山乐马厂半裸露的石狮眼睛外凸与同类是石狮相比是放大、夸张的,这不是偶然的工匠爱好或技术处理;是与三星堆纵目人像有相同的目的性意愿处理。这个意愿类似于《西游记》里的千里眼、顺风耳,另外笔者还认为纵目有超凡脱俗的智慧,洞察世界之事的能者。
综上所述如今龙头山八宝村境内依然有银矿生产,大量的矿洞被封存,产量大不如从前了。经历岁月加之人为的洗礼,在乐马厂这片土地上依然还存在着渐行渐远历史痕迹——实物。较早炼银的场景、器物还在,有石臼、纯手工雕刻的“杜鹃砖”*万国超先生(研究乐马厂文化多年)口述及提供资料。、石锄、分金炉(炼银的阴阳炉)等实物还在原地;到汉代银矿大产痕迹遍布乐马厂以及产朱提银(shūshí)的场景依稀还在,大量的汉代砖还在就是佐证;到了乾隆时期产银兴旺盛况还有明显的场景,器物如錾子、钻子、陶罐、瓷罐灯实物。
通过实地调查、走访、收集、整理了乐马厂的产银大线条背景,笔者相信该地的纵目石狮子不是偶然的横空出世在世人面前,它的出现和三星堆青铜器的纵目人像一样有出现的原因和依据,只是后人还没有找到、发现真正的原因;或者再假以时日,追根寻源的学者们梳理已发现的蛛丝马迹,理清一条清晰的线索,展现给世人;还原纵目的真实语言和符号记录。作为昭通人的笔者,更是翘首以待,希望早一天知晓纵目的缘由,正确地还原历史。
[1]陈德安.三星堆古蜀王国的圣地[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
[2](美)巫鸿.礼仪中的美术:巫鸿中国古代美术史文编[M].北京:三联书店.2005.
[3]转引自[德]罗泰.奇异的凸目[M],巴蜀出版社,2003.
[4]董仁威,董晶.三星堆青铜人面像“纵目”研究[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5]陈开科.中国古代神仙思想的发端[J].云梦学刊,1993,(4).
[6]陈孝宁.昭通——蜀王杜宇的发祥地[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23(4).
责任编辑:蒲 跃
J196
A
1671-2811(2014)01-0064-04
张兴莲(1979-),女,云南昭通人,硕士,昭通学院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民族艺术、公共艺术设计与研究。雷 思(1973-), 男 ,贵州岑巩人,大学本科,高级经济师 ,民进云南省委委员,民进云南省出版传媒委员会副主任,云南聚思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
2012年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招标课题(项目批准号:ZD201211)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