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学生在古典名著中行走
2014-07-18李晓林
李晓林
提 要:《红楼梦》代表着中国古代小说艺术的最高成就,被誉为文学史上“断臂的维纳斯”,因为缺陷,所以美丽。试从两种教学方法对《红楼梦》教学进行探究、论述。
关键词:红楼梦;比较法;语文教学
一、当前古典小说阅读教学设计的现状
目前,中学语文小说阅读教学设计大多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对学生接触文本与文本对话的几个环节设计也能做到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整体到局部,由语言到手法。其环节设计大体可以用一个永恒不变的程序进行教学:激趣导入—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合作探究—美点赏析—拓展延伸—创新训练。
这种设计对于一篇现代文的阅读来说是诚然不错的。但对于具有古诗风韵、极具艺术性的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来说,一成不变的教学显然不够,不少教师在“合作探究”的名目下让学生讨论的问题,往往过于繁多、零碎,抓不住文章的重点,突不破文章的难点,品不透文章的妙点。
二、不同教学法的尝试与探究
上学期放假前,笔者在任教的2个班级里做了一项关于《红楼梦》阅读的调查,两个班都只有4人读过《红楼梦》,且包括看过图画书版的。那对于开学初的古典小说《红楼梦》的教学应该如何进行,不得不引起了深思。
我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尝试:假期给其中一个班的学生附加阅读《红楼梦》并写一篇关于人物分析的寒假作业。目的在于让学生不至于一提《红楼梦》便处于文盲的状态,能够对其中某一个人物有喜爱并有初步的赏析。针对两个班不同的学情,假期我也着手认真准备了2分教案。开学初的第一课,江老师直接入文分析,漂亮的“甄嬛体”引入使我眼前一亮,这个讲法恰恰和我其中一个班对《红楼梦》了解不深的学情相吻合;假期对于没有布置作业的一班来说,如何快速引起学生对《红楼梦》的兴趣,开头的导入着实让我煞费苦心,这种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导入,打响了开学第一炮。由于学生对“甄嬛体”的喜爱,快速对《红楼梦》产生了兴趣,直接过渡到讲解《红楼梦》的语言,此后典型人物的语言—典型人物分析—典型环境—探究人物和环境的关系—拓展研究—课外延伸(曹雪芹、前五回章节、金陵十二钗命运、人名玄机、红楼有关的饮食、服饰)一步步的分析水到渠成的讲解了下来,学生由浅入深,从对《红楼梦》知之甚少到兴趣盎然,主动探究,甚至引起了“红学”热。
假期已布置看《红楼梦》的另一班,他们对《红楼梦》的人物和情节有了大体了解,也有了对某些人物的初步感知,对于他们的教学,我大胆采用了和前一班截然相反的授课方法,先用了2-3节课时进行《红楼梦》的导读讲座,分别从曹雪芹生平、《红楼梦》人名趣谈、前五回索引、金陵十二钗判词及命运、宝黛和宝钗的感情纠葛几个方面讲解了红楼梦。同时,参照了黄老师对《红楼梦》的精彩解读。三节课讲完,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还没等布置作业,学生都急于拿自己假期写的人物彼此交流,提出了很多读书心得;有些见解很新颖,有些想法很深刻。于是,第四节课,便顺势开了一堂人物讨论课。具体步骤为:“先将学生分组—组内交流作业—推选优秀作业在全班展示—分析优点、缺点—提出可以进步探究的问题—全班讨论。”这种讨论课强调生成,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考,调动大家对《红楼梦》的深入探索。
三、两种教学法的设计意图
1.激活学生的阅读欲望,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做深度阅读。
2.扣紧教材的核心价值引导阅读方向,借助探究问题帮助学生找到阅读路径。
四、两种教学法的比较
第一种教学法更基于备学生。它是针对对《红楼梦》了解相对较少的学生。主要采用的是由浅入深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想要讲得出彩,教师更要关注时事了解热点,与时俱进;课后拓展延伸(曹雪芹、前五回章节、金陵十二钗命运、人名玄机、红楼有关的饮食、服饰)需要更多红学的知识,起到巩固教学,扩大学生眼界的作用,对于老师的要求,也不可谓不高。此教学由浅入深,层层推进,慢慢地把学生带到了红学的世界。
第二种教学法更基于备教材。它是针对对《红楼梦》有了初体验,小说结构、人物、写法有基本的认识,且能有自己粗解读的学生。这个教学方法要想讲得出彩吸引学生,教师是需要有相当的红学功底,这就对教师有了更高的要求。授新课之前的人物讨论课对老师的课堂驾驭能力也是一个挑战。随之的课文分析,以简单、精当的一个主问句串起了整个文本,由深入深,引起了一场“红学“大讨论。
哪种教法更好,笔者认为没有定论。只要具有吸引学生参与的牵引力,具有在教学中形成一个教学板块的支撑力,具有在课堂活动方面让学生共同参与、广泛交流的凝聚力,此教学就是成功的。
语文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教师引领学生在共同基础上起步,提供方向和路径,引领学生在文本中行走,不管他走多远都能得到老师的帮助——这种帮助,可能是学术上的,也可能是精神上的。那对于学生来说,就足够受用终身了!
参考文献:
朱则光.在语文的路上幸福追梦.语文教学通讯:初中(B),2006(12).
(作者单位 温州第二高级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