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五项修炼
2014-07-18袁建国
袁建国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 (2014)10-0042-02
破解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需要厘清两个因素:一是施加负担者——教师,二是施加负担的“罪源地”——课堂、学校、教育行政部门、社会。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炼,提高课堂效率,该解决的问题都在课堂上解决,而不是仅依靠课下布置大量的作业,用学生的重负担来弥补课堂的低效率。教师应该加强哪些修炼呢?
一、教师素养上,要做一名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
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者的一切。……教师的人格力量,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任何奖励和惩罚手段无法替代的一种教育力量。”阐释了人格魅力对于教师的重要性。
人格魅力的核心是职业道德。我国历代教育家提出了“为人师表”、“因材施教”、“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躬行实践”等为师之道,它们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魅力的体现。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一个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应该具有崇高的职业理想、高度的职业责任、积极的职业态度、严明的职业纪律、扎实的职业技能和负责的职业良心。试想,具有这些人格魅力的教师,无论如何都不会仅依靠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来提高学生所谓的分数的。
二、教学理念上,注重学生的体验感悟
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学习方式、课程评价等,其中学习方式强调改变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总的来说,概括起来四个字:体验感悟。这种方式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是一种开放性的学习方式。实现这种方式,需要教师在理念上彻底改变,然后落实到计划、备课、上课、作业、辅导、测试等常规工作中。理念是基础,落实是关键。李炳亭先生将高效课堂的理念浓缩为“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十六个字,实际上就是这种理念的具体化。
三、教学设计上,删除无效环节,改进低效环节
之所以出现课堂效率低、学生负担重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存在大量浪费现象,存在许多无效、低效甚至负效的环节,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教学的时候多从效率、效果、效益上进行反思,反复比较,大胆删除无效环节,改进低效负效环节,让课堂简约起来。
李希贵校长在担任潍坊市教育局局长期间,每学期开学初都带领教育局全体人员到学校听课,听课的主要任务便是帮助学校、帮助教师诊断课堂,发现无效、低效、负效环节,研究删除或改进的办法。
人大附中西山学校的王君老师,也非常注重教学环节的有效性。她把一节课中的高效、有效环节称为“干货”,认为“干货”多且恰当,就是好课,“干货”少或者不恰当,就是平庸的课或者教学内容有问题的课。
以导入环节为例。有位青年名师被邀请到绍兴讲公开课,内容是鲁迅的《孔乙己》,这位老师本想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以绍兴的特产——老酒导入,然后联系到咸亨酒店,再联系到孔乙己。他一上课就问学生:绍兴的特产有什么?生答:丝绸、茴香豆、豆腐乳、梅干菜、臭豆腐等等,五花八门,就是没有答老酒的。老师有点着急,就提示学生:液体。学生还是不知道是什么。老师又提示:喝多了后能够醉的。学生才恍然大悟是老酒,然后联系到课题。这样的导入真称得上“又臭又长”,还不如没有,就应该删除或改进。
四、教学策略上,注重“点火”“点拨”“点睛”
所谓“点火”,就是教师用自己的激情点燃学生的激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张志勇先生说过,高效课堂必须有学生的参与度和思维的深刻度。“点火”的功夫,是每一位教师必备的基本功之一。不具备这种功夫,你的课堂就没有激情;没有激情的课堂,就是一潭死水,就不会调动更多的学生参与,就不会产生思维的火花,更不用说思维的深刻度了。
所谓“点拨”,就是教师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思维障碍和心理障碍等,用精准、通俗、形象的语言对学生进行指点或启发,使学生开动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并发展能力的目的。其前提是学生确实遇到了困难,存在着困惑。孔子所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这个道理。教师的点拨,应该非常准确且精炼,抓住主要矛盾,一步到位,让学生有恍然大悟、茅塞顿开的感觉。
所谓“点睛”,即教师引领学生进行知识建构。新课程标准下的教材编写,变过去的线性结构模式为模块结构,每个模块就是一个主题,一个整体。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改变只备一节课的习惯,要把一节课融于整个单元之中。在讲课的时候也不要只着眼于表面的“知识碎片”,而应该引领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一个单元,使知识在头脑中形成网络。模块式的课本编写,打破了学科自身的逻辑线索,教师应该把它理出来。
在帮助学生知识建构的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归纳学习方法,寻找学习规律。我们的课堂不应该只是知识的课堂,更应该是方法的课堂。有了方法,学生便可以自主学习课堂以外的许多知识,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而且会使学生终身受益。
五、教学操作上,一定要注重学生的习惯养成
习惯是一种动力定型,是条件反射自身长期积累和强化的结果。我们常说“习惯决定命运”,学生的良好习惯,特别是学习习惯,主要是从课堂培养起来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点一滴的课堂积累的结晶。好的学习习惯可以让学生受益终身,不好的学习习惯则贻害终身。课堂上一定要让学生养成以下几种习惯:
一是听的习惯。耐心倾听既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也是获取课堂信息的重要途径。在倾听老师或者同学讲课、发言时,一定要保持高度的注意力,眼睛尽量看着对方,不要急于插话,不要打断对方,而且要边听、边记、边思考,适当的时候再与发言者交流。特别是在听到别人的批评意见时,不要激动,不要急于反驳,要平静地听别人把话说完,“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二是说的习惯。课堂上要培养学生完整回答问题的习惯,做到先想后说,想好再说,声音洪亮,语句完整,条理清晰,连贯流畅。要提醒学生尽量脱离课本回答问题,逼着学生当堂记忆。要学会与同学交流,讨论问题时善于发表自己独到的观点,并说出理由进行论证。
三是读的习惯。要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只要读书,一定要用笔圈、点、勾、画,将重点、难点、疑点划出来,将自己的思考写下来,为师生交流做准备。
四是写的习惯。写字不但要有正确的姿势,还应该保证卷面干净整洁,字迹清晰规范,而且有一定的速度。
几项修炼中,教师的素养是基础,理念是关键,其他的均为细节。做好了这五项修炼,教师在专业成长上一定会产生质的飞跃,课堂教学效率一定会大大提高,学生的课业负担也一定会大大减少。
(编辑:赵悦)endprint